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曾将蒙古军队的招安和丘处机“刀下救人”概括为“一言止杀”。
“一言止杀”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统治者在人性化统治方面有了一些进步的认识, 有助于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缓和了一些民族矛盾。客观上为元朝统一中国做出 了贡献。这些内在的,即所谓的“软作用”是再多的千军万马也无法达到的。
丘处机19岁入山学道,拜师王重阳,是著名的全真七子当中的一位。
他曾在北京的白云观传道,在镇平县创建太极观,到内乡县石堂山普济宫修行(丘 处机修真洞依然存在)。他光大了全真教,为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不仅仅是 一位高道,更是一位情操高雅、满腹经纶、通晓古今的有志之士。而在金庸的小 说《射雕英雄传》当中,丘处机被描写为一个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这也 使他更为大众所知。
宗教往往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也是在人们寻找精神依靠时所产生 的。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沦入金人之手,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动荡不安, 人们生活也十分困苦。这种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精神避难所,全真教正 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而产生的。丘处机则继承了他师傅王重阳所创全真教的 宗旨,成为了一代宗师。作为全真教领袖的丘处机在当时的声望极高,人们也将 全真道视为自己的救星。甚至山东杨安儿、耿格的起义,政府官员也要请他出面 止乱。
成吉思汗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各方的实力模式,他自己拥有了强大的 军事力量并实施着他的大一统计划。俗话说,“打天下容易治理天下难”,成吉思 汗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选招贤能之人治理天下。他得知丘处机博古通今, 才能超群,于是想招其为国师,帮助自己安国治天下。成吉思汗两次遣使召见丘 处机,可是丘处机隐居山林,深入简出,避而不见。成吉思汗求贤若渴,不肯放弃。于1219年第三次派遣近侍臣刘仲禄备 轻骑素车、携带手诏请丘处机出山,演绎了自三国以来又一个帝王虔诚躬迎,礼 贤下士的故事。成吉思汗不远千里三派朝臣请丘处机出山,丘处机终于被成吉思 汗的诚意所打动。公元1220年,他审时度势决定西行拜见成吉思汗。此时成吉思 汗正忙于对花剌子模的战斗。对于丘处机来说,在被成吉思汗诚意所打动的背后, 肯定还有他自己的考虑。此次西行,他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影响成吉思汗“罢干戈 致太平”,劝说成吉思汗早日回军。
关于元朝的历史篇二:元睿宗拖雷死亡之谜 元睿宗拖雷(1193年—1232年),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之第四子,蒙古 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生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 子。1231年11月,蒙古军假道南宋境,沿汉水而下,1232年初与金军在均州(今 河南禹县)遭遇,三峰山役毕,拖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台军会合。同年北 返,死于途中,年四十一岁。
拖雷在成吉思汗及窝阔台时期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当时人认为“拖 雷之功,著在社稷”。但这样一位战功卓著,在蒙古汗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在41岁 时突然“英年早逝”,其死因究竟何在呢《元史·睿宗传》记载说:1332年“五月, 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祷于天地,请以身代之,又取巫觋祓除涤疾之水饮 焉。居数日,太宗疾愈,拖雷从之北还,至阿剌合的思之地,遇疾而薨,寿四十 有(一)”。《元史·太宗纪》记载:“九月,拖雷薨。”它说明拖雷之死距离他饮“圣 水”的时间相隔已经3个月,导致拖雷死亡的“疾病”是否与那杯“圣水”有关,也不 得而知。《史集》的记载与《元史》大同小异,只是比《元史》详细得多,并比 较清楚地说明了拖雷之死与那杯“洗病的水”有直接关系,因为正是在拖雷喝了那 杯水才“过了几天,他就得病去世了”。而当拖雷的遗孀多次讲到拖雷是“为了合 罕而去世”时,并没有遭到任何人反驳,包括窝阔台大汗也感到欠了拖雷夫妇的 情。从《蒙古秘史》第272节记载来看,让拖雷喝下“诅咒的水”是巫师们有意安 排的,又是窝阔台大汗直接批准的,在这种情况下拖雷不得不喝;而喝过这杯“诅 咒的水”后只过了片刻,拖雷便去世了,说明这杯“诅咒的水”是一碗置人于死地 的毒水。
但以上论述仍然属于推论,拖雷的死因究竟何在呢国内外史学界有几 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是说拖雷忠君爱兄,是真心实意地代兄领罪而亡,在《元史》、《史集》和《蒙古秘史》的作者眼里,拖雷生前死后都是一个值得效法的英雄, 并没有对其死因提出疑问。
另一说法认为,窝阔台和拖雷都是愚昧的,他们实际上是被那几个萨 满巫师愚弄和陷害了,那杯治疗疾病的巫水正是一杯毒酒,但当时窝阔台、拖雷 都被蒙在鼓里。
第三种说法是窝阔台是知情者和主使者,他“害怕拖雷的威望和势力 继续增高,构成对自己的威胁而设此骗局将拖雷害死”。
总之,史料中记载了元睿宗拖雷死亡有多种因素,究竟哪种说法合乎 情理、实际,还有待考究。
关于元朝的历史篇三:元世祖重用读书人 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 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 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
