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史学史;
新进展;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由近代发展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
进入21世纪,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及学科发展收获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研究领域 的开拓方面,还是研究问题的深入方面,均是前无古人的。长时间以来,史学研 究专家、学者致力于史学史的深层次研究,特别是在新时期该研究领域逐步拓宽 扩大,自然进展也变得越来越显著,然而其新进展究竟凸显在哪些方面,则是当 前众多专家学者探究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史学史 研究的新趋势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一)论著综述 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与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在对中国史学史开展研 究上均是将唯物史观作为指导,在每一位研究人员的一同努力奋斗下收获了可观 成绩。不管是研究深度方面,还是在论文、教材等成果上,均是在多途道路上发 展。中国史学史研究新进展,具体而言:
1.理论、方法论 就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研究而言,不仅有对古代史学著述的研究,还 有对当代历史理论、方法著述的研究。例如,张耕华所著的《历史哲学引论》(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怀祺所著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福建人民 出版社2006年版);
朱本源所著的《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李剑鸣所著的《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王学典所 著《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哈特穆特·凯博所著的《历史比 较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邓京力所著的《历史的评价理论和 实践》(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关于贯通性的研究 就中国史学研究而言,在对史学史进行研究过程中贯通性得到了长期 重点关注。在新时期史学史研究所收获的新进展方面,特别以贯通性研究较为明 显,并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著作。例如,何海根、汪高鑫编著的《中国古代史 学思想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瞿林东编著的《中国简明史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傅玉璋编著的《中国古代史学史》(安徽大学出 版社2008年版);
仓修良编著的《中国古代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瞿林东编著的《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关于古代史学的研究 研究人员在强调贯通性研究的同时,还对古代史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收获了十分显著的新进展,并产生了一系列与断代史学史关联的著作。例如,胡 宝国编著的《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岳纯之编著的《中 国简明史学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彭忠德编著的《秦前史学史研究》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杨艳秋编著的《明代史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李小树编著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王盛恩编著的《宋代官方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瞿林东 编著的《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凤霞编著的《辽金 元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施建雄编著的《十至十三世纪 中国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关于近现代史学的研究 新时期,关于近现代史学的研究新进展同样收获颇丰,一系列研究课 题、研究内容等琳琅满目。在该环节所产生的专著多种多样,例如,张剑平编著 的《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田亮编著的《抗战时期的史 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孝迁编著的《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峰编著的《民国史学 的转折: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二)史学史研究新进展示例 某种意义上而言,之所以每一部专著能够被出版社所出版并获得专家、 学者的认同,是因为它们提出了特有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层面具备一定代表性。
就好比,刘家和编著的《史学经学与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 着重强调了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十分先进的史学、经学,且它们相互间有 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关系;
瞿林东编著的《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年版)中,对中国古代史学各式各样潜在理论成就进行了提炼,同时 对其中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探讨,并经由著作来综合剖析相应存在的 理论问题。
二、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趋势 长时间以来,史学研究专家、学者致力于史学史的深层次研究。特别 是新时期该研究领域逐步拓宽扩大,自然进展也就越显著,然而其新进展究竟凸 显在哪些方面,是当前众多专家学者探究的重要课题。全面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 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紧随时代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引入先进技术、成 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中国史学史研究,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史学史研究有序进行 可以从以下相关途径展开。
(一)自文化角度对史学开展研究 中国古代史学极为发达,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史家、史著等 研究方面,总是停留在对单科性局部的研究上。鉴于此,应当对这一局面进行扭 转,自文化角度对史学开展研究,也就是研究史学发展与文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 所存在的多向关联关系,这是由于无论在哪个时代,史学发展均与其文化走向、 社会环境存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自文化角度对史学开展研究,可在对某一高 质量史著进行研究过程中,与该史著对应时代下的社会环境、民族精神、文化理 念等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实现对史著文化内涵的充分紧扣,对史著思想价值的 科学揭示。与此同时,自文化角度对史学开展研究,可有助于对卓越史家、史著 等的成就展开更为精准的评定,强化我们对中国优良文化传统、丰厚内涵的有效 认识,进一步促进对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文化向心力、创造力、凝聚力的充分认 识,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1]。
