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从人性的特质出发,去发现它与尊严的内在关系,得到一个有关尊严 概念的基础命题,并从这个命题中进一步分解出尊严概念的具体命题,从而最终 获得一个有关尊严最低限度共识的概念分析框架。关于人性与尊严的内在联系, 英国哲学家格里夫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见解: 尊严源自人的规范能动性, 只有人类具有反思、评价进而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人的这种本质属性与潜能构 成了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
所谓规范能动性,在格里夫看来,是人反思、评价、创造自己所希望生活 的思维方式。从生理与身体特征来看,人与很多其他生物具有某种亲缘性和近似 性。从人的一些社会属性,例如群居、合作等特点看,也与其他生物的特点类似。
但是,人对自己生活反思与选择的能力却是其他任何生物所不具备的,只有人类 才会有对什么是值得过的、好的生活进行反思,并积极追求这样的生活。这种属 性体现反思与评价,而反思意味着对好的生活的判断,因此是一种规范的能动性。
这种将人的尊严与人的反思属性相联系的思路,也是很多思想家的见解。例如, 西方中世纪尊严理论的集大成者、早期文艺复兴时代佛罗伦萨学者米兰杜拉 ( Pico della Mirandola),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构建其理论的。据信,米兰杜拉在 1486 年出版的On the Dignityof Man是中世纪以来第一部以人类的尊严为题的著 作。在该书中,米兰杜拉赋予了尊严神学基础背后深深的人文含义: 人虽然是上 帝的产物,但上帝允许人选择自己的生活,尊严意味着对生活的自我选择和自由: 上帝确定了所有其他事物的本质,但唯独让人自己来确定自己的本质。就此而论, 人就像上帝。人也是创造者他自己的创造者。人被允许拥有他所选择的东西,成 为他所愿意的样子。这种自由构成了人的尊严。在中国儒家学说中,同样强调人 有追求仁义生活的道德潜能。孟子承认每一个人都有追寻仁义的天性,这是人与 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庶民去之,君子从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人能由仁义行,靠的是后天思考,这为引出尊严源自内在于人的本性奠定 了坚实基础: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 之,舍则失之。正是这种道德潜能成就了君子人格。可见,尊严概念的基础在于 认识和肯定人对自我生活反思、选择与评价的理性能力。从这个基础命题出发, 可以在逻辑上更细致地推导出它的三重具体含义。
( 二) 尊严是不受支配的自治 人有对生活慎思与评价的本性和潜能,这在逻辑上就必然预设不受干涉地 反思和选择自己的生活,独立表达对善的生活的追求。由此,可以得到第一个最 低共识: 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属性,与人的外在身份无关,它的核心意思 是不受支配。强调尊严意味着一种不受支配的自治,最典型的是康德哲学。康德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使用德语Wrde 来指称尊严,意指价值,也即值得追 求的事物。他从辨析Wrde 与Price,即无价的价值与可交换的价格之差异出发, 阐述了尊严作为每一个人平等的、无价的、不能用来交换的人自身的道德属性: 在目的王国,每一个事物要么是有价的,要么是有尊严的。凡是有价之物皆有相 等的可替代之物,而另一边则是超越于一切可交换的价格之上,不可交换的尊严, 与price 最紧密相连的是一般人性的倾向和需要,即市场价格,在那里,物皆有 价,物皆成为满足无穷目的的手段。在尊严的领域,它自身即为自身的目的,它 不是一种可计算的相对价格,而是一种内在价值。道德就是使得一个理性的存在 能成为其自身目的的条件,这在目的王国里只有通过成员的为自我立法才能实现。
因此,道德性和具有道德能力的人性就是尊严所系。康德进一步认为,人性尊严 的基础在于自治,在于每个人可以不受干涉地、按照客观的道德实践法则来行动, 从而对其他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戒律: 不要将他人作为工具来对待,而必须 作为目的。
