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用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 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 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 所必需的重要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表明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吸取并引进与现实 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来 处理教材。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在上课 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通 过上网查找,到商店调查,询问教师或同学等方式获得万以 内的数,加深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再给学生读自己收 集到的相关知识:青藏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千米,海拔大约 3500米,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大多超过5500米,其中喜马拉雅山有16座山峰超过 8000米。这样把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数学知识改编成学生 耳闻目染的题材,学生就会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 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学习。
三、借助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数学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必须有 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特别是数学 教学,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简洁性和普遍性,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借用有关生 活实例,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生活 情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里。例如,在教学“元、角、 分”时,我把生活中的操作与现实课堂相结合,把“商店” 移进课堂。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玩具、学具等物品,师生互 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学生通过付钱、找钱等环节, 很快就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兑 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四、加强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 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 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 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 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之后,我让学生 从起床、睡觉、学习、玩耍等方面设计自己星期天一天的作 息时间表,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 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我让学生解释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做成三角形?教 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后,我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栅栏门要做成 平行四边形的网络状态而不做成三角形?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不仅有 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在生活中 用数学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生活,也运用于现 实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生 活中的数学移进课堂,创设富有生活味的情境,通过生活化 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 确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 于生活,应用与生活,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 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