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银行总结 > 国际商事仲裁论文_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1)论文

国际商事仲裁论文_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1)论文

来源:银行总结 时间:2019-12-02 07:49:29 点击:

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1)论文

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1)论文 一、国际商事管辖权异议概述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是指仲裁机构或仲裁庭 依据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约定的某种情况发生时对某一特定的争议享有审理并 做出裁决的权利,是国际商事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有权对特定的国际商事争议进行 审理并做出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依据。管辖权异议就是对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审理案 件并做出裁决的权力提出抗辩,以否定仲裁机构或仲裁庭的管辖权。管辖权问题 是仲裁程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否存在仲裁管辖权,对于仲裁庭和当事人都 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它是仲裁程序进行的基石和条件。管辖权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没有管辖权,即使做出了裁决书,也可能被法院撤销或者拒绝执行。对仲裁管辖 权的异议,按照异议所针对的对象划分,可分为针对仲裁机构提出的管辖权异议 和针对仲裁庭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前者只可能发生于机构仲裁中,后者既可能发 生于机构仲裁中,也可能发生于临时仲裁中。如果按照所提异议是否涉及仲裁管 辖权之根本所在,也可将管辖权异议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异议,一类是完全异 议。对提交仲裁庭的仲裁请求或反诉请求中的某些问题是否属于仲裁管辖范围而 提出质疑,属于对仲裁管辖权的部分异议。如果从根本上否定仲裁机构或仲裁庭 进行有关仲裁活动的权力,则属于对仲裁管辖权的完全异议。如果按照所提出的 管辖权异议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仲裁庭根本就没有管辖权的异议和仲裁庭行 使管辖权不当的异议。第一种情形是指当事人认为根本就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协 议无效等原因使得仲裁庭根本就没有管辖权;
后一种情况指仲裁庭有管辖权但没 有恰当行使,包括仲裁庭超越管辖权和裁决并未解决当事人所提交的全部争议, 即通常所说的超裁和漏裁。

二、管辖权异议的依据(一)裁决程序中概而言之, 仲裁管辖权来自于当事人的协议以及法律规定对该协议效力的限制。从立法和实 践来看,仲裁机构或仲裁员以及法院在确定仲裁管辖权时主要考虑下面三个因 素:
一是当事人之间有无签订有效、可执行的仲裁协议;
二是争议事项是否具 有可仲裁性;
三是提起仲裁的争议事项是否在仲裁机构或仲裁员的受案范围内。

而如果一方当事人试图否认仲裁管辖权,理由也主要出在这几方面,使仲裁管辖 权足以成立的每一个因素和环节反过来都有可能成为当事人抗辩的理由,即:否 认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否认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否认争议事项属于 仲裁机构/仲裁员的受案范围。

1,对仲裁协议的异议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 愿意把他们之间将来可能发生或者业已发生的争议交付仲裁的协议。它是确定国 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的必要条件之一,被称作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仲裁协议具有 法律拘束力,一方面,仲裁协议是任何一方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依据,一旦 发生仲裁协议范围内的争议,当事人不得单方就同一争议向法院起诉;
另一方面,仲裁协议也是仲裁机构和仲裁庭受理争议案件的依据,是仲裁机构取得管辖权的 必要条件之一。如1998年《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4条第3款明文规定,当事人申 请仲裁时必须提交仲裁协议;
197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3 条规定:申诉人提交的仲裁通知书应包括所根据的仲裁条款或另行规定的单独仲 裁协议。可见,仲裁协议的核心作用是确立、保障仲裁管辖权。对仲裁协议的异 议主要是当事人提出仲裁协议是无效的或不可执行的。例如,在申请人东方电力 安装股份公司与被申请人辽宁对销贸易公司的案件中,被申请人提出管辖权异议, 理由是双方没有约定明确的仲裁条款。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争议解决的条款为 “一切因执行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不能解决, 可通过被告国对外贸易仲裁机关裁决。”被申请人认为对仲裁机关约定不明确, 根据仲裁法第16条,该仲裁条款是无效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CIETAC)于2000年11月做出裁定认为,《仲裁法》第16条关于仲裁协议应当 具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的要求,不仅包含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写明了 仲裁机构的名称这种形式,还包含双方虽未写出仲裁机构的名称,但可以根据双 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合理确定出特定的仲裁委员会这种情况。否则,许多在实 践中可操作的仲裁条款将因其措辞不够规范而无效,影响当事人实现以仲裁方式 解决纠纷的愿望。本案中尽管双方当事人的所在国俄罗斯和中国目前都有多家涉 外仲裁机构,但在本案合同签订的时候,即1995年3月和6月,中国的涉外商事仲 裁机构只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一家,因此尽管仲裁机构的名称在仲裁 条约中没有明示,但通过申请人提起针对中方仲裁的行为已将仲裁机 构特定化, 从而符合仲裁法第16条关于“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的要求,因而仲裁委员会对本案 具有管辖权。