二、尊严在宪法上的形式体系 尊严进入宪法,正是上述三组基本概念实证化并发挥特定功能的过程。要 回应尊严理论实证化与制度化的混乱,需要以一种被宪法保护的方式为标准,重 构它的形式体系。也就是,通过分析它在宪法秩序或宪法文本上的不同位置,来 明确尊严被宪法保护的方式,从而实现规范形式上的体系化 ( 一) 尊严进入宪法的历程宪法文本中承认并保护尊严始于20 世纪前三十年。一些欧洲和美洲国家 开始将尊严写入宪法,如1917 年墨西哥宪法,1919 年魏玛宪法、芬兰宪法,1933 年葡萄牙宪法,1937 年爱尔兰宪法和1940 年古巴西宪法。它们在序言、总纲或 权利条款部分开始规定保护人的尊严。20 世纪40 年代,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 反思,以及战后重新建立世界均势体制的需要,在联合国推动下,成员国开始建 立人权的普遍标准,但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基于不同的视角, 很难找到作为人权共识的基础概念。于是,无论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能接受 的尊严概念,尽管比较原则,最终成为代表们的选择。尊严进入国际条约是促使 更多国家将尊严写入国内宪法的重要原因。随后,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基于战 败国身份对自身的反思,都在本国宪法里写入了尊严条款。其中联邦德国基本法 对人的尊严做出了最为经典的规定,其第1 条即规定人的尊严,使得尊严成为权 利的权利和基本法价值的基础,改变了很多国家仅仅将尊严作为一个具体权利来 规定的模式。
( 二) 尊严之宪法保护的形式体系 1. 作为宪法解释的具体论证依据 这种模式以美国宪法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中,尊严概念的实证化程度很低, 几乎在宪法文本中没有明确记载,也可以说宪法并没有专门保护尊严。但是,在 宪法审查过程中,尊严会作为一种潜在的解释工具而对结果发生影响。美国宪法 文本里面没有规定尊严条款,没有如欧洲大陆国家一样发展出有关尊严的宪法教 义学,而是在判例中基于不同的目的以利用尊严的概念。法官在诸如隐私权、持 枪自由、种族平等、表达自由等领域中,都经常以尊严作为论证依据达到保护、 认同尊严价值的效果。
2. 作为宪法解释的整体政治价值 这种模式以加拿大和欧洲人权法院为代表。加拿大虽然在人权宪章中也没 有写入尊严,但在最高法院判例中明确将尊严作为整体政治价值。在1986 年的 一个案件中,最高法院明确指出,人的尊严是构成一个民主自由社会本质的价值 和原则之一。在两年后的另一个案件里,最高法院作出了更权威和彻底的解释: 人的尊严的理念存在于人权宪章所保护的所有权利和自由之中,因此宪章建立在 尊重人的尊严基础之上。欧洲人权法院对于尊严的理解也是这个思路。虽然在欧 洲人权公约中并没有明确的尊严条款,但在早期的判例中法院已经开始使用尊严的概念。20 世纪90 年代,尊严通过判例被正式明确为人权保障的基础,人权公 约的重要本质在于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在近几年的案件中,人权法院已经将尊 严与其他基本权利( 例如第3 条) 相联系,尊严成为证明、解释、发展基本权利 的基础。
三、尊严在宪法上的内容体系 尊严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范形态,有不同的宪法保护方式,但在具体内 容上,究竟何为尊严 这是尊严理论体系化的第二个方面,即内容的实质体系。
( 一) 不受支配及保护类型自治,意味着尊严是人的内在价值,它不取决 于人的外在能力、地位和身份。从这个意义说,尊严是佩迪特所言的不受支配的 自由。从当代宪法解释来看,它主要有如下类型: 1. 自我选择。在各国宪法解释中,自我选择是指人对于生活信念、生活 方式、价值观可以自由理解和选择,不受国家或他人的支配,不必屈从于某种潮 流或国家倡导的方式。例如,妇女享有堕胎的权利即是利用尊严概念来支持的典 型。在美国Thornburg v. American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一案 中,法官即明确提出,很少有决定比妇女做出堕胎的决定更加私密,更关系到个 体基本的尊严和自治。在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案中,妇女决定堕胎的自治 利益被认为是宪法保护人的尊严的几个重要领域之一,多数意见书阐述了这个见 解: 我们的宪法保护个体有关婚姻、生育、避孕、家庭关系等自由的决定。这些 决定权免于国家的影响。一个人一生中拥有生活方式可选择的尊严和自由是第十 四修正案保护的中心。自由的核心就是定义自我生存状态、意义,成就自我的人 生。
2. 自我决定与表现。自治还意味着人有充分自我决定与表现的权利。自 我决定的尊严价值体现在人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处境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例如,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有携带武器之自由。在2010 年标志性的麦克唐纳 诉芝加哥案中,斯卡利亚大法官就将持枪自由与一个体面、有尊严的人必须享有 的自我决定的自由联系在一起。个体充分表达与陈述的权利也是尊严与自治的重 要体现。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被告人有陈述、自我表达的权利,实践中也将 之建立在自我表现的尊严之上。
