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职;
师德建设 胡锦涛同志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 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也把握住了当 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职 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加 强高职师德建设的理论指南。高职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 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荣辱 观的指导下加强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荣辱观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支配着人们的道德 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社 会的价值导向和风气,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并深刻地影 响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八荣八耻”把肯定与否定、褒与贬、正面倡导与反面 抵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对矛 盾关系,突破了道德范畴的局限,把法制精神、民主精神、 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融入其中,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华 民族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高度结合,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 德观的最新概括。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体现了当代中国转 型时期的道德建设与价值关怀的要求,在“荣”与“耻”两 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贬恶扬善,确立了新时期起码的道德坐 标和行为实践准则,也确立了评判贬褒和追求奋斗的价值观。
从个人或微观角度看荣与耻观念的提出,突出了个人的道德 自省、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也更突出了个人道德主体意识 的树立;
从宏观或社会角度看,实际上是着眼于转型期的中 华民族国民道德和伦理精神的重建。[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观 的核心理念,对于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具有基础性的导向 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 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 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2] 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 使命,理应成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楷模。邓小平指 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 [3] 教师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引导者和解释 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由于教师这 一特殊示范性身份,其政治信仰、治学态度、言谈举止和为 人处事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 久的影响。
二、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荣辱观的丧失 当前师德建设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 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 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
在科研工作中弄虚 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 行为;
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行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
以及 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4] 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也或多 或少地存在。这虽说是个别现象,却严重影响到整个教师队 伍的形象,极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
有的教师不能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而是哗众取宠、 弄虚作假;
不能坚持严谨治学、厚积薄发,而是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
不能坚持遵纪守法、淡泊名利,而是投机取巧、 抄袭剽窃;
不能坚持学术民主、教学相长,而是互相吹捧、 粗制滥造。有的教师借口“学术探讨”,在课堂上散布违背 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攻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公开 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等;
有的教师只盯着名利地位、 个人的荣辱得失,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甘心坐学问的冷板凳,学风浮躁, 急功近利;
有的为了职称与待遇而不讲学术道德,弄虚作假。
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腐,教学方法落后,拒绝接受现代教育 技术的应用;
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课外兼职、炒股误 事;
课堂教学不尽心,课外有偿辅导卖力气,把商品交换原 则引入师生关系中;
在教科研中单干保守,不愿团队合作。
当前师德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荣辱观的丧 失与淡薄。对照八荣八耻荣辱观,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这一 问题的症结所在。
三、加强高职师德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提高对师德建设重要性认识,更需要“以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需要建立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 需要建立健全教育部门师德建设的培养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考评监督机制,需要教师个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1.优化社会环境,为健康师德人格的形成营造良好条件。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 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 ——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 观念。” [5]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格完美的基础条件,教 师良好师德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如此。
近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系统、集中、精辟、全 面地阐述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方针政策,指明了新世 纪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讲话从传承人类文明, 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教师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
讲话从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解决教师队 伍建设实际问题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教师的职责和要求。
可以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一个尊师重教的局面即 将到来,教育事业上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将会得到有效 的纠正。政府与社会正在创造一个扬荣抑辱、尊师重教的社 会环境,使教师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这为健康师德 人格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教师认同和遵守国家 和社会对教师职业比正常人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要求。
2.加强道德激励,建立师德弘扬制度 要抓好师德建设,就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 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强调树立正确的 荣辱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师 德建设必须坚持典型示范与群众实践的统一。在树立师德典 型中,我们不乏先进人物。我们固然要学习陶行知等教育先 贤、孟二冬等教育楷模,更要树立我们身边的师德典型。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师德传统,提倡敬业奉献,教育行政 部门与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师德弘扬制度,要大张旗鼓地 表彰我们身边的师德模范,切实执行奖励制度,以制度化的政策保障教师的权利,多为教师办实事、真正体现以教学为 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激发教师热爱科研和教学的热情。
同时,道德激励与观念更新相结合。我们必须密切关注 教育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管理创新这一高等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主题。接受新思想、转变新观念,组织师德环境建 设大讨论,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改善育人 环境,力求知行统一,优化师德环境。
3.明确道德评价标准,强化、细化师德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管理中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 的倾向,师德表现常常因无法量化考核而被忽略。良好教师 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重在培育。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落到 实处的一种有效方法。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以及《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师德的规范要 求,制定、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考核,奖惩制度。
首先逐步完善教师管理工作体系,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 整体规划。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人亲自抓,学校有关职能部门 抓落实、抓督促、抓效果。切实改变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 将师德培养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将师德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师 资管理工作体系,长远计划,分段安排,抓细做实。
还要建立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把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 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 升挂钩。在教师职称晋升中真正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使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师德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奖优同时罚劣,改革人事体制,根据考评制度,把师德不合格的 教师随时从师资队伍中清除出去,保持师资队伍的纯洁。
在管理上要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和 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 任务的做法:在坚持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 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 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
围绕教 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健 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 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
4.师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在教师个人自我修养与践行上 在师德建设中必须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坚持自律与他律 的统一。不断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荣辱感是教师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自我修养是个体德性养 成的基木途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高尚师德是每个教师 自觉参与、长期坚持不耀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把 社会主义荣辱观变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和自觉行动,努力成为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 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是胡锦涛总书记 对教师的四点希望,[6] 也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 新概括,为新世纪、新阶段如何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提 出明确方向,我们要铭记这四点希望,深刻认识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 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真正做到“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 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刚. 知荣明耻与转型期国民道德主体意识的重建 [J]. 南京社会科学,2006,(6) [2]田延光. 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 江西社会 科学,2003,(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 意见[R].2005-01-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34 [6]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