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季度总结 > 城镇化的机制【新型城镇化社区中职教育普及机制】

城镇化的机制【新型城镇化社区中职教育普及机制】

来源:季度总结 时间:2019-11-29 07:49:10 点击:

新型城镇化社区中职教育普及机制

新型城镇化社区中职教育普及机制 摘要:当前的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由于缺乏普及中职 教育的机制,造成社区居民技能和市民化素质偏低。为此, 需要建立多种职教资源分类准入机制,以政府牵头、企业补 贴、个人付费的市场配置方式予以驱动,形成适合新社区居 民各人生发展阶段需要的职教环境。借助“学分银行”将个 体从业经验、技能与知识积累进行兑换,形成适合社区居民 根据其人生发展阶段需要持续努力的激励机制;
针对人生不 同发展阶段的成员,实施分类补教的普教机制,以此引导社 区居民选择其各个发展阶段满意的中职教育。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社区中职教育;
普及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413X(2016)01-0053-04 D OI:10.13763/j.cnki.jhebnu. ese.2016.01.009 初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只注重房地产硬件开发,忽 视了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和岗位技能的职业教育,造成新 社区因外来人员混杂、无业游民增多,打架、偷窃时有发生 等治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居民因素质低下,又找不到更好 的出路,需要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所致。而在新社区中普及 中职教育,既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无业居民的就业技能,又能 提升其文明素养,使之生活得更充实,从而促进社区的祥和 安定。当前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并没有把普及中职教育纳入计划,更缺乏切实有效的普及机制。随着新型城镇化中期 由重规模向重质量建设的转变,应以人为本,根据新社区居 民体力和心里变化特征,普及适合其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 职教育。为此,探究适合新社区居民各人生阶段发展需要的 中职教育普及机制尤为必要。

一、建立适合人生阶段发展需要的中职教育准入与市场 驱动机制 首先,建立聚焦社区的开放型中职教育资源准入机制。

在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主要是针对不同年龄段 的成人,而成人的学习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将 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自考、在线学习等多种职教资源输入 到社区之中,形成能满足各个阶段人生发展从业需要的中职 普及教育资源环境。为了实现多种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可 以由社区文化(干事)管理部门,联合附近中职学校开展对 各类教育平台的管理。根据各类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及其适合 的人群将其分类梳理,从招生、选课要求,到结业考试、学 分兑换等信息,均以公告形式详细地向社区成员展示。切实 做到以开放的准入形式,将各种教育资源引入社区,形成覆 盖全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立体网络。为了对各类教育资源进 入社区,实施开放的准入制度。在突出开放的同时,还需要 根据社区成员对教育的需求种类,从进入社区教育资源的合 法性、针对选课者的发展阶段性、行业技能特征三个维度进 行筛选,并根据选课者的适切性,将其分类归入对口的中职普教平台。对于那些不合法、不健康的教育资源,拒绝进入。

对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为大多数社区成员所需要的职教 资源,则以适当补贴、付费等形式积极引入社区,并将其纳 入普及中职教育的主流资源库,由社区文化(干事)管理部 门组织生源,使其形成大规模的招生效益。对那些适合中老 年人进一步提高精湛技艺、养生、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类教育 资源,则归入技能或兴趣提高类课程平台。其次,建立以市 场需求为导向的政府和企业资助机制。为了提高对劳动力输 入地新社区从业人员,开展普及中职教育的针对性,需要围 绕岗位新技能与主体人生发展的要求,探讨社区普及中职教 育机制,这是由教育的社会与育人功能有机统一性所决定的。

就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而言,行业、企业岗位技 能创新所形成的新需求,必然反映到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结构 提升的变化上。这种变化的形成,除个体自身努力外,更需 要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进行引导和注入新的知识,开展新 的技能训练。一方面,由于这种新知识和技能课程模块的开 发成本较高,如果仅仅依靠社区选课者低廉的选课付费,会 使社区教育丧失开发新课程的活力。另一方面,在珠三角支 柱产业聚集地所形成的工业化社区,围绕支柱产业所形成的 系列核心课程资源,因其对接当地支柱产业,很适合务工人 员的学习。但是,迫于选课费用高的压力,许多选课者望而 却步。因此,对这类事关多数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支柱 产业的课程,应该由地方政府和对口的企业买单,组织相关从业者积极选修。由此形成大单课程资源政府买单,中等规 模的课程资源企业买单,小规模课程资源个体买单的社区中 职课程普及机制。这样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将社会需求 转化为学习主体内在的学习需要,实现“社会需要―――中 职教育―――具体人的需求”有机结合的普及机制。由于其 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个人选择的有机统一,因此,很容易受到 当地主要从业者的关注,从而达到有效推进社区普及中职教 育的目的。最后,建立个体根据需要购买中职教育资源机制。