3. 隐私权。自我选择也和隐私权保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很多案件中, 法官就会认为侵犯隐私是对人尊严的冒犯。例如,1966 年美国酒精测试案中,法官即提出公权力机构任性地和具有侵略性的检测行为违反了第十四修正案保 护的尊严。在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基于基本法第2 条所保护的人格发展自由,法 官也经常用来解释隐私与尊严的关系。联邦宪法法院曾指出,国家为了促进个人 自由和确保个人负责任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必须保留个体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空 间里个体就是他自己的主人。在2008 年网络搜索案中,针对国家机关对网络信 息系统进行秘密过滤以对信息利用情况加以监视并解读资料储存媒体的情形,联 邦宪法法院即援用该条指出,国家不得干预私生活形成的核心领域。包括表现诸 如感受、情绪、思考、观点与亲身经历等高度属人性的私密过程,不必担心会被 国家监视。
( 二) 不受歧视及保护类型尊严的核心概念 在于它是一种不受支配的内在价值,但这种价值必然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 才能实现。它意味着自己的生活不受歧视和自己的生活不受冒犯,前者属于尊严 暗含的平等价值。很多国家宪法上规定的平等条款都与人的尊严相关。在终身监 禁案中,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即认为尊严意味着社会秩序承认和尊重平等的人性, 人性具有同样平等的价值。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4 条是最经常与作为平等的尊严 联系在一起的条款。例如,2000 年的Rice v. Cayetano 案中,夏威夷的一部法律 规定,只有夏威夷的原住民有权投票决定委托政府公共事务的内容,最高法院援 用第十四修正案形式平等来保护内在的尊严,从而否定了该规定。最高法院强调: 种族不能作为分类标准的一个原则性理由,就是它使得人的尊严由他外在、不可 选择的血统所决定,而不是由他内在的、自身本质属性所决定。在加拿大、南非 等国家的宪法实践中,平等也被广泛作为一项尊严的核心价值来予以理解。
例如,在反对立法歧视领域,加拿大最高法院以保护尊严为理由判决了多 个法律违反人权宪章。1999 年,在一个涉及移民法律引起的诉讼中,法官指出, 人的尊严被伤害,就在于根据人的天分或环境对不同人的需要、利益做不公平的 对待。对此立法就是加剧了这种伤害。人的尊严被侵犯,还在于个体或群体被边 缘化、忽视或降低社会评价,只有立法承认所有人的平等资格才能实现人的尊严。
欧洲人权法院也关注到了尊严的平等属性。例如,在变性人就业案中,欧洲人权 法院禁止解雇变性人的工作岗位,指出容忍这样的歧视是可怕的,它伤害了变性 人应该享有的尊严和自由,法院则有义务维护。
四、尊严体系在宪法解释上的展开 宏观的体系建构只是一种理论推演,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判断尊严的保护范围与含义 尊严是否具有价值上的绝对优先性 可 以说,尊严的概念和价值都需要在具体情境中明确,才能消弭不确定。这是一个 绝对权利的相对化过程,而这在很多国家都依赖于宪法解释。尊严理论的体系化, 本质上也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解释与评价而实现的,只有在规范与事实的评价性 关系中,才能真正发现尊严是如何从一种哲学观念转化为具体宪法规范的,也才 能消弭理论的不融贯,真正发挥尊严理论的实践功效。
( 一) 尊严在宪法上的保障范围如何确定 大部分成文宪法国家都有明确的尊严条款,这些国家宪法上的尊严都是一 项基本权利。即便没有尊严条款的国家,也往往在宪法解释和裁判中,将尊严与 某种基本权利联系在一起,利用基本权利说明尊严的具体内涵。可以说,尊严在 宪法上具有一种基本权利的属性与功能。既然尊严具有权利属性,那么就一定有 其保障范围,也就是其所要保护的利益在法律上的范围。然而,以抽象的方式探 讨人的尊严的保障范围是不可能的,人的尊严概念之保障内涵有赖于评价作用, 因此需要予以具体化。第一,从国家干预的方式上来判断。国家对人的行为有干 预并不会构成对尊严的必然伤害,而必须在具体情境中考虑干预的方式和过程。
