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 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但是东 晋建立后,依然进行了多次的北伐。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
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给予充分支持,不仅从库存数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 匹支援,晋元帝命祖逖相机收复中原。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北上,晋元帝还先后 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马飏出兵配合祖逖,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 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
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于321年派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各军守 寿阳,镇西将军祖逖不愿隶属其下,修武牢沿黄河防御,又得知朝廷内部王敦和 刘隗矛盾重重,忧愤而死。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遂叛变。祖逖军由其弟 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晋成帝时则 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被抵制, 所以没有实现统一。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朝廷先后由褚裒、殷浩、谢尚、桓温、 司马勋等多次北伐。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周抚、司马无忌、毛穆之、袁乔等讨伐成汉, 次年讨灭。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破坏北伐,在褚裒 北伐失败后引军东下武昌与殷浩争权。晋廷不许,改以殷浩、司马勋、谢尚负责 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 姚襄所袭,殷浩被桓温弹劾罢免。354年桓温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 术,桓温又态度消极不进,最后晋军缺粮而撤退。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 击溃之并攻占洛阳,修谒皇陵。358年桓温不顾朝廷要求其驻守经营洛阳,仅留 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阳,自行南撤。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 桓温已经控制兵权。
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代凉割据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专权,于369年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 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371年桓 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 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 暂时中止了北伐。
晋朝的重点历史事件篇二:国子学始现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是跟太学并立的 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机构。它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 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 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 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 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
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 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 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 者之子弟。国子学一般设有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 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直讲四人,掌佐 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国子学中有行政官员太常、散骑、常侍,教职人员博士、司业、主事、 司成等,以及学员如礼生、弟子、门人、散生、寄生等的郡籍及姓名多达400余 人,其中太常1人,散骑常侍博士祭酒1人,散骑常侍博士1人,典行郑大射礼博士 1人,典行王乡饮酒礼博士1人,博士8人,助教1人,治礼中郎3人,治礼礼郎5 人,治礼舍人1人,治礼军谋橡2人,太学吏舍人1人,太学吏军谋1人,都讲2人, 主事1人,礼生108人,弟子136人,门人2人,散生51人,国子都讲1人,国子司 业1人,国子主事1人,国子司成2人,都讲3人,主事2人,寄学3人,寄学陪位1 人。其中的祭酒博士为学校的重要职位。《晋书·职官志》云:“咸宁四年(应为咸 宁二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唐六典》卷二十一曰:
“汉官仪云:汉置博士祭酒—人,秩六百石,后汉以博士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 酒。晋武帝立国子学,置祭酒一人。晋令曰:祭酒博士,当为训范,总统学中从 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