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为”与“有为”之辩及其对新课程改革之功 三、农村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无为”与“有 为” 基于上述“无为”与“有为”之辩及其对课程改革之功, 作为身居课程改革一线的广大农村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改 革观、明确自己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功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做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不为又有所为,这才是 应有的积极态度。新课程改革认为,基础教育每一堂课都是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室”,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在行动研究 中检验与修正新课改理念。基于教师的角色立场,我们不能 使课程评价改革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一蹴而就,我们不能改 变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安排,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现有的条件 还很简陋而阻止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不能让教育决策者 如我们那样关注很细致的情节而体现我们别样的声音…… 明确我们的角色,我们有很多客观上“无为”的地方,所以 才不会仅仅从我们自己的立足点出发去以偏概全,对整个改 革作出方向性的评价。“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 定位自身角色,明确使命,而“有所作为”。在新课程改革 的大潮中,农村教师理应从自身角色出发,立足教育实践, 从本人、本校、本职工作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求符合学生个 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之路,是大有作为的。
(一)树立必要的教育信念 课程改革首先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因此,对于教师而 言,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不适宜观念为前提的学习过 程,其次是一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对于教 师而言,这样的学习是对自我的积极否定,而这样的实践则 是对经验的扬弃,使这种学习和探索过程更加符合教师的教 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每一个试图缩短观念与行为差 距的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中小学教师所具有的信念多与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相符合,他们大多仍以个 人原有的观点来进行教学,造成课程改革的理念无法有效施 行。所以,教师是否能够改变原有的教学信念与方式,配合 新课程的精神进行教学,是个亟待探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自觉自愿进行理论改造的热情, 而通过走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提高教师素质是必要的出路选 择。
(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与创造者,因此 教师素质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学校用人制度要坚 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针对目前教师 培训的状况,今后教师培训发展的一个方向是要充分体现主 体性、个性化、回归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一 个成人学习者,他的需要、兴趣、个人经历、自身的学识都 会影响其学习效果。在教师培训中,应当以教师学习的风格、 时间、地点、水平、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在教 育的内容与形式上,应该将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创造机会 让教师参与探究的过程,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当前,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与地 方师范院校建立校地、校际合作,通过行动研究,进行校本 研训。校本研训是以课程实施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 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的教师培训,因此它是提高教 师素质的最佳途径选择。它所具有的“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实践特性,使其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教师 提高和学校改善。校本研训的建立,需要两个基本的保障条 件: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 合作与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理论指导。因此,我们一方面 需要继续加强教师合作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在中小学与 地方师范院校之间建立校地、校际伙伴合作关系,保证沟通 网络的畅通,从而为校本研训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实现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教师教育信念的激发,是教师素质的升华, 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表达;教育创新,是教师劳动的基本诉求, 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行动。实现教育创新,需要教师的 自觉自为,也需要学校、教育团队营造适当的氛围。首先, 要树立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愿景是高于现实的、具体 的、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学校的哲学精神,是凝聚人心的价 值取向。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实现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发 展的统一,起到统整学校教育力量、优化学校系统结构的作 用。其次,激发学校教育创新的激情。教育创新的过程就是 教育自我超越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的解决过程。这需要教师 教育的热情,需要学校上下积极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工作投 入态度。没有挑战现实、超越自我的需要与勇气,教育就缺 乏生机与活力,教育创新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举措。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