例如,剥夺生命会被认为有可能侵犯了人之尊严,但国家若是根据法律、依循程 序对被判处死刑的人执行,则不意味着伤害了人的尊严。当然,如果以一种野蛮、 残忍的方式执行死刑,则又有可能是对尊严的侵犯。在2006 年的航空器法案违 宪审查案中,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指出,如果那一架飞机完全只搭载恐怖份子用来 作为杀害无辜人民的武器时,国家当局击落该架飞机同时也意味着蓄意杀人的行 为,则非宪法自始所不允许。可见,对于尊严保障范围的认定,必须在个案中考 虑国家干预的方式、过程,结合具体的生活领域,由解释者进行评价始得确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判断国家是否侵犯了公民尊严的客体公式有其理论局限。在使 用该公式最典型的终身监禁案里,联邦宪法法院法官写道: 将个体当作工具来对 待是违反人的尊严的,每一个人成为其自身的目的这一原则要求毫无保留地适用 到法律的每一个领域。人性内在的尊严存在于承认其是一个独立的人格。然而, 究竟什么是目的,怎样就是把人当作了工具,这在哲学上需要进一步思考。罗森 指出,把人当作工具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人利用了另一个人。他举例: 下雨天我 躲到一个撑伞的人的雨伞下利用他为我避雨,这是对撑伞人尊严的冒犯吗 因此,当作工具必须从方式和过程而不是从一个简单的结果来看。对这个 问题的回答,当代康德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科斯特克特和奥尼尔各自提出了标 准: 认为人是目的应该理解为人有理性选择以实现价值的力量;
对待另一个人的方式能够被该人通过理性衡量而接受则不是将之作为工具。这两个哲学标准对于 宪法解释有重要启发意义: 第一,如果公权力干预的意图是对个体理性、合法的 选择行为的破坏,就构成对尊严的冒犯;
第二,公权力对人行为干预之合宪性, 归根结底需要建立在有充分理由的基础上,具有一种可普遍化的效果。第二,从 取消其他基本权利核心利益上来判断。从各个国家的宪法来看,尊严往往还构成 了宪法上许多基本权利的基础,如果公权力行为干预基本权利的效果达到对某一 个具体基本权利核心利益或领域的剥夺,进入尊严的保障范围,就构成违反宪法。
在德国宪法教义学上,进入对该基本权利最本质属性领域的侵犯就是对尊严的冒 犯。所谓本质属性的领域,是指在这个领域里该权利不能进行权衡,不能让位于 其他权利,否则实际上构成了对该基本权利本质的取消。
例如,宪法上规定的住宅权,其主要保护的是人的自治与隐私所体现的尊 严价值,是个体私生活形成与人格自由扩展的需要。因此,政府以极低价格征收 某人住宅就不是对住宅权本质属性的侵犯,但涉及私生活形成与自由生活的领域 则是国家所不能侵犯甚至取消的,否则即构成了对住宅权背后尊严价值的冒犯。
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在住宅监听案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以监听的方式来 实现侦查利益是对住宅权背后人的尊严的侵犯,构成了对尊严绝对保护领域的伤 害。第三,从对人的属性的理解上来判断。尊严的主体是人,尊严的本质在于一 种人性,在某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如果被侵犯的对象不具有人的属性,则对其进 行干预的行为不构成对尊严的侵犯。派普斯认为,人的尊严是我们宪法的支柱性 原则,同时也是每一个人不可改变的权利。人的尊严应该限定于人之为人的核心 领域,在此等有限的核心领域内,尊严不可受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只有在确定 为人的属性范围内,才谈得上对其干预是对尊严的冒犯。例如,胚胎从受精到着 床阶段是否具有人之属性,脑死亡是否构成人之属性的消失等问题,都涉及能否 将相关干预手段与人的尊严相连接,这种对人之属性技术与价值的双重判断也是 一种确认尊严范围的方式,只不过有更多的争议和开放性,尤其需要判断者在宽 容精神、探索勇气与正义价值之间进行很好的平衡。
( 二) 尊严价值的基础多元主义确定 尊严的保障范围是一个解释与评价的过程,因此最后还是要回到价值判断 层面:尊严是基本权利的基础吗 尊严与其他价值之间能否找到一个客观的价值 顺序 1. 作为价值基础的尊严与尊严的价值基础我干了一件事不等于我有资格干一件事,因此权利不是描述的对象,而是 证明的对象,必然具有道德深度,建立在普遍的理性基础之上。那么,尊严是否 构成宪法上基本权利的道德基础 这里,显然要区分尊严与价值的两种关系,即 作为价值基础的尊严和尊严的价值基础。在哲学上,罗森由此提出了两种尊严的 实现方式: respect as observance 和respect as re-spectfulness。
前者意味着尊严背后的价值才是需要维护的;
