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银行总结 >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银行总结 时间:2019-10-10 08:23:30 点击: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系 统工程。在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影响 因素、评价激励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 析,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创新活动的具 体形式、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之间的关 系,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动力、影响因素、评价与 激励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管理机制建设性 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6)32-0048-03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的 重大战略任务,大学校园将成为创新的主体[1]。在创新能 力培养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教 学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2]。为了进 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北 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对本科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 况进行了调查。基于此调查,对大学生创新发展现状,本科 教学、管理机制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综合分析。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样本。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工学院关注大学生 科技创新活动或有一定创新活动经历的本科生。共发出调查 表100份,回收有效样本83份,调查的学生共涉及2010级和 2011级自动化、电气、机械和车辆4个专业的本科生,调查 的学生占同类学生总数的12%。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 力培养与相关影响因素为主要调查目标,以大学生科技创新 能力与课程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探索大学本 科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关系,并以此研究大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促进、管理服务机制、评价激励体系。

主要调查内容有:①调查对象科技创新经历。包括年级、学 习成绩、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经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 的成果与成果性质。基于开展创新活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大 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们的 调查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②调查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列出专业主 要骨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让调查对象对其重要性进行排 序,以此作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基础。③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影 响因素调查。调查在本科教育阶段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各评 价指标,通过排序的方式调查各评价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本部分也是后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基础。受知识技 能、实践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具有被动 性、稚嫩性、短暂性、专业性等特点。被动性是指大学生科 技创新不是源于个人的灵感和效益的激励,而是源于学校机 会和激励或教师的引导和促进;
稚嫩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在 思维表现和创新成果质量中具体表现比较稚嫩,对很多问题 仅仅停留在思维或者概念的层面,对各种问题考虑也比较片 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考虑不周;
短暂性是指大学生对 科技创新能力认识比较模糊,缺乏具体目标,能力和思维缺 少持久性,需要学校教师的督促和激励;
专业性是大学生创 新能力源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大多数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应 用。

二、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显示,大 学生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感知体 现以下特征。

1.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程度有较大差异。目前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科 研训练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在调查的80多名学生 中,有24%主持过科技创新项目,这一点与学院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
30%的学生参加了科技创新项目并做了较多的实 际工作;
有22%的学生参加了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并获得了 各类奖励,其中45%的学生获得了各级奖励。调查样本中只 有15.6%的关注科技活动的大学生没有任何从事大学生科技 活动的经历。

2.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本调 查以学积分成绩为主要依据(也是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成 绩评价的基本依据),把成绩分为5%以内、5%~15%、5%~ 30%、30%~50%、50%以后5档。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有 近20%排名在前5%,50%的学生在前15%,近90%的学生在30%。

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 关性。学习成绩越好,其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越高, 参加的机会越多。如果以相应的数字代表学习成绩,建立参 与度与学习成绩的线性回归模型,其相关系数达0.9772。但 是成绩优秀的同学(前5%)与成绩优良(前15%)的参与度 几乎一致。

3.科技创新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成果质量有待验 证和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各 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奖项;
二是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 产权型的科研成果;
三是通过科技竞赛开发的实物模型或者 软件成果;
四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20%在各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各级 奖项;
有21%的学生取得了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有20% 左右的学生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有48%的学生科技创新成 果通过实物模型或者软件开发表达出来,实现了成果转化。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关系密切,但课程教学 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本调查 从定性调查了科技创新能力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之 间的关系。调查发现,只有7.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非常大,50%以上的同学认为理论课 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比较大,有超过40%的同学 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关系 很小。在实践教学领域,只有10%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与科 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非常大,有66%以上的同学认为理论课 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关系比较大,还有超过20%的同 学认为理论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关 系很小。

