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广西高校民俗学教学少数民族曲艺创新应用 民俗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以民间文化、大众生活及其背后的发 展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民俗事 象,例如民间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岁时节庆、社会组织、人生礼仪、民间科技、 祭祀信仰、民间文学艺术等,并能掌握这些民俗事象生成与衍变的规律,在此基 础上对民间文化、大众生活做出客观的分析与正确的评价,从而唤起学生对百姓 生活关注和了解的渴望,激发学生对家乡及乡民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从而使爱国 爱民不再抽象,高远的志向也就落到了实处。可以说,该门课程是贴近生活、内 容丰富、形式活泼、饱含情感的人文课程。然而,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下,民 俗学的资源优势和课程特性常常被教师所忽略,影响了民俗学的教学效果。以多 样化的方式实现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民俗学课堂的成功对接,既是高校民俗 学教学突破传统桎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实 现有效传承、活态保护、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也是盛产曲艺文化的地方。广西的少数民 族曲艺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极具保护价值和开发潜力。这些文化资 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第二,它是民族智慧 的象征;
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1】本文,笔者将以“融合”、“引介”、 “创设”、“激活”为关键词,就少数民族曲艺文化在广西高校民俗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角度谈谈个人的思考。
教学内容:“融合”+“引介” (一)融合地域资源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往往可以成就精彩夺目的文化盛景。广西是我国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域,拥有汉、壮、苗、瑶、 侗、仫佬、彝、毛南、回、京、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在常住人口中,少数 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近百分之四十。长期以来,多民族相互依存、团结互助、和谐 共处、共同发展。不同民族的思想交流、智慧碰撞,造就了广西丰富生动、特色 鲜明的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广西的少数民族曲艺历史悠久,覆盖面大,“据不完 全统计,广西约有44个民族民间曲种,其中少数民族曲种约有21个,占全区曲种 总的47%。”【2】这21类曲种分别是壮族的末伦、谈涯、卜牙、唐皇、唱天、八 音坐唱、唱师、蜂鼓等,瑶族的铃鼓、乐春鼓、叮咚降和吉冬诺,侗族的琵琶歌、 牛腿琴说唱,苗族果哈、笛子歌、尼那尼,京族的的哈典国、卖鸡腔,仫佬族的 古条,毛南族的排见等等。
关于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其一,广西约有 21个少数民族曲艺曲种,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这些曲 艺资源除了具备表演艺术特有的审美价值外,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 播功能也不可低估;
其二,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广西少数民族 曲艺衰落消解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将少数民族曲艺资源融入民俗学课堂一方面 可以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丰富教学内容,突显教学的校本特色、区域特色和民 族特色;
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高校的教学平台和师资力量,通过高等教育与民族 文化的对接,有效推进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