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 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兴得争先恐后地向梨树跑去。
大家抢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树下。
两个下属摘了梨给许衡吃,却被他谢绝了。
“天气这么热,您难道不觉得口渴吗”下属问。
“盛夏赶路,酷热难当,怎么会不口渴呢!”许衡回答。
“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子呢”下属又问。
“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怎么可以随便拿来吃”许衡反问道。
下属劝他:“这梨树没有主人,您何必这样拘谨呢” 许衡坚定地说:“梨树无主,我的心不可以无主!不管天下是混乱还是太平,不管他人是高尚还是卑鄙,我都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心中有主, 才能够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不怕口渴难熬;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事业有成, 无往不胜。” 许衡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都很感动,也很羞愧。
忽必烈原来对中原文化并不熟悉,但他在当亲王时,就留意招揽各方 面的人才,特别是汉族读书人中有才干的人。许衡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早在 元太宗时,元太宗窝阔台曾下令考试儒术,许衡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中了,由此 他开始出名。忽必烈当亲王时,特地派了使者去请他,并任命他为京兆提学。许 衡到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讲授程朱理学。由于他名气大,来求学的人很多。
许衡当了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封建时代的 最高学府),学生都是从忽必烈手下的蒙汉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出来的。许衡以朱 熹的《小学》等为教材,向他们讲授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课余还教他们学习儒 家的礼仪和技艺。使他们了解了中原文化和儒家的治国方法,为元朝廷培养了不 少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宰相、大臣的有近十人,成为各部和地方长官的又 有数十人。
忽必烈手下还有一位刘秉忠,是他最信任,也是最早任用的汉人谋士。
刘秉忠十七岁时就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二十二岁时到山中隐居,学全真道, 后来又在天宁寺出家当和尚。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应忽必烈的召请,去讲佛法, 他带了刘秉忠一同来到忽必烈的王府。在交谈中,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知识很渊博, 天文地理、工程水利、诸子百家,他没有不知道的;对天下大事也了如指掌。
因 此海云禅师返回南方时,忽必烈把刘秉忠留在王府当书记。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 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 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
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按忽必烈的命令制定各项制度。他糅合蒙古的 制度和中原的传统制度,制定了元朝的新制度,在建立中书省、使用“中统”这一 年号、选用官员等方面,他都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和许衡等人策划立国规模,议 定了官员的任命、俸禄等制度;又参照唐代的《开元礼》,主持制定了元朝的朝 廷礼仪。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一直用“大蒙古国”这一国号。忽必烈即位后,政 治中心转到了中原。公元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将国号命为“大元”。早在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燕京被定为中都,但 因旧城被破坏得较厉害,126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刘秉忠将旧 城东北的空地定为新城的城址,按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作了全面规划,建 起了一座新都城。1272年,按他的建议,中都改为大都,成为元朝的统治中心。
此外刘秉忠还向忽必烈引荐了不少有才干的汉族知识分子。如张文谦、 姚枢等,都是他推荐给忽必烈的。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忽必烈巩固了他在中原的 统治。从1279年灭南宋后,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唐代末年开始的分裂局 面,并且奠定了包括以后明、清二朝在内的长期统一的基础。
看过关于元朝的历史的还看了:
1.元朝经典故事 2.中国元朝历史地图 3.元朝耶律楚材的历史 4.中国历史 5.历史上国土最大的朝代 6.写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