后者则意味着尊严是一种 内在价值,本身即构成应该实现的目标。显然,并不能认为尊严是基本权利唯一 的基础,从而将权利都还原为尊严。这样一种柏拉图意义上的本质主义哲学早就 在20 世纪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批评下已经被瓦解。英国元伦理学大师摩尔 很早就批评了将某一个事物还原于某一个本质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主义 的谬误。自然主义谬误往往指,当我们想到这是善的时,我们所想到的无非是: 所 讨论的事物跟某一别的事物有着唯一确定的关系。摩尔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 无法通过理性发掘出一个本质,因此要区分善与善的事物,我们只能对后者进行 分析,而自然主义谬误就是把善直接化约为了后者。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旗手罗 蒂则把这种寻找事物唯一基础的本质主义理解为心之镜像的哲学。他认为,价值 领域的认识不同于客观事物在镜中反映的必然是本来面目,这种自然之镜不过是 人主观心灵的幻觉。因此,认为尊严是唯一的价值基础,就是将权利基础和权利 基础的表现混为一谈,也是人刻意操作的结果。尊严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在其他价 值基础之上,很多时候,宪法解释的对象是尊严,但真正要保护或实现的却是其 他的价值,尊严因此对于其他价值来说是一种构成性的手段。但是,基本权利有 多种价值基础是否会导致体系内在的不融贯 同时,尊严也暗含着其他价值,那 么在一个案件中到底是保护尊严还是保护其他价值,尊严会不会成为一个概念冗 余 2. 价值宽容、价值之网与价值的一体性原理 上述问题关涉当代道德哲学与法哲学论辩的核心话题: 价值相对主义。价 值相对主义不承认价值的绝对客观秩序,但并不意味着接受价值的不可知论。对 于世俗的政治生活来说,价值相对主义是避免政治专制的重要保证。凯尔森和拉 德布鲁赫都认为价值相对主义是民主制的前提。另一方面,价值的多元来自于人 对于道德生活理解的多元,某一个价值来自于人类生活的偶然选择,这种生活演 化的不确定和理解的多元能够促成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想象,丰富了对生活本质 的认识,创造了人类团结的新契机。
因此,宪法上的尊严出现多种价值基础,这并不是价值世界的混乱,相反,这是一种价值宽容,它根源于人类生活、实践与理解的多样性,展现出可能生活 的道德深度。但是,价值相对主义的确又容易在具体情境中引起价值冲突,要确 保价值相对主义的理性基础,就必须对价值之间的关系做出新的思考。价值之所 以会发生冲突,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彼此在概念上是分离的、对立的,对一个价 值做出某种陈述就同时意味着对另一个价值的区别和限制,这仍然是一种本质主 义的思考,即认为每一个价值都有其坚固、泾渭分明的内涵与地盘,从而冲突就 不可避免。所以,消除价值之间固有的冲突仍然是当代哲学家的思考。德沃金曾 提出价值之网的概念: 价值彼此在概念上是内在支援,互相连接,从而构成一个 网状结构的。尊严需要其他基础价值的支撑,尊严也和其他价值一起构成新的价 值,因此,价值在本质上并非彼此分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价值之间 没有绝对的客观效力秩序,而是彼此呼应与相互证成。它们互为中心,彼此支撑, 互相构成对方的前提和内容,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正如德沃金所说: 因为政治价值是结成整体的价值而非分离的价值,这个方案必须在一个更大、相 互支撑的信念网络中发现每一个价值的位置,这个信念网络实现了道德和政治价 值间的支持性联系,并将这些联系置于一个更大的伦理关系中。
3. 基础多元主义与人类生活的偶然性 可以用基础多元主义来理解尊严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尊严就是一种人之 为人的身份和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基本权利都体现了人的特定身份 与资格,因而在逻辑上都可以说建立在尊严之上。但是,尊严这个基础本身又是 一组价值集合,所以这种基础是一种多元的状态;
同时,在另一个角度,也可以 说自由、平等也各是一组价值集合,尊严又成为它们其中的元素,成为理解它们 必不可少的前提。至于这些价值为什么会组合、发生了怎样的组合,则是一种人 类生活的偶然性。更具体地说,每一个国家基于不同的文化、制度、习俗、观念 甚至自然条件,都会塑造不同的价值体系。尊严无法得到完全一样的理解,正在 于人类生活本身的偶然与随机。例如,美国宪法上对人的尊严的主要理解为个体 的尊严,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例则认为,人的尊严必须从一种共同体观念和 社会关系中来理解。因此,对尊严的理解要想达到新的共识,必须建立在感同身 受、努力理解他人的生活与道德判断的基础上,人类对彼此的生活应该有宽容精 神与同情心。
