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银行总结 > 南方周末千期献词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话语策略分析]

南方周末千期献词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话语策略分析]

来源:银行总结 时间:2019-10-07 07:50:06 点击: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话语策略分析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话语策略分析 摘 要: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所以各大报纸也会不遗余力地使用各种方法去塑 造自己的形象,宣扬自己的主张,以吸引更多的忠实读者。

本文通过新年献词的语言使用,帮助读者解读新闻媒体如何 运用各种话语策略来建构自己的形象,宣传自己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话语作为术语,既包括口语,又包括书面语,它既抽象 又具体(田海龙,2009)。语言的运用与权力关系、机构特 征、意识形态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整体(田海 龙,2014)。语言使用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可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新闻话语是其中一种类型,它是一种意识形态 的生产,所以新闻话语是话语生产者所属机构态度和立场的 体现(迪克,2003)。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社会功能就是传 授知识和普及教育(童兵,2000)。徐宝璜(1994)在他所 著的《新闻学》中说“平时有不看书者,几无不看新闻纸者, 言论行动,多受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人们已存的观念(韦尔伯·施拉姆等,1990)。每一年的新 年伊始,各大报纸都以新年献词的方式传递社会信息,以建 构自己的形象和宣传自己的理念。一、语料背景 《南方周末》于1984年创办,全国发行量超170万,发 行量年增长率15%,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 最大的综合性周报。与同行相比,它有着同类媒体无法企及 的500%传阅率,直接或间接让众多读者享受精神盛宴。据评 估,“南方周末”的品牌价值达83.89亿元,且多次获得传 媒大奖,是中国公信力最强的综合性周报。(http:
//www.infzm.com/aboutus.shtml) 从《南方周末》历年的新年献词文本来看,2003年之前 的献词倾向于《读者》的文艺风格,2003年到2012年逐渐更 多地关注民主、公平和正义。2013年开始用更多篇幅记录国 家与民族的命运。《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文风转变与当时 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为了分析新闻媒体自我形象的话语建 构,本文以《南方周末》2012年的新年献词为例,是因为此 时《南方周末》各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并且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全文约1350个字, 62个句子,17段。

二、新年献词中的话语策略 《南方周末》在建构自己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话语策略。所谓话语策略,指有一定目的和意识地采取一些话 语实践,从而来达到某一目的(赵芃,2008)。新闻媒体选 择合适的话语策略,能更好地达到建构自己的形象、吸引更 多的读者呈现更好的与读者互动的效果。本文就新年献词中 的指示语策略、互文性策略、修辞策略进行分析。

1.指示语(deixis) 指示语是指起到指示作用的词,包含人称指示词、时间 指示词、空间指示词等(田海龙等,2012)。

(1)人称代词的使用。人称代词的社会功能有施加影 响、进行自我保护、表示亲和或礼貌等(田海龙,2001)。

以人称代词为主的指示语的使用是新闻媒体中一个重要的 语言手段,人称代词可以使话语产生相应的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媒体以此来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使读者与它产生共鸣。在新年献词中,人称代词“我们” 反复出现,田海龙将“我们”分为两种含义:一是包含讲话 人、他的同事及听众(inclusive-we);
二是只包含讲话人 和他的同事(exclusive-we)(田海龙,2001)。

例如“我们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这是我们和你在这 个崭新年头的第一次见面”,其中“我们”(exclusive-we)是第一人称代词,指《南方周末》;
“你” 是第二人称代 词,指读者。文章一开始向读者传递了《南方周末》新年的 问候。通过称谓指示语我们可以判断各自的社会身份或地位, 以及在一定语境中的相互关系。例如上面句子中的“你”, 这种人称代词的用法在亲疏关系中属于亲密性(田海龙等, 2012),文中多次用了“我们”“你”,这种亲密的称呼关 系就好似双方在面对面地交流,交流双方平等,给人以亲切 感,让读者感觉自己参与其中,从而与《南方周末》产生共 鸣。

“所以我们不能止步于抱怨,尽管抱怨本身无可厚非;

我们也不能沉溺于低俗,尽管低俗是最起码的权利。我们理 应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成就更好的中国。我们在一 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

因为我们知道,唯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的美好前程。”这 里的“我们”(inclusive-we)将读者看成是自己团队的一 分子,共同为国家的事业奋斗,表明读者得到足够的重视, 彰显出自己与读者的亲密关系,这与媒体建构自己的形象、 传播自己的理念与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目的相符合。

