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实习总结 > 大学生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困境与对策】

大学生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困境与对策】

来源:实习总结 时间:2019-11-17 08:19:14 点击: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困境与对策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困境与对策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 (一)重“理工”轻“人文” 在一些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对理工类的专业和人文素质 教育安排实行“双重标准”,它们比较重视工科门类的专业 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地位。

在一些学校教学计划中,工科类的课程在课时、学分往往被 优先安排,课程体系比较成熟。相比之下,人文素质教育的 课程课时、学分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人文素质教育 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化、规范化,甚至有些高校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二)重“硬件”轻“软件” 校园文化是以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物质和 精神的总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理应“两手抓,两手都要 硬”,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中,一些高校依然比较重视学校的建筑设施、自然环境等物 化形态的“硬”件,建造起“大而空、华而虚”的建筑物, 形成“东一所、西一所,东西两所一个样”的学校环境。与 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高校对能够反映人文气息诸如学 校的价值取向、校风校规、学校传统等观念形态的“软”件 却漠然视之,“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非常突出。

(三)重“说教”轻“点染” 尽管有些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网络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以传 统的“说教”为主,而缺少“点染”的启发教育。在教育形 式上,单一灌输多,双向或多向互动少,学生常常呈现“万 马齐喑”的困境,而少有“百花齐放”的局面,不能凸显学 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内容上,思政教育色彩浓厚,人文教 育色彩淡化,具有思政色彩显性的说教多,具有人文素质教 育隐性的熏陶少,不能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进行感情熏陶。

(四)重“独奏”轻“合唱” 只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进行相互配合、协 同育人的“合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 果。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在进行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时,往往成为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独 奏”,有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单打独斗、力不从心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曾经一度出现 过很高的呼声,但是,从其实际效果来看,大学生人文素质 教育仍然是收效甚微、乏善可陈。

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工具意识”的偏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人才“断层” 现象日益明显,为了解决这种人才“断层”现象,高等教育 不得不把培养科技型、应用型知识的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

而这些应用型科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充当了类似“工具”的功能与效用。培养应用型的科技人才缓解了我国人才“断 层”的燃眉之急,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教育功能定位的偏 差,很多人仅仅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功能, 而忽视教育人文教化的功能,[2]具有人文教化功能的人 文素质教育就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 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负面 效应。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很多学校出现了重专业、 轻文化,重技能、轻思想的浮躁的心态,以致学生的人文素 质的培养被严重忽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 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能为本单位创造价值的专业技能, 而忽视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用人单位的这种要求,进一 步降低了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 (三)学校对“热门”专业的过分追捧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吸引优秀生源的竞争非常激烈, 而近年来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很多高校为了赢得高考考生 家长和考生的“口碑”和片面的追求就业率,竞相开设一些 所谓“短、平、快”的家长、考生和用人单位青睐的“热门” 专业,一些实用型的理工科的专业逐渐成为这些高校的“重 中之重”,相比之下,这些高校却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相关专 业是“冷门”专业。因此,他们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划、 研究、创新,也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逐步被边缘化。[4] (四)大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90后”已成为主体,他们大多 是“生长在温室的花朵”。由于受到“工具意识”的错误引 导,又亲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加之自身思想水平等 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日后的生活、工作没有太大的用处,学 好理工科的课程则可以“一劳永逸”,从而缺乏人文素质教 育的积极性。

三、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课程教学,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执行力 1.完善培养计划,规范课程体系 高校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 结构,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授人文知识。为此,我国高等教育 应该对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与完善,在教学 计划中,把人文素质教育列为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同时,在 课程类别、课时分配、教学要求等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的 课程做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由人文专业必修 课与选修课、报告与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对中国传统 与现代文化、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融汇贯通、博采众长的人 文素质教育体系。[5] 2.重视课堂教育,打造主阵地 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的基础和核心作 用,使课堂教育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让同学 们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领悟人文知识,使大学生逐步掌握 人文方法,不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只有转变传统教育方式,才能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打破“说理教育”的单向灌输的 说教模式,注重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大学生针对教 学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让教师的“独白” 变为师生的“共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利用丰富 的教学手段,要增加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实际需求和身心 发展规律的教学素材,让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 具体的事例来展现,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4.加强专业融入,拓宽教育渠道 专业化是当代高等教育重要的特点之一。专业教育的任 务主要是“授业”,是学习“术”,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 “传道”,是学习“道”,重点是对学生精神的培养和人格 塑造。[6]“术”与“道”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收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 机融合,才能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人文教育 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必须拓展专业教育的范围,建立综 合性与交叉性的学科和专业,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 时,也能够吸取人文知识的营养。(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吸引力 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 和人格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质 教育的吸引力。