五、中国宪法上的尊严条款之体系化 ( 一) 尊严在中国宪法上的规范结构中国现行宪法第38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围绕这一条文的规范结构, 包括其条款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其在整个宪法文本中的位置,中国宪法学界有大概 三种观点: 第一种,双重规范地位统摄说。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林来梵,很早就萌 发了将我国的人格尊严条款与德国基本法人的尊严条款相比拟的问题意识,认为 可以通过宪法解释将人格尊严条款理解为整个基本权利体系的基础。在后来的一 篇文章里,他进一步发展出双重统摄地位说:第38 条前句构成了对后句的统摄, 形成一个内部的人格尊严权体系;
该条又与第33 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 在整个基本权利体系里处于统摄地位。第二种,内部规范地位统摄说。谢立斌认 可内部统摄地位,认可第38 条有发展为整个基本权利基础的潜能,但认为无法 通过宪法解释的方案完成,只能通过将来修改宪法来实现。第三种,规范地位具 体说,以郑贤君为代表。她认为,根据宪法解释的方法,只能将第38 条处理为 一个具体的基本权利,它与其他基本权利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观点能够得 到传统中国宪法学通说的支持,例如,很多学者都将第38 条人格尊严放置于与 人身自由、住宅权、通信秘密和自由并列的广义的人身自由规范体系之下。
从本文的体系框架来看,我国宪法第38 条属于具体基本权利模式,因此 我国传统见解具有基本的合理性。但是,该条内部体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尊严权 利类型: 独立的人格尊严权和尊严请求权。林来梵的内部规范结构分析颇有其道 理,它提示我们第38 条第1句和第2 句的规范形态是不同的: 前句正面标示了一 个有独立保障范围的权利,即人格尊严 后句则是一种反面的尊严请求权,即公 民可以请求排除特定内容的妨碍。从体系解释来看,第38 条的外观很难解释成 如德国基本法人的尊严一般的具有外部统摄地位的条款,谢文和郑文之观点也因 此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但第38 条内部仍然有较大的意义解释空间,与外部其 他条款之间也可以形成本文所主张的价值相互构成与支撑,而共同丰富对国家尊 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解。具体说来,其内部解释空间在于,人格尊严可能并不以排 除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为限,它可以包含更多的价值要素,后句仅仅是修宪者 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而特别加以规范的三个领域。其外部解释空间在于, 它与其他条款可以互相构成,形成更大的价值体系。按照本文提出的尊严四个核 心价值,该条规范结构可以形成三个层次: 第一,它可以在最小的范围,即第38 条内,以前句统摄后句,形成原则对规则的拘束。第二,它可以越出第38 条, 在较小范围内与人身自由规范体系的其他条款互相构成。例如,它可以成为第37 条人身自由与安全、第39 条住宅安全、第40 条通信秘密和自由的正当性基础, 上述三个条文也就构成了人格尊严的保护客体。人格尊严也可以成为上述三个条 文的构成性要素,例如,虽然可以允许国家按宪法规定的程序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但必须妥当选择限制的方式和手段,否则就是对公民人格尊严的冒犯。
这种互相构成的价值,对应着本文指出的免于支配的自治和免于侵犯的自 由两个核心价值。第三,它还可以越出人身自由规范体系,在更大的范围与平等 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发生价值互相关联与构成。例 如,第33 条平等权体现的正是尊严免于歧视的平等价值,而公民所享有的政治 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则恰好满足了尊严实现基本的公共善 这一核心价值。可以说,人格尊严构成了这些权利的基础,也可以说这些权利成 为尊严的目标。价值相互构成原理之下,中国宪法第38 条的规范地位可以理解 为内部统摄与外部相互构成说。基于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本文不认为任何一种 价值绝对、笼统地构成了中国宪法基本权利的唯一基础,毋宁是通过宪法解释在 个案中实现价值的具体组合。
( 二) 尊严在中国宪法上的意义空间 要发掘中国人心目中的尊严究竟为何物,就必须回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 传统之语境,以一种文明的连续性眼光来思考尊严的意义空间。