还有对仲裁协议的存在和效力并无异议,但是对仲裁协议的当事 人有异议的。申请人共荣火灾海上保险相互会社与被申请人青岛金岛海珍品养殖 有限公司一案中,被申请人与三协会社于1996年6月签订了销售合同。后因货物 有问题,申请人按照保险合同陪付给三协会社8,087,155日元,并取得代位求 偿权。申请人因此依据销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被申 请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理由是被申请人与申请人从未签订过仲裁协议。本案中, 双方当事人对被申请人和三协会社之间存在仲裁条款没有异议,双方争议的问题 是作为保险公司的申请人在取得代位求偿权之后是否有权依据该仲裁条款对被 申请人提起仲裁。本案的管辖权问题则转化为已取得代位求偿权的申请人能否享 受原债权人所有权利,包括仲裁解决纠纷的权利。仲裁委员会认为,合同债权转 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保证原合同的当事人在合同中的地位不因某一方当事人 的行为而得到改变。如果允许受让人在接受合同中其他权利的同时排除接受仲裁 条款的管辖,则导致被转让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无法行使原合同中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权利,因而改变了其在原合同中的地位,也违背合同法关于权利转 移的基本原则。因此,在转让合同其他权利的同时唯独将仲裁条款排除在外是没 有道理的。因而仲裁委员会认为,仲裁条款随着根据贸易合同和保险合同转移的 追索权而转移,仲裁条款不仅约束原贸易合同的当事人,而且约束代为行使贸易 合同中追索权的保险人和原贸易合同中相对于转让方的另一方当事人。在本案中, 销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同时约束作为保险公司的申请人和销售合同的另一方被 申请人。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都有权依据该仲裁条款提出仲裁申请。因而仲裁委员 会对本案有管辖权。2,对可仲裁性的异议国际商事仲裁只适宜于一定特性的争 议,这是各国仲裁法及相关国际立法都认可的原则,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约定提 交仲裁的争议,并不见得都可以由仲裁员行使实体管辖权,仲裁员或法院首先必 须确定有关争议事项是否在仲裁范围之内,可否通过仲裁方式解决,这就是所谓 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问题。概言之,可仲裁性问题实际上是国家对仲裁范围施加 的一种限制,即一些争议可以仲裁解决,而另一些争议却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1923年日内瓦《仲裁条款议定书》将仲裁协议事项限制在“商事问题或者其他可 以用仲裁方式解决的问题”。

1958年《纽约公约》则规定有商事保留条款。其缔 约国可以声明“本国只对根据本国法属于商事的法律关系,不论是不是契约关系, 所引起的争执适用本公约”,从而把非商事争执排除在适用《纽约公约》之外。

大 约37%的缔约国包括如美国、加拿大、韩国和中国这样主要的贸易国家采用了此 项保留。

可以看出,这些普遍性条约对可仲裁性与非可仲裁性的界限并未作具 体划分,这是由于可仲裁性的背后是一国的公共政策,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概念 实际上是对仲裁范围施以的一种公共政策限制。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出于本国公共 政策的考虑,决定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仲裁解决,哪些问题不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根据仲裁制度本身特殊性和目前国际上通行做法,各国在确定仲裁管辖范围时, 已形成几项原则:(1)仲裁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平等主体;
(2)仲裁事项 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实体权利;
(3)仲裁事项是民商事争议,一般表述为“契约 性和非契约性商事争议”。

关于可仲裁性问题,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 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 裁。”第3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 纠纷;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这两条分别以概括和列举 排除方式界定了中国商事仲裁的适用范围。涉及犯罪的刑事案件显然是不可以仲 裁的,在CIETAC受理的案件中,就有当事人以此为理由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在 申请人新博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被申请人Kind Full Ltd.一案中,申请人称其已 向被申请人支付了303,000美元货款,但未收到合同项下的货物,因此要求被申 请人退还其货款,并赔偿相应损失。被申请人认为,是货物的装船人、交单人伪造提单和品质证书,骗取货款,已以诈骗案向洛杉矶警方和美国联邦调查局报案。

