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
就业难;
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广大青少年有了更多求学深 造的机会,但是每年大几百万的毕业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 大的压力。针对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原来的“一考定 终身”的分配制度转为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双向选择”, 本来想给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却出现了用人 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的尴 尬局面。
一、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 未就业学生人数比例较大 根据《大学周刊》报道,北京市委对北京地区的2004届 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为89.4%.经过记者的调查,发现这一数 字被注入了水分。由于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追求较高的 数字,高校为了达到要求,不得不在这一工作上下功夫,为 了使学生拿回就业证明和就业协议,可以说十八般武艺,尽 数使出,使得看红火的就业前景下暗流汹涌。如果剔除掉数 据中水分,再去掉为了拿到毕业文凭而想方设法签了的协议,未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2、 大学生就业费用逐年提高 由于就业岗位相对固定,每年新增的几百万毕业生找到 合适的工作难上加难。为了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专科 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本科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四处奔波, 频频出入各地的人才市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财力 和物力被浪费。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单位,更是四处 求爷爷告奶奶寻求门路,据教育部统计,最近几年靠亲朋好 友找到工作的占到25%,甚至有40%的人认为没有关系就找不 到理想的工作。
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错误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80” 后、“90”后的大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摆脱“铁饭碗” 的陈旧思想,总想找一个“钱多活少责任轻”的单位,最好 还要有编制,殊不知,国家的体制改革逐年深入,要想找到 一个“铁饭碗”的工作恐怕是越来越难了。还有的大学生不 肯付出辛劳,找工作只看工作环境,哪怕少挣点工资,哪怕 整天无所事事,也不去那些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而环境相对 差一些的单位,更别说大有可为的广大农村。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 高校的扩招,使得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大几百万,造成 了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中国的人口多,201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是13亿多人,加上科技的进步和城镇 化进程加快,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到城市当中, 由于他们不怕辛苦,和刚毕业的不接地气的大学生相比就有 很多优势。
2、 大学生自身的不足 首先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造成了大学 生的就业困难。广大的大学生的“精英情结”挥之不去,没 有清醒的意识到现在的教育是大众教育,而大学生目前选择 的单位依次是党政团体、国有企业、大中专院校、集体企业, 而且选择集体企业的少得可怜。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眼高手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现在的单位不想花太多 的精力用来培训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理 论知识没学好,实践知识没学到,等于是混了个毕业文凭, 找不到工作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 高校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办学理念落后,专业设置陈旧,有什么样的老 师就开什么样的课,老师能讲什么就开什么课,和市场的需 求严重脱节。此外,有的高校就业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就业政策市“双向选 择”,学生就业不就业是自己的事情。
三、 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生的认清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确实存在,但是在大学期间勤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社 会实践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的学生,用人单位是抢 着要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必要的文化 课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些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和 欲就业的行业要求,利用大学里的时间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 素质。其次,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抛弃精英观念,脚踏实地,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从现 实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之路。
2、 高校课程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改变陈旧的课程设置,不能根据老师开设课程, 而应该根据课程选择老师,对于那些不能胜任的老师,给出 半年时间去深造学习,还是不能胜任的只有做转岗处理。加 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把学生的就业实际问题和就业思 想认识问题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就业形势,分析国家政策, 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术,提高他们主动适应 社会的的能力。
3、 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创造更多人才需求 从现代化的发展来看,社会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是远远 没有得到满足,主要是我国的生产就够落后,导致大量的学 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调整生产结构是增加学生就业的 必经之路,优化第一产业,精简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 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封喜桃 唐山师范学院 学报 2004年11月.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陈 徽 《 人民论 坛 》 2009年18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