(2)时间指示语的使用。例如“从年初的乐清,到年 终的乌坎”中的“年初”“年末”,指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明《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大事,涵盖了年度时政热点,贯穿全年。“黎明”“清晨”指一天的开始, 与新年伊始互相辉映。“2011年”指宪政辩论发生的时间, 将人们拉回到一年前的大事记,形成互文。

(3)空间指示词。空间指示语有其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例如“这是这个国家向前的步伐,这更是属于 你我的荣光”,运用“这”三个空间指示语,承前启后,易 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令读者深感是其中一分子,表明国家 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将读者融入其中,增强了所构建形象 的可信度。

2.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从年初的乐清,到年终的乌坎,公民为土地和自治的 权利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从曾经的枯竭僵化走向人性 复苏,从新左派与自由派之争到2011年的宪政辩论。”“你 看到动车调查报告宣告出炉,看到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终被撤 销,看到乌坎村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村民代表。” Kristeva(1986)认为,互文性是指任何话语都是一长 串话语链上的一环,既受制于又得益于并且改变着其他的话 语。“新左派与自由派之争,2011年的宪政辩论,动车报告 的出炉,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撤销”,这些都是《南方周末》前一年的重点报道、公众关注度高的事件。这些话语的使用, 很好地起到了互文的功效,因为读者已知这些事件,所以并 没有对这些事件作进一步阐述,而把这些已发生的事件放在 新年献词中,表明自己的媒体立场:《南方周末》贯穿历史, 新的一年里会持续关注涉及社会“公平、平等、正义”的热 点问题。

3.修辞(figures of speech) 排比、明喻、暗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我们的语 言更生动。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事情浅显易懂,抽象事物具体 化。

(1)比喻的使用。比喻一般是将两个相似事物之间进 行比较,通常会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通过与人们所熟知事 物的相似点来被认知(郭秀梅,1984),明喻和暗喻是比喻 中的两种基本类型。明喻(simile)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 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词有“像、 好像、仿佛”等。

暗喻(metaphor)一般是将两个无关事 物之间制造出一种比较,这种比较是暗含其中的,且不直接 运用“像”字等(冯翠华,2005)。如“像一束光簇拥着另 一束光”就是直接运用明喻,“像”字的使用,把自己与读 者比喻成光,让人充满了希望和正能量,从而更好地拉近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又如“宪法声如洪钟、固若磐石”;
再比如“时代的最强音”指公民的权利,“庙堂之上”指政府。

明喻、暗喻的使用,使语言更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南方周末》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

(2)象征(symbolize)。文章中多次出现“光”,这 是一种象征手法,人们一看到“光”这个字,会给人一种正 义与希望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切正能量的东西。这 在献词一开始及全文中也都有体现。例如“太阳,光亮,阳 光,清晨,黎明,光芒”;
这同时与新年伊始的大背景相契 合,符合当时所表达的语境。

(3)排比(parallelism)。“从……升起,从……升 起,从……升起,你看到……看到……看到……点亮自己 ……点亮自己……点亮自己……”排比的使用,营造了一种 宏大的氛围。

此外,“点亮自己,权利便能着床,能动的 个体由之生焉,公民由之成焉;
点亮自己,权利便会团结于 权利,公民社会由之生焉,制衡权力的力量由之成焉。”这 种文言文的句子穿插其中,可以很好地展现《南方周末》行 文句式多种多样。而与此同时,献词中反复出现这些含有积 极意义的词汇:壮丽、太阳、光亮、阳光(2处)、光芒(5 处)、荣光(2处)、力量(2处)、希望(3处)、照亮(2 处)、点亮(7处)、温暖、光彩、光(8处)、照射、烛照、 光明、正义(5处)、 真相(2处),所以整个献词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笔调,而这与新年开始遥相辉映,给读者一 种正向的力量。《南方周末》的读者定位于知识分子,这便 要求其行文典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南方周末》更 具有吸引力,更亲近于民,从而也就更好地吸引读者。

《南方周末》正是通过上述话语策略,从时间和空间上 塑造自己的形象:
站在时代的前沿,有着广阔的视野、浓 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色彩,展现了自己对内容的扎实把握和 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同时通过这些话语策略很好地向读 者传递自己的理念:《南方周末》确实是真实地在反映社会, 为改革服务,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有着其独特风格,并 奉行“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田海龙.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3]迪 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 版社,2003.[4]童 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 [5]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6]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 宁,蒋千红,朱剑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7]赵 芃.景点与游客:景点介绍文本的语言学分析[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28(5):42-45. [8][11]田海龙,等.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 京:外文出版社,2012. [9][10]田海龙.“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75-80. [12]Bakhtin 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13]Julia Kristeva,Toril Moi.The KristevaReade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14]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85. [15]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