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 遗忘曲线规律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拥有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 已成为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教育技能。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都在思考和 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什么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有效作 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知 识,有利于教师更加自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学科知 识。
一、坚持“人本主义”理论,调动学生学习动因 思想政治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摇头晃脑、热火朝天背书的场景,因 此思想政治就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定“政治无用论”, 因此,学习思想政治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在这样一种消极、 无奈甚至是被迫学习的状态下,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呢 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 动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向, 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的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认为:教育的 作用是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 动地得以实现。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 身的内在学习动因。
高中思想政治主要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 四个模块。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编排和案例引用都充满了浓郁 的生活气息。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政治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改变“政治无用论”的偏激观点,让学生从“要我学政治”向“我 要学政治”转变。“经济生活”模块能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经济活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规律,能帮助学生懂得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该如何维权、如何提高收入、如何 投资等;
“政治生活”模块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动向,更能为学生 学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生活”模块能帮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而“生活与哲学”模块更是一门能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学好哲学, 拥有哲学智慧,能帮助学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成功 与失败,从而赢得精彩人生。
总之,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切忌自惭形秽地“自觉”降低自己的学科地 位,而应理直气壮地向学生告知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这些 知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建设中, 一个缺乏思想政治知识和素养的人是“残疾”人、不合格的人。思想政治教师在教 学中应摒弃高考的功利思想,真正“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激发学生 向善、成才的内驱力。如此,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才能指日可待。
二、发挥“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农村中学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甚至有点自卑。这种精神状态往往直 接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习惯”于落后。高中思想政 治学科中的经济学理论、哲学常识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政治常 识和文化知识则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记忆力。于是,部分学生因几次无法顺 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松懈倦怠、兴致恹恹,甚至对思想政治学习“缴械投降”了。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通过某小学教学实践验证提出。他和助手到某小学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 验”,随意抽取18名学生,将这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学校。令人惊 讶的是,在8个月之后,出现在名单上的学生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且各方面发展 优秀。后来,当这18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一效 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它启示我们赞美和期待是 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能促使一个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产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
可以说,赞美和期待正是促使一个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教师应该充分相信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在于其内心的强大。如果一个 学生能拥有强大的内心,那他也必将拥有无穷的潜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加奋发向上的原 动力。因此,当学生在理解经济学理论和哲学常识遇到障碍时,我从不吝啬对学 生的鼓励,总能耐心分析讲解直至柳暗花明,让学生坚信自己也可以做得很棒;
当学生在识记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碰到困难时,我会不厌其烦地指导,带领 学生攻破一个个难题,让学生收获成长的乐趣。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让赞美、信 任和期待变成一种能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并能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动 力,使其变得更自信、更自重。那么,当学生被教师点燃了学习热情后,教师又 怎会担忧学生的学习呢 三、利用“遗忘曲线”规律,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容量大、信息量多。易混易错点比比皆是,主 观题更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把握提出了严格要求。尤其在复习阶段,很多学生即使 在知识点的识记与巩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消耗了大把精力,但仍感觉心有余而 力不足,往往是记住了现在学的,却忘记了先前学的;抓住了这个模块,却遗忘 了那个模块;某个知识点明明当时记得很清晰、很准确,但现在却在头脑中销声 匿迹了;答题时,某个知识点好像要呼之欲出,但落笔时却不知从何写起……诸 如此类的疑惑不仅困扰着学生,也同样让很多教师头疼不已。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次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遗忘曲线规律。该规律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清晰地反映了在识记某个材料后,遗忘在最初一段时间是非常快的,以后遗忘逐 渐减慢。因此,为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必须遵循遗忘曲线规律,合理组织 和安排复习时间和次数。首先,在识记完一个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复习的时 间间隔由短到长。其次,虽说“脑不用不灵”,但“脑过度用”也会“不灵”。因此, 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复习不但不会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反而会影响和干扰原先 的复习成果。提倡在复习中间一定要有休息,即进行间时复习,尤其对于那些较 难的材料,间时复习更能取得预期效果。另外,复习形式还要多样化,要灵活运 用多种途径来提高复习效果。
根据遗忘曲线规律,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双轮滚动法”。例如,在 讲“政治生活”内容时,在课前几分钟我先让学生背诵“经济生活”的主干知识;在讲 “文化生活”内容时,我把哲学知识融入了课堂,用文化知识作为背景材料带动哲 学知识的复习。在新旧知识循环复习后,学生的遗忘率明显降低,基本不再出现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遗憾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体验到记忆力提高的成 就感时,学习的动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学习热情也会进一步高涨,形成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良性循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观点虽然有失偏颇,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意义上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思考、善于钻研、 善于创新。虽说“术业有专攻”,但更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政治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心理出发,细致耐心引导、努力挖掘潜力,并运用科学指导方 法,就一定能让教与学锦上添花,创造教学“奇迹”。
作者:毛水莉 来源: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5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