在农民工输入地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不仅充分 发挥了中职教育有针对性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 社会功能,而且需要以务工人员的人生发展阶段为本,站在 其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角度,配置社区中职教育资源。这 样对个体而言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可持续接受中职教 育并得到累积,从而有助于形成从职业技能到人文素养、心 理健康等全面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教育。因为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不仅有城市化的岗位兴衰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素 养教育问题,更有大规模的新农村镇级建设的特殊问题。既 需要工业化、商业化的岗位技能提升,也需要现代农业、生 态农业的建设。其对人的岗位素质、文明素养的提升,都不 同于工业化时期趋向于标准化的中职教育,更不同于上世纪 中国初级职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 特征。由于从业者的流动性和课程选择的多元性,地方政府 和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为每个人提供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教育。况且,由于这类适合个体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选 课者少,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不大,因此,应该主要由个体 付费选择学习课程,形成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合其人生发展 阶段的职教购买机制。

二、建立适合人生各阶段持续发展需要的多种教育互认 制度 在新型城镇化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前提是,多种教育之 间需要实现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学分为媒介,实现各类教育 互认和沟通的“学分银行”,被认为是现阶段构建终身教育 制度的有效模式。学分银行“借鉴银行的基本功能,通过学 分记录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学习的经历和成果,并根据不同类 型教育的质量标准,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转换”[1]。

“学分银行”因有以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和评估, 根据个体接受教育的经历实施学分累积和相互转换的优势, 为从业者人生发展阶段进行贯通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成为 世界教育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一制度下,从业者在任 何时间接受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通过相应 的考核或实践经历确认之后,均能获得相应的学习、实践记 录和学分。这些学习记录(或学分)都将被储存在个人的“学 习账户”,并将其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实践性学习成果, 接受的各种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间进行兑换,以学分或技能 证书、学习文凭形式,对个体持续不断地努力做出标志性评 价。借鉴国际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的成功做法,在新社区普及中职教育中推进从业经验、能力与文凭互认的 制度。无论是英国的学习经历举证制度,还是澳大利亚对先 前学习结果的认可制度,乃至台湾的学历鉴定与累加制度, 都不仅强调了单元制与学分转换制,而且承认了学习者先前 的经验与能力在学习累进中的贡献。英国学习经历举证制度 规定:如果先前的学习或实践经历,与新学习内容中某项内 容重叠或相似,就可以通过相应机构出具证明的方式,作为 举证依据而予以免修。澳大利亚则通过对学生先前工作或各 种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估认定的制度,实现经验 与技能证书之间的兑换。在评估中,被评估者需要提供相应 的事实依据。主要是提供当前学习内容、技能和能力证书, 与先前实践经历、发表的文章、获得的证书、奖励等有何内 在联系,最重要的是被评估者当前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技 能。台湾地区则在审核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直接颁发职 业资格证书或认定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学分制度,相比而 言便于实际操作。国际上的这些成功做法,尤其是“澳大利 亚资格框架体系”―――AQF(AustraliaQu alificationFrame-work),在各级 证书之间实现了统一的转化,建立起有助于每一个人按照自 身人生阶段发展逐步努力的升级体系,值得我们在社区中普 及中职教育借鉴[2]。其中,AQF一二级证书认可学生 获得的基础性职业技能和知识,适用于那些在监督条件下开 展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相当于我们的初、高中职业教育文凭,是新社区普及中职教育借鉴的重点所在。借鉴国际上 的这些做法,结合我国比较重视系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 传统,可以将中职自学考试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 接。为此,需要改变原有学科式自学考试内容,逐步将其课 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转向模块化、技能化的职业教育考试,从 而实现将从业者的既有经验、实际技能与自考中职教育内容、 选修课程学分对接。因此,中职自学考试的标准和命题,应 从原来由中职学校为主,转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只有这样, 才能突出对岗位技能和企业经验的高度重视,才能提升从业 者的从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当然,为了增强对接后便于从业 者根据其从业需要和家庭现实条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前 进的步伐,自考和技能认定机构需要联合对口的中职学校, 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这样才能相对 科学、准确地制定考试计划和评估、认定的标准。为了克服 中职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之间的沟通障碍,一是需要破除管 理体制的障碍。因为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 核,分别归属于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两个部门,二者之间由 于条块分割难以协调。二是需要理顺运行机制。主要是对学 校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缺乏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有效监控 [3]。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由具备技能考试资格和颁发中 职文凭的职教中心或国家级示范学校统一实施,将毕业证书 与中职应具有的系统技能进行归并,以统一的标准予以衡量。

对于社区中职教育而言,重在技能,对从业者选择自学考试、在线学习、函授等所获得单科结业证书予以认可。只要完成 规定的学科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授予其对口专业的中 职毕业证书。对那些文化基础较差而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 硬的从业人员,通过一个技能模块的考试,可颁发该模块课 程结业证书。只要完成了规定学分的技能模块,或者技能、 课程模块综合起来达到了中职毕业的学分,即可颁发中职毕 业文凭。以此激励各人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优势条件,选择 最有利且快捷的中职技能证书和文凭获得方式,成就不同个 体精彩的职教人生。