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形成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校 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以活动为载体,丰 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 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全体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了校园 文化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 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熏陶,以达到以美陶冶、以德感召、 时时育人的目的,从深层次上对校风的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7]从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2.以舆论为导向,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舆论阵地不仅 能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而且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因 此,高校要加强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 的建设,利用这些阵地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 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感受到人文 素质教育的“遍地花开”,领悟到人文精神的耳濡目染,直 接或者间接地接受人文教育,使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 向、思想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3.以教师为主导,加强校园文化的示范 大学教师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由 于受到大学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不断地熏陶、浸染,教师的思 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都会烙上学校文化的痕迹,不断影 响和引导着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教师作为高校教 学任务的承担者,也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教师的为 人师表、行为示范对校园文化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4.以社团为舞台,增强校园文化的活力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主性教育的新舞台,是高校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校园文化的生力军,大 学生社团有利于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育他们的正当的 爱好与兴趣,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专项技能。

因此,各高校要积极鼓励与扶持大学生社团的建立与发展, 引导学生社团大力开展人文类的活动,逐步把社团打造成为 学生施展才华、培育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舞台,而广大学 生要借助于社团这个舞台,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光添彩。

(三)优化网络教育的平台,扩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力 搞好人文素质教育,还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建 设,必须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化和实现网络教育的人文 化,扩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力。

1.建立专题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化,必须建立有质量、有层次、 有特色、有趣味的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站。通过构建网络人 文素质教育知识共享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的 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对人文世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 要建立在线的人文课堂、人文大讲坛等教育阵地,实现资源 共享。

2.制作开放课件,便于网络教学 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化,还要制作便于进行人文素 质教育的开放式教学的课件。这些课件不但要有鲜明的时代 特点,还要符合网络学习的特点,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 体、文字、图画、音像多功能表现的优势,传达出人文学科 知识的精彩,要不断借助慕课的优势,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 网络教育的效果。

3.转变网络教育方式,增强互动效果 实现网络教育的人文化,必须转变网络教育方式,使网 络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教育者要善于利用 “90后”大学生群体经常使用的微信、博客、日志、QQ 空间、微博等新兴的网络工具来与他们进行互动。在互动过 程中,我们要改变说教式的传统宣传教育方式,而不断采用 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往的模式,运用文字、图片、 音像、视频的优势,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8] 4.优化网络教育内容,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网络教育的人文化,还必须优化网络教育的内容。

高校要增强网上社区的服务功能,要把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 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高校要改变思政网站说教式的弊 端,在思政网站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心理健康等与广大 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情感等问题给予及时解读和正确引导,为广大同学的学习、 工作、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形成合力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途径相 互映衬和补充的结果。因此,必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在家庭、 学校、社会之间的联动,形成合力,确保人文素质教育收到 良好的效果。

1.积极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家庭小环境 “长者垂范,各生躬行;
家长疏懒,子女不勤。”家庭 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大学生人文 素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必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 围,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的示范教育和对子女有意识、有针 对性的个别教育,不断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家庭“小环境”, 为人文素质的养成准备条件,[9]为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极发挥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价值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养 成人文素质的关键条件。因此,必须发挥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大学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创造和引领主流 价值,通过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使主流价值获得社会基础 和人才载体。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 把握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获得人文素质养成的 高位序,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获得人才载体。

3.积极打造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一切人才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 [10]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仅仅有高校、家庭的努力还 不够,还需要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政府充分发挥社会文化、 社会风尚、社会舆论所具有的直观的感受和思考的力量,以 感官冲击、心理碰撞、精神再造的方式,通过大力宣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 为人文素质的孵化、培育、传播创造条件。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