因此,本案是一刑事案件,不是经济纠纷,不应提交仲裁处理。

仲裁委员会经 审理认为,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间所订的是货物买卖合同,双方之间是货物买卖 的民事法律关系;
被申请人所称的货物装船人、交单人并非本案申请人或被 申 请人,并且,美国警方和联邦调查局是对货物的装船人、交单人的诈骗行为进行 侦讯,而不是对本案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间因其货物买卖合同所发生的争议进行 审理。因此,这不能成为否定仲裁委员会依据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的买卖合同 中的仲裁条款而对他们之间在履行上述合同过程中产生的本案争议的管辖权的 理由。因而仲裁委员会具有管辖权。另外,《仲裁法》第77条又规定:“劳动争 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也就是说, 将劳动争议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排除在商事仲裁范围之外,不适用仲裁法有关 制度和规定,对此类纠纷适用另外的非商事仲裁制度。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类纠纷 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事仲裁相比较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对劳动争议的仲裁 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一般都不需要事先签订仲裁协议,只要当事人一方 申请,即可进行仲裁。

第二,劳动争议仲裁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实行地 域管辖原则,而不像商事仲裁当事人可以不按行政区划,任选一个仲裁机构受理 案件。第三,劳动争议仲裁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实行的是先仲裁后审判制度,当 事人不服裁决,还可以在法定期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不像一般的商事仲 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

3,对仲裁机构受案范围的异议现代国际商事仲裁主要是 机构仲裁,各国的仲裁机构可谓形形色色,机构林立。所有这些仲裁机构,出于 种种原因,有的只受理国际或涉外的案件,有的只受理非国际或涉外的国内案件, 有的则受理全部的国内、国际案件;
有的把自己的受案范围限制在某一专门领域 如专事海事、油脂与咖啡等农产品或工程等方面争议的仲裁,另一些机构则是综 合性的,只要是可仲裁的争议均可提交其解决。仲裁机构在决定其对某一案件是 否有管辖权时,必须要考虑到受案范围的问题,法院在决定是否强制执行仲裁协 议和仲裁裁决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个问题。对这一问题,在仲裁立法中予 以明确规定的国家并不多见,大多数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对本机构的受案范围则 有所规定。如1998年《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1条限定国际商会仲裁院的职能是 以仲裁方式解决国际性的商事争议,但根据仲裁协议,仲裁院也处理非国际性商 业争议;
199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中心仲裁规则》未规定受案范围,该中 心不仅可受理国际上私人间的知识产权争议,也可以受理其他争议。仲裁机构应 当遵守自己的受案范围,即使该范围是仲裁机构自己划定的,对其仍有强制力。

仲裁机构受理了权限以外的争议,对方当事人有可能认为该争议对该机构来说是 不可仲裁的,该机构不具有管辖权。根据《纽约公约》第2条、第5条或有类似内容的法律,对这种裁决法院可拒绝承认和执行。中国曾经是实行双轨制的仲裁制 度:CIETAC受理涉外或国际性经贸争议,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专事处理海事争 议,而其他三千多个国内仲裁机构主要受理无涉外因素的国内纠纷。而1996年6 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需要明确 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6〕22号)打破了仲裁的双轨制。其第3条规 定:新组建的仲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受理国内仲裁案件;
涉外案件的当事人自 愿选择新组建的仲裁委员会仲裁的,新组建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这意味着新 组建的仲裁机构的受案范围扩大为综合性的,涵盖民事、经贸、海商等纠纷,无 论是国内的还是涉外的。在这种情况下,CIETAC也开始谋求成为综合性仲裁机 构,在它的2000年仲裁规则中,其受案范围也扩大到“当事人协议由仲裁委员会 仲裁的其他国内争议”。可见,尽管对此褒贬不一, 中国仲裁制度的双轨制已在 事实上融合。

上述三点是法院或仲裁员确定仲裁管辖权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但 这并不是绝对的,确定仲裁管辖权时,根据争议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有其它的一 些实际因素需要考虑,比如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也是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一个 重要依据。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二)裁决做出后在裁决做出以后,当事 人对裁决提出异议要求撤销时,或者要求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时,法院同样要考 虑管辖权的问题。这一阶段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依据除了上述理由外,很重 要的一点就是仲裁庭没有恰当行使管辖权,出现了超裁或者漏裁的情况。仲裁庭 超裁,意味着仲裁庭虽然有权仲裁某一纠纷,却以超越权限的方式对某些事项做 出裁决。比如,仲裁庭就当事人未交付仲裁的事项或者虽提交仲裁但在仲裁协议 范围之外或仲裁范围之外的事项做出裁决,或者仲裁庭没有按照当事人的授权及 法定的权限做出裁决;
仲裁庭漏裁意味着仲裁庭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当事人提交的 争议 ,还有部分仲裁请求没有获得解决。无论是在国内仲裁法中,还是在国际 商事仲裁公约中,仲裁庭恰当行使管辖权,不得超裁或漏裁都被置于重要的位置。