三、建立适合不同人生阶段发展需要的因材补教普及机 制 基于人生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追求系 统、完整性的最大差异在于,个人会根据其人生阶段面临的 实际问题,选择原本不具备但现实需要的职业教育进行补偿 学习。与先前注重农民工输出地培训缺乏从业目标相比,在 农民工输入地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根据从业者需要进行补偿 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补偿教育也许是全新的知 识课程模块,也许是需要拓展性技能模块,也许是原来已经 选修的课程但并不精通,而需要一次精益求精的探究性学习。

由此可见,社区普及中职教育,不仅仅是为普及提供职教资 源,同时还要为提升从业者的水平提供拓展性、提高性的职 教资源。补偿教育“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为那些 未能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完成全部教育的人,提供的补偿性教育”[4]。但在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主要 不是根据从业者先前经历中所缺失的文化知识开展补偿教 育,而是结合其当前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地技 能补偿和新知识拓展教育。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当年学 习的初、高中知识和技能会逐步过时,在社区居民谋生、求 职过程中,在其向高品质城市生活迈进中,将会逐步萌生出 补偿时代和人生发展阶段所需的职业教育愿望。对以农民工 为主体的社区而言,最急切需要补偿的中职教育多是职业技 能培训,以此解决当前的就业和转岗加薪问题。但是,新型 城镇化所需要的不仅是富有胜任力的工人,更需要具有文明 素养的城市文化人。因此,文化知识的补偿教育在其后续发 展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提升农民工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的关键。为了让进入社区中的职教资源,能够相对集中于技 能和知识的补偿教育,社区文化(干事)管理部门,需要对 本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进行普遍调查。统计出需要补偿教育 的知识和技能种类,进而将补偿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到农民工 学校、中职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培训网站、企业内部培训、 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不同的教育机构或者平台。将各种教 育资源优势与各类群体需要重点补偿的教育课程结合起来, 实现对口、对接式补偿教育。从社区居民人生发展阶段分析, 这种补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不仅仅因 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产业的主要从业者,而且还因为新生 代农民工其人生才开始,具有内在奋起的动力,又有比老一代农民工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相对较弱的吃苦精神,更加热衷 于通过技术和学历提升来改变当前的生存状况。有研究表 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20岁之前就已经外出的比例达到 75%,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5]。而补偿中职教 育是实现其向市民角色转换的桥梁,是实现其就业、身份转 换、享受市民生活,通向幸福未来的必经之路,对其人生发 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生存处境出发, 补偿中职教育技能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提供新技能 补偿教育,使其拥有转岗所需要的新职业技能,增加从事岗 位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其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第二,具 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使其能够利用网络捕捉、甄别和 处理有用信息,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信息。对老一代农民 工而言,由于生理年龄和心态的变化,逐渐开始喜欢稳定的 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对其开展的补偿教育,主要是技术 的精湛训练和使其生活更灿烂的理财、家庭建设之类的文化 教育。前者,使他们获得更为精通的职业技能和谋生技术;

后者,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与平和健 康的心态。完善新型城镇化社区因材补教保障制度和激励机 制。补偿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根据不同个体的需要实施有针对 性地补充教育,以弥补个体所缺失的部分知识或技能,强调 的是根据人员分类,恰到好处地补充教育种类、层次和范围。

因此,一是需要根据从业者的岗位进行分类,将新型城镇化 社区中的从业者按照留守农民、职业农民和新市民发展需求,重新定位社区从业者补偿教育的培训目标。二是根据人生发 展的阶段性,按照新生代农民工、中年农民工和老年农民工 的生存和心理需要,从文化知识和技能补偿教育上,设计出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对口中职课程模块。为了让这种针对性补 偿教育能够大面积实施,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一是需要建立补偿性中职教育培训资源的配置政策。应尽快 出台促进社区务工人员补偿性职业教育的专门培训法,“制 定专门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法》,从法律、 法规层面对农民工市民化所涉及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进行 全面规定。同时,还应根据农民工市民化的特点,以及我国 区域发展差异性,制定诸如《企业职工培训法》《经济不发 达地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法》《面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 育培训法》等”[6]。二是,建立全方位渗透的微观激励 机制。仅仅从大的区域和类型上实施因材补教是不够的,还 需要从微观层面建立相应的长效激励机制,才能将新社区普 及中职教育落到实处。要从新社区中职培训机构建立、教育 资源分类整合、社区教育平台运行资金预算拨付、学员获得 结业和毕业奖励制度等方面,健全激励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和 机制。如建立面向新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主流课程免费选课 制度,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提供资助;
对 当地企业用工实施严格管理,按照先培训再就业的办法,强 制规定企业必须与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挂钩,建立常态化和制 度化的培训机制;
激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区中职教育培训,并对其培训课程以补贴和奖励等方式予以鼓励等等。只 有这样,才能确保尽可能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在市 民化过程中积极接受到必要的补偿性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宏.学分银行构建的初步尝试―――上海普通 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证书认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 究,2012(4):44-49. [2]周朝霞.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向 沟通”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J].教育与职业,2014 (31):53-55. [3]汤新国,胡建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证书与 职业资格证书沟通和衔接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6):41-42. [4]梁巧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输入地农民工补偿 教育的结合探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管理 观察,2008(14):108-109. [5]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 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9):
7-13. [6]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32-3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