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银行总结 > 思维的基本品质有哪些【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的基本品质有哪些【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

来源:银行总结 时间:2019-11-02 07:53:45 点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应该在学生主体性活 动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对于文本的感受、分析和批判 阅读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 条件。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形 成和对于语文知识的量的积累,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语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 迪,享受审美乐趣。”反对模式化的解读,提倡学生个性化 的体验和思考,“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 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普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 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 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 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 构作品意义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在阅读教学层面有一个 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对于文本阅读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新课程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置于 一个独特的位置,强调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日渐优化。这种优 化了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结合文本 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语境素养;
充分关注学生的科学品质 素养,对于传统文化要学会质疑,能有鉴别地、批判地吸收 和运用;
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注重思维的严密 性、思辨性和深刻性;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情智素养,能把情 感逻辑和理性逻辑合理地运用到文本阅读过程中去。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培养是语文课极 为重要的方面。本篇将围绕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教学实践做 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语境剖析素养,思维品质培养的基石 语境剖析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常见、最基础的办法,也是 语文教学的关键。语境剖析包括前语境引入、本语境探索和 后语境注读延伸。

前语境引入,清扫文本阅读障碍的前提和铺垫。前语境指阅读与本语境有重要关联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是阅读主 文本的引导性文本;
本语境探索是指教材教学的核心文本, 是阅读文本的全部要旨所在;
后语境注读延伸是指本语境发 生之后,后续研究者对此加以探索性的注解或推演。

以古典文学为例。古典文学,包括上古时期、中古乃至 于近古时期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 的生生不息的源流。阅读教学理应当传承这种能成为民族文 化标帜、承载着独特文化和信息的文本。虽然不是全部,但 一定应该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 国际的,越是世界的。例说,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虽相对 好懂一些,但是笔者以为仍不可忽视对于该文本的前语境的 阅读。构成该词作前语境的要素比较多,例如:“定风波” 是题目还是词牌名?有没有象征隐喻的味道?它创作于何 时何境?这是中学生阅读时候必须知道的。否则,对于文本 内容的亲近如同骨鲠在喉,咽之不下,极为不快。精心研读 前语境,不难发现:“定风波”在此是词牌名。又名《定风 波令》《卷春空》《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本篇 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之后的第三个 春天。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 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后遇赦北还之后的苏轼心灰意冷,他自言“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自己的一生总结极为苍凉。《定风波》一词仅仅是这个漫长 苦楚生涯的一个小小插曲。教师通过前语境的进一步阅读研 究,阅读“小序”的内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通过 本篇的前语境阅读, 教师仔细体会一定能发现其中的“余 独不觉”可能只是词人创作时用来遮掩内心动荡不定情绪的 幌子而已,真正“不觉”可能还是那些“同行”。有了这些 铺垫性的前语境阅读,接下来的本阅读就容易多了。

这种前文本阅读依照具体的阅读对象有差异,还可以根 据需要适时调整,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本语境考量,文本信息整合的载体。阅读是复杂的心理 活动,是阅读主体主动投入积极思维的过程,甚至是主体的 一种创造性劳动。《课标》指出,提倡有创意的、个性化的 解读。但是这种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是有密切关联的。需要 阅读者凝神聚力,搜寻整合相关信息。搜寻信息的过程需要 阅读者思维十分清晰,精力高度集中,从而完成指定的阅读 目标。阅读中准确快速地捕捉相关的注解信息需要读者敏锐 捕捉信息、比较信息、筛选与整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需 要有科学的理性的思维去认知作品,从而达到准确搜寻与整 合信息的目的。在本语境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语 词之间的关系的合乎情理的、科学的理解,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科学推理。本语境中往往有些似是而非的干扰信息,可能 淆乱读者的思维。例如,有这样一则阅读语段: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 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 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 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
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 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 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

……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东方的数学有一定 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 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 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 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 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怎样进行工作,才对得起古 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 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 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该文本涉及到两个概念:“东方数学”和“东方的数 学”,乍看起来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偏偏在本语境中就是 有区别之处。读者可以结合语境细心研究,辨别关键信息, 就不难发现这两个概念是不一致的。根据“怎样进行工作, 才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这样的表述,读者才能知道,“东方的数学”所指是我们当今的现 代的数学,与前者“东方数学”的所指“东方古代的数学及 印度的古代数学”是不一样的。

文言文阅读中,我们仍然要根据本语境来加强理解,从 而实现对于整篇文本的理解。试看这样的语句: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 范雎免相。”(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笃”的本义是“深厚”,然而放在本语境中明显不通 顺。根据前文的“因谢病”和后文的“因免相”,读者就豁 然开朗了。它表示“病重”的意思。可见,根据本语境来搜 寻、判断、整合信息,是准确理解文本的重要前提,是科学 素养的表现。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本语境的严密细致的考 量,这是其他阅读活动的基础。

后语境注读延伸,文本阅读的重要参照。后语境,指在 本语境之后,往往有很多前人的注释,或者编者的有意识的 注解,以期待引起读者的阅读关注。但是,在实际阅读过程 中,偏偏有读者更多地关注前语境和本语境,忽视后语境的 研究。匆匆忙忙,导致阅读结论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很多, 以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为例。本语境有这样的语段: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 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 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 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 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 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 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 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在这篇散文之后,有这样的文字: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 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 一。

也就是这个问题,竟然有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日子” “特殊”在哪里。原因在于忽视了对于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 年这个最简单的后文本的仔细阅读,显得过于匆忙或者大意。