在法国,当事人在法国法院可对仲裁裁决提出异议的不多的几条理由中,有一条 即为“仲裁员未依照其任务进行裁决”。

中国1994《仲裁法》第58条中规定“裁决 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 申请撤销。美国联邦仲裁法中规定的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也有一条就是“仲裁员 超越权力或者没有充分运用权力”。

德国、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仲裁法均 有类似规定。

1958年《纽约公约》中也规定,如果证明:“裁决涉及仲裁协议所 未曾提到的,或者不包括在仲裁协议规定之内的争议;
或者裁决内含有对仲裁协 议范围以外事项的决定”,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拒绝承认和执行该项裁决。公 约还进一步规定,对于仲裁协议范围以内事项的决定,如果可以和对于仲裁协议 范围以外的事项的决定分开,则该部分的决定仍可予以承认和执行。

三,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的管辖权如果当事人对仲裁庭的管辖权提出异议,由谁来裁 判这一异议呢?这在提起仲裁申请阶段和裁决做出后的阶段都比较好判断,因为 这两个阶段都属于司法阶段,当事人通常都是直接向法院提出有关仲裁管辖权的 异议。例如,一方当事人在另一方当事人提起仲裁时,因对仲裁管辖权有异议而 拒绝参加仲裁,且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对异议做出决定;
在裁决做出后,当 事人也可能以仲裁庭不具有管辖权为由,向法院提出撤销裁决之诉。在这两个阶 段当然只能由法院来行使管辖权。但在裁决进行过程阶段就比较复杂了,是由仲 裁庭本身、仲裁机构,还是由管辖法院来判断呢?这就是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 议的管辖权问题。大多数国家的仲裁立法都采取了管辖权/管辖权理论,即由仲 裁庭来决定自己对特定案件有没有管辖权。在中国,情况就要特殊一些了。对这 个问题的讨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司法程序和仲裁程序各自权限的划分问题,二是 仲裁庭和仲裁机构各自权限的划分问题。

(一)管辖权/管辖权,司法程序还是 仲裁程序中国仲裁法中的有关规定只有第二十条:“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 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一方请求仲 裁委员会做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当事人 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这个法律规定还是 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中国仲裁法中没有明确提到管辖权异议,而代之以对 仲裁协议的异议,这是不全面的。如果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本身没有异议,但就争 议事项的可仲裁性,或受案仲裁机构的权限而提出管辖权异议,如何处理似乎从 《仲裁法》上找不到依据。在这个问题上,CIETAC加以了补救,其仲裁规则关 于管辖权抗辩使用了“仲裁协议及/或仲裁案件管辖权的抗辩”的用语,显然是同 意仲裁案件管辖权的抗辩不仅仅是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即使是只谈仲裁协议, 仲裁法第二十条也是不完整的,它只规定了当事人可以请求就“仲裁协议的效力” 作决定,而没有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所产生的异议问题做出规定。第二,从这条 规定的本身来说,它也规定得过于简单,不具备应有的操作性。它表明,目前中 国的法律制度承认仲裁机构有权决定自己对特定仲裁案件是否有管辖权,但同时 认为法院的决定具有优先的效力。这实质上是一种折衷方案,而且没有具体表明 折衷的结合点和分界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法释〔1998〕27号)《关于 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所反映的也是这种折衷的思路,但操作性更 强一些。

