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型课程概述 微型课程也称微课程或微课,顾名思义,是一种微小的 课程,是相对于传统的长期课程(传统的长期课程通常会有 一学期或一学年以上的周期)而言的持续时间短、主题集中 的小型课程,通常体现为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
1. 微型课程的基本特点:短小精简 当前学校微型课程呈现的类别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呈现 程短小、精简的特点。其一,短周期。一般微型课程基本在 一学期内完成,是一种短周期的课程。如某校一年级的入学 课程,基本集中在开学第一、二周完成。其二,小范围。微型课程大多由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的学生为对象设计的小范 围课程,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且这一范围比传统的学校课程 范围更小。如某教师为自己班上部分没有兴趣特长类社团活 动的学生而设了“玩豆子”的微型课程。其三,精简凝练。
微型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简凝练的。如有“中国的雷夫” 之称的常丽华老师的 “梅花三弄”为主题的冬天课程:通 过20首梅花诗诵读,一次实地寻访,和一次课堂讨论构成诗 词主题教育。
案例1:“逗你玩”微型课程。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 祝玲老师开发的微型课程:“逗你玩”,源自周三下午,班 级有部分学生参加学校兴趣类社团活动,她带领留在班级里 的孩子开展了玩小豆子的活动,并将这项意趣盎然的活动逐 渐丰富成“逗你玩”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 切入的灵感在于装扮教室的活动中学生拿来了一幅由豆子 制作而成的画。课程的生成在于周三下午那段时间里师生共 同的探索与思考。从玩豆,到制作豆子画到研究豆子、写豆 子,小豆子变成了这个班的班本课程。这样的课程,以豆子 为载体,融合了语文、科学、品德、劳技等多种学科元素, 通过了解豆子、种豆子、画豆子、写豆子等一系列有趣又有 意义的活动成为该班级每周三快乐三点半的组成部分。
2. 微型课程的基本类型:单科和综合并重在20世纪80年代后,微型课程就成为世界各国课程开发 的一种新趋势。但当时的微型课程开发基本是在一门学科的 范围内,如在美国的学校,关于“美国史”的微型课程有“南 北战争”“今日合众国”“美国西部”“殖民地时代”“独 立战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印第安”“合众国 的20年代及30年代”“印第安与城市”“少数民族”“黑人 史”等。在德国,一些小学开发了有“文明的摇篮”“伟大 的发明家”“昆虫趣事”“关于你的奇妙故事”等涉及自然 常识课的微型课程, “字母世界”“英语歌曲欣赏”“童 话趣说”“生活礼仪”等微课程则是在英语学科中衍生而来。
从我国目前的学校微型课程开发案例来看,不仅有基于学科 拓展的,更有综合教育视角的微型课程。如有些班主任根据 所在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开发出适用于该班级的多样 课程,部分教师根据同年龄孩子特点开发的年级课程等都是 此类型的微课程。
案例2:一年级“开学课程”:
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 董学君老师班级的“开学课程”是针对一年级学生而设计的 微型课程,“开学第一信、开学第一照、开学第一秀、开学 第一课、开学第一书、开学第一展”系列活动,为孩子们创 设一个“心理过渡期”。以美妙的童谣、有趣的绘本故事、 动听的歌曲、经典的电影为载体实现课程的实施。该课程持续一周,通过开学课程,期望一年级新生发现原来老师这么 可亲,同学这么可爱,学校真是个学习乐园。这些课程基本 突破了学科界限,以综合性教育或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当 前流行的班级课程基本都是此类课程。
3. 微型课程的基本优势:挖掘教师的课程智慧 大多数学校的微型课程选题、开发并不是由一个开发小 组来完成,是由个别教师自行开发出的小范围、小规模课程。
它可以是学校中任何一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带 领学生自行完成,并在课程实施中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改进调 整。这样的课程开发看似随意,但却将教师真正置身于学校 课程开发的主体位置,并鼓励将课程开发与自己日常的教育 教学活动结合,让教师将课程开发作为自己教学生命的有机 组成部分。
案例3:
“点上切入”的教师微型课程开发视角。回澜 小学在推行学校微型课程多样开发进程中,学校鼓励教师将 自身教育教学生活的细微思考,实践探索深挖,串珠成线。
如体育老师徐森的游戏校本课程源于由一场足球赛到“十八 般武艺的游戏课程”的思考;
“学君课程” 的诞生是一名 低段班主任把自己名字和中华传统文化“君子文化”的理解 融合后提出的班级文化课程;
美术老师徐晶“青花瓷课程”是结合美术课《适合纹样》中,学生在KT板上用丙烯颜料画 青花纹样的创意作业而拓展生成的。正是在这样的推进思路 下,学校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一个较为丰富的“微 型课程群”,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一门自行开发实施的微型 课程。
二、微型课程开发的操作要点 当前,许多学校实施的微型课程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 但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校本课程。其并不是由校本课程开发 小组根据学校现状开发出的适用于整个学校的课程,而是个 别教师在自身的学科建设或班级管理,及教学活动范围内,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开发出的适用于特定学校群体的 课程。微型课程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校本课程,在推进进程 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操作特征:
