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年终总结 > 【融合行为与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融合思维

【融合行为与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融合思维

来源:年终总结 时间:2019-10-11 08:02:09 点击:

融合行为与思维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融合行为与思维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 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的数学 活动经验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经历数学活动而 获得的对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是与数学活动 有关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等多方面的直接体验与抽象概括。

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分成行为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两大 类,这两类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教 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 学活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数学的过程,以思导行, 以行助思,通过数学活动中行为与思维的相互交融,帮助学 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以思导行,行之有义 在以行为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中,让思维充分参与活动 设计、行为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 使学生对行为的目的、依据、组织、方法、效果等有较为理 性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理解。下面 试以二年级的《统计》为例加以阐述。

本课的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对公路上不同形状车辆的数 量进行统计,以此为基础开展有关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教学。

具体形式是通过课件播放不同形状的汽车先后经过的情况, 学生边观察便记录,最后统计整理。

(一)让思维充分参与行为活动的设计教师并没有直接开展统计活动,而是先让学生思考:你 准备怎样记录不同形状汽车的数量?学生思考后形成了各 自的方案,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此时的学生对统计过程还 没有具体的经验,因此,教师并不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 比较、评价,只是让学生感受到活动之前需要有一个初步的 设想,弄明白自己想怎么做。

(二)让思维为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教师随即组织学生进行第一轮统计,结果是有的学生快 一些,有的学生慢一些,慢一些的学生来不及统计。教师只 针对跟不上的学生提出问题:你为什么有点慢?能不能想办 法让自己快一些?这时,这部分学生开始考虑先进行分类, 然后在不同类别上进行统计,或者改变统计的方法,把画汽 车改为画图形或打钩。教师此时并不急于揭示那些快的学生 是如何统计的,而是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改进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活动方式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

(三)让思维及时对行为进行监控调整 教师随后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轮统计,学生基本上都完成 了统计任务,但是统计的结果却有些出入。教师引导学生思 考:统计的结果不准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 办?学生回忆刚才自己统计的过程,很快发现头一会儿抬起 来看,一会儿低下去记,有的时候会漏看。于是就有学生提 出,由同桌的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负责看,一个人负责记, 这样又快又准。由于思维的及时参与,学生的活动方案和方法不断获得调整和改进,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些有关监控调 整活动的具体思维体验。

(四)让思维对行为作出理性的总结概括 教师随后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三轮统计,学生完成得又快 又准。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三轮分别是怎样统计的。学 生不仅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变化进行了回忆和描述,而且较好 地阐述了自己思维的过程,充分感受到了行为与思维相互影 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整个行为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中逐步完 成的,获得的体验也就比较深刻。这个体验不仅包括对行为 活动的体验,也包括对思维活动的体验,尤其是获得了对于 元认知的初步体验。通过学生的回忆和描述,数学活动的行 为和思维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验。

这个经验既包括对活动细节的经验,也包括对此类活动整体 的经验,因此既有利于数学技能的提高,又有利于数学智慧 的发展。

二、以行助思,思之有形 在以思维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中,让行为激活、辅助、 解释和验证思维,使思维因获得行为表象的支撑而更为清晰 流畅,逐渐使不同层面的抽象思维活动在心理上变得直观, 提高学生的直观能力。下面试以四年级《乘法分配率》为例 进行阐述。

本节课教师创设购物的情境,求12盒巧克力的总价(每盒36元)。教师剪出12张巧克力盒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作为 教具,学生自带若干个小方块作为学具,用以帮助学生发现 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一)以行为激活思维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行计算出12盒巧克力的总价,并解 释为什么这样列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关两位数乘法 的解题及计算技能已经基本处于自动化阶段,计算本身就是 一个行为活动,不需要太多的意识参与。教师实际上就是要 通过计算和解题活动唤起学生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求12个36 的和)的注意,使其意义较为清晰地回到意识层面上来,以 此作为后继思维活动的理解基础。

(二)以行为辅助思维 教师随即提出:如果要把12盒巧克力分成两组来计算总 价,可以怎样分?怎么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学具,观 察并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和解答,请学生上来演 示讲解不同的分法和算法,并将算式和结果板写在黑板上。

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算法得到的总价都是 一样的?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每种算 法中两组的36的个数合起来正好都是12个,所以结果是一样 的。

(三)以行为解释思维 教师继续追问:把12盒巧克力分成两组来计算,怎样分 算起来比较简便?学生自行观察思考,随后教师请同桌两人借助学具互相解释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集体交流、板演。

学生基本上选择了“10和2”或“6和6”这两种中的一种, 他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直观、具体地阐述, 思维过程因此显得直观而清晰,并且初步感受到乘法分配律 的应用价值以及它与乘法结合律之间的关联。

(四)以行为验证思维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书,经历发现和归纳 乘法分配律的思维过程。在此之后,教师提出质疑:我们只 通过计算巧克力的总价这样一个例子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正 确而全面呢?你能举出不同的例子验证一下吗?同时引导 学生赋予手中的学具以其他的物质意义和具体数值,通过操 作、计算和演示来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过程以较为 直观的形式再现,大大增加了验证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

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行为和思维总是同时发生 又有所偏重的,教师应该根据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加以权 衡,不能总是片面地追求其中某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数学 活动经验既有行为活动经验,也有思维活动经验。学生必须 体验到这两种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用,才能在较高层面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学生完成 数学活动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体会行 为活动与思维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行为活动经验与思 维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经验中的融合,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数 学活动经验。参考文献:
[1] 王林,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3] 孔凡哲,曾峥,等.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