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现象;
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共识。就业难到底是如何形成 的?概括起来。这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因素、高校培养及指导、 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往届毕业生未就业总量 大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2005年 为338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而2015届毕业 生达到749万。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毕业生数已翻番。
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已属不易,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就更难 了。在各类招聘会中,都有众多往届毕业生的身影,既有一 直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辞职二次就业的。
2.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 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 经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GDP增速已落到7%以下,未来几年 有可能继续下降。重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下降。受大环境及企业利润下降影响, 一部分企业、单位新招聘人数减少,甚至裁员。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企转移国外的情况,这都影响 社会就业环境,加剧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与培养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各企业用人实际安排上来看,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基 本上要试用或者学习培训半年至一年。有关企业招聘人员透 露,除去业务开展经验需要从头学起外,应届毕业生专业能 力与企业业务水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等所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准,在市场上基本用不上。这也给了 各高校一个办学启示,那就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不 能只顾埋头办学,导致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高校应及 时关注市场变化,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
2.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 法,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人员,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基本维 持在1~4人,甚至更少。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学分管 理、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还停留在文件上,就业指导工作 人员多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于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大部分工作人员无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大多是党政干部或辅 导员兼职,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 宣传、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浅层次方面。在指导学生实践 实习、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层次工作方面则无 能为力。另外,高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咨询需求。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就业观念落后 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现 象,他们对就业压力估计不足,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就业形势, 遇到稍不如意的岗位就轻易放弃。不愿意到小地方、小企业 就业,参加三支一扶、村官选任、其他援助项目的积极性不 高,有些学生还不愿意转行、接受不了暂时低薪等。业务能 力、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成长,这决定以后的薪酬调整。要积 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小”观念,“从小单位小 企业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
2.部分大学生个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某学院曾组织过专场招聘会,从很多参会 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与专业技 术紧密相关的岗位为主,此类岗位约占70%左右。其余岗位 如客户经理、业务员、行政文员等,也是要求有相近专业学 习背景和一定的专业能力。故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转行,无论 是进入专业类公司从事专业还是行政、营销等岗位工作,都 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与能力。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读期间, 专业学习还是第一要务,专业学习搞不好,就业竞争就已失 去了优势。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同时,部分企业 提出让学院推荐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面试。明确提出优秀学 生干部、学生党员,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经验丰富的学生优先考虑甚至直接签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 重要性也不亚于专业学习。
3.学生创业风气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除了扩大就业外,近 年来出台多项鼓励创业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 个人独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还发文 从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指导服务等9个方面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难,还能带动 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普遍具有畏难情绪, 由于经验比较少还容易导致失败。以上因素造成现在大学生 创业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对就业难的缓解作用不突出。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需有所作为。笔者所在 学院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业,例如在学生会成立 创新创业部门,设置学生干部团队专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模 式探索、项目发掘、项目策划、实施指导与管理,建立实际 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另外,积极申请政策支持,加强 我院创业工作与省金种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引导与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业项目。选拔专业拔尖学生进入相应专 业工作室,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鼓励他们参与校企合作 与各层次专业实践。总而言之,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社 会、高校、学生个人等多层次联动,需要各个层面发挥好各 自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包括高 等教育改革,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高校要大力推行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 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认清形势,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 势,实事求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