1. 解析第1 句的意义: 人格的双重超越中国式的尊严是一种内在和外在 的双重人格超越。这构成了今天开掘中国宪法上尊严含义的关键。首先,中国的 尊严概念具有超越个体权利的道德深度。西方自康德之后,尊严就成为个人权利 的最强表征,成为一种利益资格的最佳证明,从而也将尊严禁锢在了封闭的个体 人格范围之内。然而,中国儒家则赋予了人格尊严与一种天地普遍精神相连的正 气,将超越于个体人格的天地精神与人自身的气节相通,典型如文天祥《正气歌》 所吟诵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时穷节乃现, 一一垂丹青。在这里,正气与气节意味着,不是将尊严理解为不可放弃的个体权 利,而是一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义担当,是一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的对个体利益的内在超越。因此,中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本质上是一 个人有自我形成君子人格、具有道德自主精神、追求超越个体权利的实质人生境 界的资格,人格尊严意味着权利,也意味着责任、奉献、担当乃至牺牲,而要实 现这种道德潜能就必须要求国家尊重人之为人的资格,辅助实现人格的自我修炼 和自我完善。其次,中国的尊严概念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基础,是个体人格对国 家权力的超越。正因为个体君子人格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国家尊重、承认公民独立 人格的基础上,宪法第38 条中禁止的对象首先是针对国家公权力机关。这是宪 法上规定人格尊严与民法上之规定最大的不同: 宪法上设定的人格尊严对抗的 是公权力,是重新塑造了一种人民先于国家的政治秩序。这可以从现行宪法新增人格尊严条款的历史背景来说明。彭真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 案的报告》中指出,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草案关于公民的各项 基本权利的规定,不仅恢复了1954 年宪法的内容,而且规定得更加切实和明确, 还增加了新的内容。例如关于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是新增加,之所 以增加,就在于我们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同志,亲眼见过那种关牛棚、戴高 帽、喷气式、抄家等无法无天的现象,都能体会这一系列规定对保护公民的人身 权利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可见,人格尊严在中国宪法上的第二重超越就表现为 人民对国家的超越,暗含着戒备、排除国家权力妨碍个人人格自由发展的重要诉 求。
2. 解析第2 句的意义: 君子人格塑造国家伦理至于为什么要专门对公权 力机关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行为予以禁止,除了历史解释之外,还可以 有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即它体现了儒家文明中以个体君子人格反向要求国家伦理 的重要传统,是一种对国家伦理的拟人化处理和要求。君子首见《诗书》,但那 时所谓君子、小人之别主要是指社会地位和外在身份。自孔子及以后的大儒们则 赋予其一种人格主义的伦理特征,是一种现实道德人格高下的表征。儒家毕生之 理想就是培育一个有君子人格的国家统治阶层,兼安人与安民心,以实现修德承 位。所谓君子人格,荀子有过经典的阐述: 朋党比周之誉,君子__不听;
残贼加 累之瑎,君子不用;
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
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 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作为君子,他 不得有残贼加累,即用恶语伤人( 侮辱) ,也不得有流愬 ( 诬陷) 之行,杜绝流 言、流说、流事,这些都是君子人格的具体表征。国家需要君子,在于君子也者, 道法治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
得之则安,失之则危;
得 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 也,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国之安危系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养成,行使公权力的人和阶层若不养成君 子人格,则会乱生乎小人。由此,要在现代公民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的创造 性转化,重新建立中国人的心灵秩序和社会行为规范,最终实现尊严所系的国家 伦理和公民德性。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