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小说教学;
应考 在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小说教学,大部分老师心 中还是有底的,一者因为学生学习小说相对于学习实用文还 是有更多的兴趣的,二者因为教师自身有关于小说三要素之 类知识比教学其他文体的课文更能找到抓手。
但细察小说教学,问题还是很多的,特别是新课程实施 后,又有了一个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时,往往 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师自身的“知识”捉襟见 肘,教学过程更是“波澜不惊”,学生觉得无趣、无得,小 说的日常学习与小说阅读应考更是几无关联。
下面从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两大方面,阐释笔者的 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讲解”使学生缺乏对文本的“亲密接触” 与以往小说教学中不少教师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到小说各要素的详细介绍,终至于对人物、情节等进行条分缕 析相适应,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场景”、 “叙述”、“人物”、“情感”、“情节”、“结构”、“主 题”、“虚构”等所谓小说的知识作为讲解的重点,而置鲜 活的小说文本于可怜的例子地位,既没有让学生好好地阅读 课文,也没有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赏析。
2.“探究无度”不利于学生就困惑的问题或需要突破的 问题 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而提高对小说阅读赏析的整体能力。但是在众多的公 开课或展示课上,大量的所谓探究活动,却更多的是指向文 本以外、甚至小说以外的内容,小说教学与历史、思想政治 教学等难以分别。
3.“教考隔膜”使学生丧失基本的鉴赏应试能力 毋庸讳言,小说教学的目的不能排斥应试的能力。“应 试教学”是最最蹩脚的教学,但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可以应试 的——立足于当今社会乃至面向未来发展,学生必然会应对 种种测试。
问题是,不少老师的日常小说教学与各种小说于都测试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日常小说教学只是大而无当的知识讲解, 最多让学生归纳一下小说情节、主题、人物性格特点等,这 些对应对高考有一些作用,但学生不能更多地从具体的小说 文本中自主地“读”出来,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应对测试自然难有出色表现。
而应考辅导中,不少教师常怀“方法情结”,以为 教学生一些答题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得高分,殊不知一 切所谓方法只有跟具体的文本结合才是有用的,大而不当的 “方法”如“抓重点词句”等都是没有的,学生如果能够“抓 重点词句”还用的着老师辅导吗? 二为了提高日常小说教学实效,为了提高小说复习 成效,可作如下策略调整。
1.把“细读文本”放在突出位置,让学生在研习中形成 基本解读能力 细读,不只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它应 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在小说学习中自然不能摒 弃细读。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即使是必要的知识点 拨,也要在学生熟悉并进入文本之后进行。
上《桥边的老人》一文时,不少老师总觉得这篇文章通 俗好懂,因而在学生略读后就进行主题分析、“冰山理论” 讲解,再是“叙述”知识——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等灌输。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中的关键语句,在深入感悟 中把握海明威的语言魅力和叙述特点。如抓住老人最后一次 说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并反复品读,效果会更好。让 学生试着把这句话从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就是一种 品味,一种探索。依一般学生的水平,可能朗读不出老人的腔调,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让学生深入品味,一是引导学生 联想生活中的相关情景——有时候,“我只是在教室里看书, 并没有违反纪律啊,并没有损坏公物啊,我为什么也要受到 老师的惩罚?”二是试着把老人的这句话拓展成五六句话, 用老人的口吻说出:“我与政治没有关系,我只是和我的动 物相依为命,我没有招谁惹谁啊,我和我的动物为什么要平 白无辜地受战争的罪……”这样,我们便不难体会到这简单 的话其实便是对战争的一种控诉,对主题的理解便自然而然 地达成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也就更容易感悟海明威写作 语言的特点,乃至更好地感受其“冰山理论”。
2.把“探究”引向小说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获得真 正的欣赏能力 笔者是主张把探究与文本阅读、品读密切结合在一起, 换言之,小说欣赏中的探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属于品读 的,品中有探,才能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指向内容与形式的探究,首先是对学生困惑的问题进行 探究。笔者曾上《清兵卫与葫芦》。发现高中学生对这篇小 说的基本人物,基本情节和基本主旨是不难理解的,事实上 有些初中初中教材也是选入这篇课文的。但是,细作了解, 学生对项目的多处内容或不少方面还是有疑难问题的,需要 教师引导大家合作探究。
比如文中的教员仅仅是一个教员吗?为什么其家访时 清兵卫的妈妈这样害怕?为什么清兵卫的父亲在教员家访后把清兵卫的葫芦全砸了,仅仅是因为清兵卫违反了学校纪 律吗? 在深入细读与谈论中,包括对时代背景的把握中,学生 们渐渐觉得,教员似乎已不是一般的老师,而是一个强权的 象征,因为他使得这个地方的人,是的清兵卫的母亲和父亲 有了一种压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篇小说不只是表现 老师与父母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更是表现强权对普通人爱好 与天性的扼杀,所以才有“每个人都是清兵卫”的说法。
而对单元知识“情节摇摆”的把握,教师大可不必抽象 地讲解“摇摆”,只要让学生明白所谓摇摆,无非就是情节 的波澜曲折而已,引导学生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这样的波澜 与曲折其艺术效果在哪里。以更充分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为 例,叙述清兵卫整理葫芦、插入客人来访谈及葫芦、清兵卫 发现喜欢的葫芦又正巧身上没钱而跑回家取钱等,把本来似 乎可以三言两语就说清的问题这么“费周折”地表现出来, 实际上正从不同角度突出了清兵卫的天性以及聪颖、有见识 乃至孤独等诸方面的性格特点。
3、将欣赏教学与应考能力培养切实地结合起来,使学 生学得好考得好 随着高考命题的不断改革,命题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 不能否定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 日常教学的基本情况。换言之,你的学生在高考小说阅读测 试中取得怎样的成绩,与你日常小说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密切相关的,仅仅在考试之前教一些大而无当的方法是没有用的。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排斥在日常教学扎实的基础上,对学生 进行切实有效的应考指导。
笔者一直主张,学生应对高考小说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平 时养成,考前复习指导则要把学生平时形成的能力与高考的 要求有效地对接起来,这样才能是学得好的学生也能够考得 好—考得好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的意义是不容置疑 的。
如何有效对接?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两头:一头是学生的 真正能力及其尚可提升的空间,一头是高考测试的要求与具 体标高等,同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有效的训练。
这样,即使是到了高三后阶段,小说欣赏辅导与应试指 导都会使学生学有所得,使后阶段的学习整合了学生在高三 以前所学所得,鉴赏能力会更上一个台阶。这也是高中小说 教学的根本目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