1. 从校本规划走向生本洞察:
课程取向的价值回归 如果说,以学校为开发单位的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考虑的是不同学校之间的个别 差异。那么,以班级或年级,乃至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微 型课程开发,则更强调了学校内部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 更能体现“以生为本”,因需开发的特点。这样的微型课程 很好的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课程意蕴和使命,因为熟悉并 知晓学生,教师在开发微型课程时,脑子里必然会出现学生的具体要求和需要。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还充分尊重了 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发展的需求,个性的差异。教师对 学生的课程需求了然于胸和深度洞察,成为微型课程开发的 宝贵资源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课程因需 而设,真正尊重学生的特点。
2. 从宏大篇章走向“家常小菜”:教师课程研发行动 的量力而行 从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 发概念后,教师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机械 的课程执行者,但这也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微型课程则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解决了部分难题。
首先,降低了课程开发的门槛。尽管,在微型课程开发 中,教师也需要遵循组织建立、情境分析、目标拟定、方案 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的规范流程,但不同于全校 性校本课程开发,微型课程不需要做一个持续三年乃至六年 的课程规划,不需要由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协调、整合力 量、协同开发实施。微型课程可以由任何一位教师带领学生 自行完成,是小型且灵活的。这样的课程开发不是一个宏大 的工程,教师会感觉如同备课上课那样自然,不仅降低了课 程开发参与的难度,也更能唤起教师的课程自主意识。
其次,更能促成教师课程能力的内生式生长。微型课程 开发一般采用田野式的行动研究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也称为 活页式的开发模式,倡导教师在教育活动的累积过程中逐渐提炼生成课程,能有效地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学生教育工 作打通,是教师最能接受的课程开发方式之一。教师课程能 力也正可以通过多次活动累积过程,逐渐生成。
案例4:“学君之家”班级文化课程群建设。作为一名 低学段班主任,董学君老师把自己的名字和班级的文化建设, 对学生的期待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进行了 “开学课程” “养成课程”“博学课程”等课程,囊括了班级生活的林林 总总。其中,开学课程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开设计 的系列活动,养成课程,更强调的是“二十个好习惯”串成 的活动课程。这些课程,是班主任对班级多年的管理与教育 孩子的心得的成果化体现,正如该教师所说,“学君课程” 很大很大,大到只有一个又一个的起点,没有终点;
“学君 课程”又很小很小,小到融化在细节里,铭刻在师生的心田 上。希望通过“学君课程”,孩子们真正成为“今日孜孜学 子,明日谦谦君子。”这种课程,必然是发自教师内心的。
可见,微型课程改变了传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上而下” 的模式,而逐步变为“自下而上”。在微型课程中,教师充 分考虑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兴趣和个人能力而设计的 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为课程注入具 有鲜明个性的色彩。
3. 从教学补丁到教育整合:课程建设方向的整合视野 在20世纪80年代后,微型课程就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开 发的一种新趋势,但当时的微型课程开发基本是在学科的范围内,仅起到学科课程补丁的作用。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丰 富,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及班级或年级管理发展的延 伸性主题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微型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如班 主任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开发出的适用于该 班级的多样课程(如班级礼仪课程、班规课程等),年级教 师根据同年龄孩子特点开发的跨班级的年级课程,(如一年 级入学课程,六年级毕业课程等)。这些课程多数以活动课 程的形式出现,倡导的是跨学科、无边界学习的综合性学习。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重生命与经验,同时也打通了 课堂与课外、学习和实践、学校与社会、家长和教师、知识 和经验等。