本调查还分专业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具体的理论 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各专业挑 选15门主要理论教学课程和10门左右的实践教学课程,让学 生选择其中的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较大的5~8门理论教学 课程与4~6门实践教学课程。各专业选择率较高的理论与实 践课程如表2、表3所示。除了个别课程选中率在80%左右以外,大部分课程选中率在50%以下。根据调查,与学生科技 开发直接相关的理论实践课程选中率偏高,但是偏基础理论 的课程选中率偏低。课程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 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学生对课程和科技创新认知水平有 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 实践中,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待改善和提升。

5.学生自身品质与意志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 要影响因素,科技创新过程和实践课程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 要渠道。在调查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40%的学生认为 性格品质与意志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有关系,49%认为关系比 较大。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自身品质与意志力的 外在表现。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方面,调查给出大学理论课 程、大学实践课程、自己业余兴趣与爱好、创新项目的完成 过程等选项。调查采用排序的方式进行。41%的学生把创新 能力的完成过程培养排在前2位,37%的学生把大学实践课程 排在前2位,而源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却只占28%。这说明, 目前大学生创新具有普遍的被动性。创新的动机和灵感来自 于任务的完成和学习中思考和探索,而基于自己的兴趣与爱 好相对比较少。

6.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尚缺少有效的、客观的评价手段。

根据调查,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渠道还是可见的创新成果,如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专利申请、成果获奖、产业化应 用情况、成果答辩考核等,在各选项中,除了发表论文数量 与等级选中率偏高(42%),成果产业化应用偏低(28%), 其他选项的选中率差别不大,说明目前对创新成果评价还难 以形成大家认同的标准。对学生自身素质,如性格、品质、 意志力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专项综合 测试是几种大家容易接受的评价方式。

三、分析与总结 虽然由于调查样本的局限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和 调查表本身的局限性,调查数据和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但调查总体上可以反映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情 况。调查反映出高等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以下 表现和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的开展,促进了大学 生进行科技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
在各类科技活动的引领下,大学生从大一的了解、大 二的介入,再到大三、大四的深入,大学生科技活动受到了 广大学生的认同和欢迎。通过科技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把专 业理论、科技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 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和自我培养在加强,但是 存在较为普遍的稚嫩性、被动性和模糊性;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都有所了解,有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参加了各类大学生科技活 动。从创新能力原动力与影响因素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科技 创新的思路大多数来自于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完成科技 创新项目的探索与学习,较少来自于课程学习的积累或者自 己的兴趣爱好与灵感。学生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较为依 赖指导教师的指导,主动的、灵感性的创新较少。所以大学 生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激励。[3] 3.在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改革。根据调查看,大学生科技创 新与课程学习关系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认识不够充分。虽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但也说明在高 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 知识点本身,对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的切入不够。在教学内 容中,应该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性和引领 性;
在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应该逐步推广任务导向型的课堂教 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4.构建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 新管理服务机制。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是人才培养重要的 支持系统。在现代化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科 技创新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是由学 校教务部门管理,但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服务模式相对较为 简单,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到立项、审查、考核、评 价、激励等方面,既有教学管理的特点,又含有科研管理的 内涵,同时还兼有学生管理的模式。所以应该从学校的层面, 建立学校学院的科技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的服 务化、体系化、规范化管理;
其次要加强教学科研服务体系 建设。科技创新是教学的拓展,也是科研的序曲,是创新思 想的实现,也是创业的演练;
最后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 会服务机制。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来源主 要源于由学校管理的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创新成果也主要 是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性质的成果,亟需拓宽成果转化渠 道,建立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体系。[4,5] 本次调查在样本数量、调查内容、调查方式中还有诸多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次调查对教工和教学管理进行了 调查,但由于样本较少,在本文只对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分 析,在后续的调查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总结。

参考文献:[1]陈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82-85. [2]Burnard,P.,Craft,A. & Cremin, T.Documenting ‘possibility thinking’:a journey of collaborative enqui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6,14(3):243-262. [3]冷翠玲,颜冰,李志霞.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4,(2):156-157. [4]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5]曲云霞,等.高等教育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 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5,(5):62-6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