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78例,男52例,女26例,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1.5岁,股骨干骨折17例,胫腓骨骨折51例,肱骨干骨折6例,尺桡骨骨折4例;开放性骨折32例,闭合性骨折46例;新鲜骨折71例,陈旧性骨折7例;骨不连5例;伴桡神经损伤1例。
2方法
经手术切开复位69例,闭合复位9例,对于骨不连患者,先切开暴露骨折端,切除断端硬化骨,打通髓腔,复位并植骨,固定钳维持固定后再分别穿入螺钉或钢针,安装外固定支架。
3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4年,术后8~12周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骨折部位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肿胀消退,无感染,外观无畸形,摄片示骨折对位,对线均达到功能或解剖复位,骨痂连续,骨折线模糊,患肢功能基本恢复,弃拐行走,生活自理并能承担轻工作,成功率达到95.4,出现钉道感染8例,经局部处理及应用抗生素后痊愈。
4护理
4.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外固定支架的结构及性质不了解,从而对其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我们针对患者这种心理,把外固定支架拿至患者床边,介绍其结构,固定原理及其优越性,说明应用该固定支架后能早期进行伤肢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愈合时间,而且可避免常规内固定手术痊愈后,取内固定物的痛苦。并且将手术成功的病例介绍给患者及其家属,以此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心理,取得积极配合。
4.2术后护理
4.2.1针道感染护理: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中常见的并发症。必须十分重视,严重的感染将被迫拔针而终止应用此方法治疗。这也是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早期没有被推广的原因。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一般有4枚以上固定螺钉或钢针。术后早期针道护理,针道周围用于敷料轻轻遮挡,以防污物流入。若填塞过紧,分泌物排泄不畅,反易感染。针道后期护理,一般可用于敷料轻轻遮挡针道,亦可单纯用75酒精滴针孔,2~3次/日,同时密切观察针孔有无红、肿、分泌物及发热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加强局部换药。遇有针道严重感染的病人,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加强局部护理,保持引流通常,加强全身支持只及抗感染治疗。本组发生针道感染8例,均经上述处理及大剂量抗生素应用后痊愈。
4.2.2观察固定结果,定时检查螺丝有无松动,及时扭紧螺母,以保证外固定支架对骨折端的牢固固定。
4.2.3功能锻炼,骨折外固定之的优点是固定牢固,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加强功能锻炼,但由于患者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结果致骨折延迟愈合,肢体关节僵硬或强直,这尤其多见于股骨骨折的患者,由于股部肌肉丰富,针道在肌肉内的距离差,严重影响了大腿肌肉收缩,往往轻轻活动,就引起患者的剧痛。因此应耐心说服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的干扰,加强主动肌肉收缩的训练。同时向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①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②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③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强,术后2天可做肌肉及关节的被动运动,动作要轻柔,3~5天后进行主动运动,以肢体关节的伸屈为主,活动强度以伤口疼痛能够耐受为宜,下肢骨骨折病人,术后一月X线片与术后第一次X线片比较若骨痂生长,固定可靠,同时耐受疼痛可扶双拐下地行走;适应后改扶单拐乃至弃拐行走,8~12周后X线片示骨折处有连续骨痂生长,且塑形良好,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则可拆除外固定支架。
5讨论
外固定支架具有设计合理,选材考究,术后允许再调整等特点。固定角度的可调性是骨外固定的优点。通过外固定支架的可改变角度,实施了早期的牢固稳定术后期的弹性固定。术后不需其它外固定保护,早期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克服了1、2期骨折愈合方式的缺点,支持了“第三种”愈合方式的观点。
通过调节外固定支架,除给骨折端恒定生理应力以增强断面间的摩擦力,增加固定稳固性,缩小新生骨细胞的爬行距离外,由于应传统外固定,术后第2天待疼痛或减轻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使骨折端获得间断性生理应力作用,以促进局部血循环,激发骨折端新生骨细胞生长,减少骨折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徐莘香。长骨固定的新进展与新概念。中华骨科杂志。1991.11.(3):218
2、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学。391~39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