这些微型课程不仅是对传统学科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 的拓展,起到学科课程的补丁的作用,更是对传统学校课程 体系的深化和拓展。更多的微型课程的开发,开始立足在对 传统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过于注重知识性和逻辑性,而忽视 学生生命主体成长的课程反思基础上的。为此,一些跨学科 的综合性主题,及班级或年级管理发展的延伸性主题成为当 前学校教师微型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案例5:
“筷子兄弟”课程。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小学王 姗姗老师开发的“筷子兄弟”课程以“一次性筷子”为主题 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积累生成。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按照实践活 动的方式开展,第一步,“筷”乐起步:学生多角度多元化 探寻我们的“筷”生活。如探寻筷子的历史变迁,收集筷子的材质类型,了解筷子的文化底蕴,对“一次性筷子”的走 访调查等;
第二步,“筷”乐回收:学生以绿色行动为活动 主题,走入社区、街道回收每一双被丢弃的“一次性筷子”;
第三步,“筷”乐制作:将可再次利用的一次性筷子挑拣分 类,利用创意制作内容,类型丰富且绿色环保;
第四步,“筷” 乐体验:学生将活动的点滴感受一一记录下来,汇成小报, 整理成册,并用多样的形式宣传环保。如为“筷子兄弟”编 写了绿色之歌,唱起了快乐的旋律,打起了快板,踏起了最 欢快的舞步……。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课程活动开展,让学生 学会珍惜,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 知识和道理。
三、微型课程开发的推进建议 因为课程“微型”,使得其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 设置,乃至课程的实施和管理上的灵活机动,可以更好地让 学生根据兴趣实现多样化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发展。为此,从 当前推动课程多元化建设,提倡给予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 改革时代,微型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模式显得极为珍贵。
1. 加大学生特需视角的微型课程开发力度 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朝积极的 方向发展,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微型课程 的推进更应如此。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微型课 程还仅仅是小范围的“群”服务,仅仅能做到尊重每一个群 体的个性需求而设计课程,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求,体现个别化的“个体”服务还有距离。如何开设更多为特殊 学生量身定做的特需课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样的课程研 制,真正把学生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课程的创设 发端于学生的需求、生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而不仅 仅是传统课程建设理念下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供选择 的课程。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班额,小规模学校而言,多进行 特需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改进方向。
2. 加快体现多样选择的课程管理制度跟进 丰富而多样的微型课程可以增加学校课程体系的丰富 性和灵活性,为更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最大可能性。但真 正能让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除了多样课程外, 需要更灵活的课程管理机制保障。从当前的学校课程建设来 看,这些微课必然要放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来实行,同时应 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选课表。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 应该做一些规划,因为有些微型课程并不是按照学期来定, 或者仅仅持续一个月或半个学期,这样的排课与选课机制必 然需要课程管理机制的同步跟进。此外,提供学生课程选择 的指导和支撑服务也是让微型课程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的 关键所在。
3. 加强微型课程开发与技术融合的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出现了一种信息化微型课程, 简称微课。微课以学生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 材料,并整合使用各种计算机媒体的特性(如动画、图片、声音等)来优化学生的学习。但仔细研究这些微课,可发现, 许多微课更强调的是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 应的学习资源,课后练习以及在线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是 一种在线学习的资源和平台。一些所谓微课,时间较短,仅 仅是课程学习的辅助形式,是课程资源的一种,而非一种单 独的课程。但吸纳信息技术的优势, 强调信息技术在小型 课程中的使用,在微型课程中增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与学 习过程有效性的计算机技术,也是当前微型课程建设不容忽 视的方向。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