(二)加大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力度不论哪一门学科发展,均务必要求在该学科范畴中相关重大理论研究 实现突破,以凭借深层次理论成果提高学科科学化水平。中国史学史研究由近代 发展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然而该学科绝大多数作品,自历史编纂层面而言, 均未能很好的摆脱以年代、史家名著为“经”、“纬”编纂手段的限制,大部分史学 史著均是依据自然年代编织而成,而未有对中国史学史内在发展逻辑进行有力凸 显。导致这一局面的形成,很大原因是在于针对中国史学史发展的发展规律、内 在逻辑等重大理论问题,未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要知道,中国史学史学科整体 发展受此类重大理论问题很大程度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经历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演变过程,也就 是说,所有历史均有着其相应的内在发展逻辑,即属于有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
史学发展自然也与此相同。然而,长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似乎存在些许例外,史 学史研究优秀著作数不胜数,而其中关于史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早在 20世纪六十年代,史学家白寿彝便数次提出了强化对历史学发展规律相关问题的 研究,然而却未获取到学界有效的回应。那时期,在教条主义的束缚下,也有学 者引入哲学史研究成果,将史学发展规律概述成史学发展是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斗争支配的,显然这并非史学发展规律研究问题的答案。进入新世纪,瞿林东 先生对史学发展规律进行了归纳:1)史学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与历史认识发展 相互关联的规律;
2)史学发展规律是史著内容与形式相互辩证关系、发展的规 律;
3)史学发展规律是伴随史学发展,逐步朝社会大众深入的规律。不过瞿林 东在其著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仅对史学发展规律进行数百字的简略描述, 而未展开深入性探讨[2]。
就史学史研究发展而言,不仅仅是史学发展规律理论问题,还有着其 他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好比史学思想、史学观念相互联系问题,史学发展、社会 发展相互联系问题,史学观念、历史观念相互联系问题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部分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可全面系统第强化中国史学史学科科学水平,提升 学科学术品味,促进学科基本状况逐步改善。
(三)强化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可有效作用于:提升我们的认识水平,拓宽我们的研究覆盖 面,促使我们过多关注研究对象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有效上升。倘若没有比较,事 物的意义、特征便无从谈起;
反之通过科学合理的比较,势必能促使事物的意义、 特征更加得以显现。好比,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流通等特征开展研 究期间,一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等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各个时期优秀史著的比 较,便能够充分认识它们相互间存在的关联关系等相关侧面,更为清晰认识它们 的各自特征,及各自在史学发展浪潮中扮演的角色,进而推动着研究认识的进一 步准确、深化。
就好比,著名史著《史通》、《文史通义》一并被称作“古代史评双 璧”,不过《文史通义》作者章学诚还是特别指出了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如 其一封书信中所提到,“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幾。
截然两途,不相入也”。经由对上述两部史著的全面比较研究可发现,它们相互 间存在一定的共性:1)两位作者均对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重点研究,通 过对理论创新的致力,以推动史著实践的进步;
2)两位作者均有着极强的批判 意识,均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见解,关注“独断”之学。经由比较研究来认识《史 通》与《文史通义》的共性,对中国史学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两位 作者都强调促进历史体裁的开拓创新,并以理论总结为前提基础开展史学实践研 究,进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无限魅力。再者,经由比较研究还可明确认识到《史 通》与《文史通义》的差异性,进而深入了解两个朝代唐代、清代所处的不同时 代特征及两位作者不同的史学研究个性:前者处于断代史正史纂修高峰阶段,他 主要研究任务是对过去进行总结,制定著述范式,其所涉猎的研究内容有着丰富 的内容,且代表性十足;
后者处在正史末流纂深陷困境时期,他肩负着拓展研究 新思路的使命,提出了应当强化对于纪传体体裁的研究创新,促进该体裁的全面 发展,其研究成果有着深刻哲理性及显著超前性[3]。
经由比较研究,我们还可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近代史学发展发展阶段特 征。进入近代时期,反侵略亟待广泛开展;
发展至19世纪末尾,提出了重视对西 方一系列文化的学习。由此说明,近代初期史家逐步强化了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的研究学习,不过认识依旧停留在表层阶段;
发展至19世纪末,该种认识得到逐 步强化。就历史编纂而言,《海国图志》、《日本国志》即便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不过《日本国志》在编撰技术方面更为完备[4]。
(四)提炼传统学术精华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著作内容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厚的早期人民对社会环境、历 史演变开展观察总结所获取的经验知识。历史只不过是过去的社会生活,它距离 我们不远也不近,现今时代生活也终将变成历史。即便如今社会相较于过去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就人类社会活动相关的常规原理、 内容而言,古往今来是保持相通的,所以,传统经典著作中的超凡理念及前人们创造性成果,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是能够为当代所借鉴应用的。我们应强化对 这些弥足珍贵理念、精神等的汲取提炼,凸显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 结合当今时代实际情况开展改革创新,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逐步提升。就古 代历史著作而言,我们同样需要强化对它们不可多得思想、理念等的攫取,并将 其作为开展新史学史研究的有利指导。
我们不仅有着历经上下5000年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又有着一个多世 纪以来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发展的良好作风,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协同 作用,积极促进着中华民族在当今全球日趋白热化竞争中的繁荣昌盛发展。中国 共产党人正是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相关原理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进行了有机结 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促使中华民族迈上正确发展道路。在推动现代 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实现两个优良传统的进一步相融,是如今所需处 理的具备重要理论现实意义的研究课堂[5]。经由研究探讨,更为明确地认识传 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中国化方向相互贯通,确保在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予以弘扬 的同时,进一步自觉秉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与时俱进,发展新世纪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长时间以来,大批量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对中国史学史 的研究,并收获了极为可观的研究成效。中国史学史在被作为中国历史学历史的 同时,还应当转变成中国历史学的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历史。鉴于此,相关人员务 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自文化角 度对史学开展研究”、“加大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力度”、“强化比较研究”、“提炼传 统学术精华的当代价值”等,积极促进中国史学史研究有序进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