这一司法解释的第三点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一方 当事人申请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另一方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 议无效,如果仲裁机构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并已做出决定,人民法院不予受 理;
如果仲裁机构接受申请后尚未做出决定,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同时通知仲裁 机构中止仲裁。”这一司法解释的第四点规定:“一方当事人就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请求人民法院 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并就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起诉的,人民法院受理后 应当通知仲裁机构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依法做出仲裁协议有效或者无效的裁定后, 应当将裁定书副本送达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恢复仲裁或者 撤销仲裁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对仲裁协议做出无效的裁定后,另一方当事人拒不 应诉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原受理仲裁申请的仲裁机构在人民法院确认 仲 裁协议无效后仍不撤销其仲裁案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该司法 解释的用意是要解决仲裁机构与法院之间可能出现的决定管辖权的管辖权冲突, 以及两者就同一管辖权争议的决定的实质性冲突,弥补仲裁法规定之不足。但是, 试想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如果仲裁地在外国,且为临时仲裁,但案件被申请人是 中国国内公司,该被申请人在国内法院要求确认有关仲裁协议无效,人民法院将 如何通知仲裁机构中止仲裁?裁定书副本如何送达哪一个仲裁机构?由此可见, 该司法解释针对的主要是国内仲裁和机构仲裁。在纷繁复杂的经济贸易交往中, 我们不能也不应只考虑到国内的机构仲裁而无视临时仲裁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 方仲裁业发达国家的国际仲裁。

(二)管辖权/管辖权:仲裁机构还是仲裁庭在 机构仲裁中,出现管辖权纠纷,是由仲裁机构还是由仲裁庭来决定呢?尽管仲裁 机构与仲裁员的出发点和利益是一致的,都是要公平合理地解决争议,包括程序 问题的争议。在机构仲裁中,当事人约定提交仲裁机构解决的争议都最终是由仲 裁员来处理,两者之间是同一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两者作为不同的法律主 体,又有各自独立之处,比如,仲裁庭独立公正审理案件时,尤其是审理实体问 题时,仲裁机构无权干预,因而两者之间也有不完全同步的地方。所以,究竟应 由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来对仲裁管辖权争议做出决断,也是存在争论的。大多数国 家都承认仲裁庭有权调查对自身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其原因是这是仲裁庭固有的 权力,是仲裁庭能正常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力。如《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 第5.3条规定,仲裁庭能够决定仲裁协议是否存在,有权对自己的管辖权做出决 定。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6条第1款规定:“仲裁庭可以对其 自身的管辖权包括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或效力的任何异议,做出决定。”相比之下, 中国规定由仲裁机构来决定对管辖权的异议,是比较特殊的。《仲裁法》第20 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决定;

CIETAC2000年规则第4条也规定,仲裁委员会有权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以及 仲裁案件的管辖权做出决定。中国的这种独特做法遭到国内外法学界和仲裁界的 广泛批评。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也有其合理的一面:首先,由仲裁委员会 来做出管辖权决定,能够保持一个机构内所有的关于管辖权问题的决定的一致性, 避免不同的仲裁庭对相同或类似的情形做出不同甚至矛盾的判断和结论;
第二,在仲裁庭组庭之前,当事人很可能就会提出管辖权异议的问题。这时候,当然只 能由仲裁委员会就这一问题根据表面证据做出决定,以使仲裁程序能够继续进行 下去;
第三,组庭之后,实际操作中,都是由仲裁庭对实体问题做出审理,仲裁 委员会都是在仲裁庭实体审理的基础上,按照仲裁庭的意见,以仲裁委的名义做 出管辖权决定罢了。既不会出现仲裁委“难以或无法”做出决定,也不会出现仲裁 委的决定和仲裁庭“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的提出(一) 管辖权异议提出的主体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由谁来提出?当事人毫无疑问 是提出异议的主体。在仲裁程序中,通常是被申请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否定仲裁 机构或仲裁庭的管辖权。裁决做出后,在裁决的异议和撤销阶段,通常由撤销申 请人提出;
在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中,通常由被申请执行人提出。问题是在双方当 事人都未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情况下,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可否主动依职权提出管辖 权异议,主动否定自己的管辖权?实践中有过这样的案例。

在“地球洋”轮定期 租船合同争议案中,双方约定在上海提交仲裁,CIETAC上海分会向申诉人说明 海事争议应向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申请人坚持在上海分会仲裁,被 申请人应诉且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CIETAC还是以租船合同纠纷属于中国海事 仲裁委员会管辖为由指令上海分会撤销该案。中国政府曾规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 会是受理海事纠纷的专门机构,虽然理论上经济贸易争议包括海事争议,但习惯 上CIETAC不受理海事争议。虽然当事人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但争议的可仲裁 性及仲裁庭或仲裁员行使管辖权不得违背仲裁地、裁决执行地的公共政策不因当 事人无异议而可以改变,上海分会越权管辖所做出的裁决完全有可能被法院撤销 或不予执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劳动,也出于维护仲裁机构和仲裁庭的声誉考 虑,仲裁机构和仲裁庭应当可以主动提出管辖权异议,中止仲裁程序的进行。