可见,后语境十分值得关注。特别是对于有些难度颇大的本 语境。二、科学品质素养,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保障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指的 是作为语言层面使用的特性而言的,人文性是什么呢?《辞 海》把它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既然是“各 种”文化现象,那么就应该林林总总,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 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文 化现象。人文的核心追求应该是善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笔 者以为,不论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只要诉诸汉语言文字层 面,就应该具备善的初衷,因为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于 世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为了人类发展和进步服务的。

故语文阅读,极具人文性内核,应该给当代学生一定的科学 素养,而不是因科学素养的缺乏,在阅读文本的时候给他们 带来误导。

既然语文作为文化层面而存在,而传统文化的存在与发 展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根源。文化是有包容性的,那 么其中必然良莠并存。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合现代中国人生 活和发展的层面,就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扬弃的态度是科学 的态度。只有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它,才能够让优秀文化为我 所用,不致让传统文化的误区浸淫着现代化的中国。例如:
小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段有这么一处细节描写: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 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 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
“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 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 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 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 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 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 着宝钗走了出来。

这段文字中提到泡茶的用水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 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而且吃起来觉得“轻浮无比”, 这是很值得怀疑的。生活常识告诉人们,水生百日则生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语段中提到五年前的梅花上的雪竟 然能泡茶,竟然吃起来“轻浮无比”,实在令人不可轻信。

作家借此主要想表达的是妙玉的清高远胜黛玉,遁入空门。

从这种情感逻辑层面来说话、描摹,自然无可厚非,运用到生活中可能就要贻笑众人了。除非此种水质如同传说中的某 些泉水那样,具备某些独特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除此之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于“酒”的功效的夸张,实在令人 怀疑。譬如杜甫诗《饮中八仙歌》提到:“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陶 潜写自己饮酒的生活状态:“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 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 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 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 孤松而盘桓。”读者一定非常欣赏陶潜这种闲适随意的生活 态度,陶醉于这些绝美的文辞。但是,经常纵情饮酒的生活 一定不能成为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生活常态。况且,并非所有 的人饮酒都能如李白、陶潜那样赋诗的。至于《水浒》中的 梁山好汉们饮酒十几大碗的生活状态,笔者以为更不能大肆 渲染。要对学生说清楚,那仅仅是表明了梁山好汉们的豪情, 况且古代的酒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

这些基于科学层面的理性思考,同样没有漠视材料在 本语境中的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其出发点是善的,符 合人文性的思考,也能帮助中学生们在特定年龄段,把人生 的小舟划入安全的人生港湾,意义更是重大。笔者以为,在 阅读教学中,很需要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敢于怀疑、 敢于否定可能阻碍学生成长的传统文化,对于文本价值采取理性的扬弃态度,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也是让阅读教学在教育领域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侧 面。

三、思维严谨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目标 义务阶段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提倡阅读期待、阅 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指 出,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时候,要充分关注“思想的深刻性、 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从实际工 作来看,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一切学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需要教与学双 方严谨地对待。在对待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追根溯源。即 便是对于文句的记诵、默写这样看起来很机械的操作,实际 上仍然严谨地对待,深入理解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以 《荀子·劝学》为例: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字“致”和“至”是很容易混淆的。

不少学生在记诵、默写的时候,把这两个字给误写了。我想 一定是缘于他们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养成严谨学习态度。如 果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具体意思,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了。

“致”是“达到”的意思,乘着车马,有想达到目的地的愿 望,强调最终的结果;
而“至”是“到、到达”的意思,强调积累的方向,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这种对于问题的思考 与执着的态度,我认为是严谨的态度,是学习的基本思维品 质。

语言的正确使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功,辨析和运用 近义词需要严谨地对待。例如,这样两个近义词“退化”和 “蜕化”,我们如果不认真思考,很容易混淆并且误用。“退 化”一般指生物的某些功能在演变过程中或者由于机体的衰 老逐渐削弱了;
而“蜕化”是“蜕变演化”,更侧重于人的 思想品质方面发生质的改变。还有“起用”和“启用”,前 者指重新任用某人;
后者指开始使用某物。另外有“伏法” 和“服法”。前者是被依法执行,受到死刑的制裁;
后者指 罪犯服从判决,认罪,两者意思大相径庭。诸如此类的例子 很常见,也很多。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艰苦的学习精神, 是很难达到的。甚至,在文字的书写上都需要态度严谨。这 种对于语言文字的精确理解与运用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是 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当然是阅读教学 中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人生是多么奇妙啊,极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 可以败坏你。” 四、培养审美的情智,是文学阅读的标志性思维 语文阅读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 能完全用科学的思维去剖析。《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过 程中,要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为文学作品是审美的,是非科学理性的。在文 学家、艺术家那里,客观事物是诉诸情感逻辑的,变异了的 形象。阅读文学作品,有别于科学作品的标志就是其思维形 式的不同,而很多学生读不懂文学作品,根源就在于他们用 科学的理性代替了审美的思考,结果大异其趣。“因为理性 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占着优势,审美价值常常处于被压 抑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它可能给学生阅读带来误解。在 文学作品甚至是某些科普作品阅读中,我们也得培养学生审 美的情智。

我们来看看泰戈尔的《新月集》中的一篇《孩童之道》, 该文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语文自读课 本》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 这些话的意义。”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却 像一个乞丐。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这个 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