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销售总结 > [有关于杜甫的故事] 关于杜甫的故事50字

[有关于杜甫的故事] 关于杜甫的故事50字

来源:销售总结 时间:2019-08-18 08:17:06 点击:

有关于杜甫的故事

有关于杜甫的故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其诗以社会写实著称。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为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相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为“大李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 显赫,但在其身后,杜甫的作品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 甫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诗歌,其作品集称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也被称为“诗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故事,供大家阅读。

故事一、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 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 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 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 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 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 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 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 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

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 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 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 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 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 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 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 一定的启发作用。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 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 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 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 疾苦。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 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 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 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 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 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 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 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 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 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 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 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 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 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 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 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 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 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

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 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 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 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 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 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 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 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 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 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 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 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 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 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 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 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 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 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 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 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 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 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 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 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 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 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 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 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 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看完了公孙大娘的表演,心情好了很多,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之所在吧。杜甫回到姑姑家后就找到了姑姑,问他爸爸妈妈在什么地方。姑姑就 开始给他编故事,说他妈妈在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他爸爸在某个地方做大官, 很快就回来。杜甫听后更兴奋了,他为自己不再是孤儿而高兴。

在杜甫七岁的时候,他老爸回来了,还给了杜甫的姑姑一笔钱,即杜 甫的学费。杜甫见到了老爸十分高兴,还问他妈妈在什么地方,并且告诉他老爸, 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没人疼的孩子。他爸听了后触动很大,就把杜甫有名望的老祖宗那些光耀门楣的事迹说给杜甫听,还让他刻苦学习,不要给祖宗脸上抹黑。杜 甫乖乖地点了点头。

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杜甫觉得自己都被憋出病来了,觉得古代圣贤 说的那些大道理似乎不合乎科学道理,经常在课堂上和老师辩解。由于观点过于 偏激,经常整得老师下不了讲台。为了整治这个桀骜不驯的另类学生,老师就把 祖宗之法搬出来整治杜甫,经常用教鞭抽他的手掌心,或者停他的课。杜甫巴不 得如此,把书包一丢就去撒野了,经常去果园里摘梨摸枣的,有诗为证: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 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 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姑母说:
“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 第12集)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 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 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 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 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 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 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故事二、杜甫改掉贪玩的习惯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 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故事三、杜甫的漂泊岁月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 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 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 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 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 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 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 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 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 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 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 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 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 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 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 “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 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 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 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 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故事四、杜甫原来也是酒仙 酒仙这个称号好像是李白的专利,所以老辈儿的人喝了酒就敢说有李 白的感觉,随便一个酒楼都敢叫“太白楼”。还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让人称 赞喝酒的境界。比如泾川豪士汪伦,久慕李白大名,非常希望有机会一睹这位大 诗人的风采。他听说李白将要到安徽来游玩,就修书一封,邀请李白赴泾川游历。

其中写道:“先生喜欢旅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 酒店供您痛饮。”李白读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泾川,却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十里 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告诉他:“花是潭水名,并无桃花;万家是一位店主的姓, 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尽欢而散。其实喝酒能达到仙人级别的有 的是,杜甫写的那个《酒中八仙歌》里面八个人都可以叫酒仙。就连诗人杜甫自 己,不但是“诗圣”,也是个“酒圣”,他嗜酒的程度并不亚于李白。

杜甫嗜酒,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据他自己说:“往昔十四五,出 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十四五 岁的杜甫已经是位酒豪了。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同李白交往,二人在一起有景同 赏,有酒同醉,亲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 仍然和往常一样纵酒作乐。“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 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当时的杜甫已到了要典当衣服来换酒喝的地步了,每次 都要喝得“尽醉”。没有衣服只好赊债,而且处处都有酒债。看来杜甫并没有指望 活到七十岁,只要拼命喝酒就好了。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