(二)管辖权异议提出的时限 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开始后,无论是申请人还是被 申请人,如果对仲裁机构或仲裁 庭的全部或部分管辖权有异议,应及时提出, 这是大多数国家仲裁法和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所要求的。毫无疑问,当事人及时 抗辩管辖权的权利,有助于保证仲裁程序在尊重当事人意愿及法律规定的基础上 进行,也有助于仲裁庭及时确定自己的管辖权,以免无谓地浪费当事人的时间、 精力和金钱。概括来说,当事人提出管辖权抗辩的时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第一次实体答辩之前,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第186条规定,对仲裁庭 管辖权的任何异议必须在任何实体答辩前提出。2,第一次开庭之前,中国《仲 裁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 前提出。如前所述,管辖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仲裁协议的效力,这一规定缺乏完 整性。CIETAC2000年《仲裁规则》有所改进,其第6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 及/或仲裁案件管辖权提出抗辩,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3,分别异议类型规定不同的时限。以《示范法》为典型,其第16条规定,有关仲裁庭无管辖权 的抗辩不得在提出答辩书后提出,但有关仲裁庭超越管辖权的抗辩,应在仲裁过 程中知悉出现越权的事情后立即提出。4,不规定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限,如国 际商会仲裁院1998年仲裁规则中就没有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或范 围提出异议的时限。试观中国仲裁法的规定,“对仲裁协议的异议,应当在仲裁 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对不开庭的案件怎么办?仲裁法第39条后半段规定,“当事 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做出裁决”。

对这种不开庭而书面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问题就不能适用 仲裁法第20条来解决了。对这一问题,CIETAC2000年仲裁规则的解决办法是, 要求当事人在第一次提出实体答辩前提出管辖权异议。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 果当事人(被申请人)不提交书面答辩,甚至也不提交任何书面意见的,它是否 有权在仲裁程序尚未结束之前任何一个时间点提出管辖权异议呢?已有的明文 规定似乎不能阻止他这么做。笔者认为,关于管辖权的问题只宜一次性解决,不 应因为当事人的要求或仲裁员或仲裁机构的原因而得到重新考虑,更不应变更过 去的决定。司法程序中,有很多关于程序问题的决定是不允许上诉的,因为有的 程序决定是针对程序步骤的时限的,一旦做出,必须立即生效,不可能延后生效, 因为时间本身是永不停息前进的,而且允许上诉会使程序的总时间不可避免的延 长,而且可能造成程序的混乱。仲裁程序和司法程序作为两种解决纠纷的方式来 说,无论选择哪一种,其实体裁判不应该不同,当事人的实体权力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即使少数管辖权决定是值得怀疑的,也不会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造成任何 损害。相反,如果允许当事人可以不停地找出新理由对管辖权决定提出挑战,要 求反复作决定,其后果只能是程序权力被滥用,正常程序被延误,当事人遭受额 外经济和时间方面的损失,不合理地增加解决争议的成本。

《仲裁法》第58条、 63条、70条和71条规定,没有仲裁协议(仲裁条款),或者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 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也就是说,没有仲裁管辖权的,仲裁 裁决将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这就意味着仲裁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主要是败 诉方)还有机会对仲裁管辖权提出异议。这在事实上是抵消了关于管辖权异议的 提出的时间上的限制。只要当事人愿意,就能利用这种条款产生拖延实质争议解 决的作用。英国法律谚语中由“延误的公正等于不公正”(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之说, 这种做法似乎和各国民事程序法理论所强调的效率目标是相矛盾 的。但是包括纽约公约在内,各国立法都赋予仲裁地法院和仲裁裁决执行地的法 院审查仲裁管辖权纠纷的最终权力,无论其他机构或仲裁庭是否审查过这一问题, 还得重新再审一次。这种审查,意味着诉讼程序的重开,意味着当事人和有关机 构的人力、精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参考书目:朱克鹏著《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宋连斌著《国际商事仲 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宋航著《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赵健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版杨良宜 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艳丽著《中国商事仲裁 制度有关问题及透析》,中国工人出版 社,2000年版《国际商事仲裁文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赵秀文编《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法教学参考资 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务》,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谭兵主编《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宋连斌《仲裁的契约性新探》,载《仲裁与法律》2000年第4期,第19页韩健、 宋连斌《论我国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和法院的关系》,载《仲裁与法律通讯》1997 年第8期,第12页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