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季度总结 >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来源:季度总结 时间:2019-10-21 07:55:53 点击:

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类传承 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随着高校教育体制 改革的深入开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 石油特色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三种课堂”的优势互补性, 将教学改革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科学整合创新精神与实践 教育资源,以三个课堂建设为抓手,初步构建出较为科学的 “三个课堂结合”教育体系,对我校学校校风学风建设和素 质教育工作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6)35-0073-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多 次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他在中共中 央第九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会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的任务,指出了增强和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人才 发展机制的工作重点。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提高 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知识、能 力和素质三个部分,因此,高校如何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大 学生的素质,最终培养出有知识、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就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与实践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教育,即以知识传 授为主体的第一课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体的第二课堂, 和以开发实践能力为主体的第三课堂。基于三个课堂相融合 是贯彻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 措,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基本思路 “三个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基 于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 的第二课堂和基于课外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作为 教育教学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 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其重点在于运用咨询式、 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 量;
第二课堂是培养兴趣、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地, 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教学计划的约束,形式多样,蕴含丰富, 可以自由参与和发挥创造力,充满乐趣、激情与创造性大学 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演讲、兴趣社团、文体才艺展示和科技学 术活动都是第二课堂很好的平台和载体,能培养大学生的科 技兴趣和科技意识,增强他们的创造意志与实践技能;
第三 课堂是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为第一、第二课堂提供实践和 锻炼的平台,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火花,推动学生整体化知识 的吸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我 国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 教育的核心,使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成为必然。

二、新形势下以三个课堂为载体的素质教育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源泉, 探索“三个课堂相结合”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 能力的培养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 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对大学生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一课 堂。大学课堂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和创新理论教育的第一渠 道,指学校在课堂内组织的教学活动。第一课堂以班级和学 生为主体,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主要最基本的环节,以课堂为 核心场所,侧重于系统知识的讲授和传播。课堂教学的最终 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 按照教学大纲把知识讲解的内容全部完成,还需要任课教师 能够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 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逐步建立覆 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体系的同时,积极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教师教学方面,要引导教师在课 堂上多采取启发式、咨询式、问答式、研究式、专题讨论式、 案例分析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图文并茂、视听结 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演讲与辩 论、集中汇报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 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 堂的延伸和补充,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可开阔视野、愉悦身心、 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技能和素质才干,加强第二课堂教 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挥党团基层组织作用,高校 党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基本覆盖了全体学 生,具有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 校党团组织要努力发挥校园文化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的作 用和在教育、团结、联系大学生的优势,开展有利于学生思 想、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其次发挥学生 社团组织作用,注重思想引导,保持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活 动方向,避免太过功利化、庸俗化、社会化的活动,坚决抵 制社会各种颓废思想,保持大学生青春奋进之风,同时丰富 社团结构,加强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体 育锻炼类、公益服务类社团的建设,打造各种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的高品位、高规格、多层次、重实践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全方位锻炼、多途径学习、多渠道时间提供有益平台。

此外,还要发挥网络思想阵地作用,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现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据粗略统 计,在校大学生每天除了上课,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通过 手机和电脑上网上,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至少3个小时,而上 网主要从事的活动用在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社交网络、网 上购物等方面。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它的快捷性、 立体性、广泛性、宽容性、协作性、趣味性可为第二课堂教 育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巨大空间。利用校园网、Internet、 微博和微信平台等网上思想阵地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学 习活动,进行互动的学习、思想交流,可以通过建设专题教 育网页、开展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活动、建设专题论坛、宣 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方式,针对日常学习、生活、工作 等学生最常见的行为活动开设专题网络公共平台,将学生最 感兴趣的话题梳理成条,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对学生进 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 能力。

3.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 三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学习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仅 仅依靠第一、第二课堂已经无法覆盖高校对学生教育的全部 范围,因此,开展“第三课堂”教育,已经是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必然需求。第三课堂是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课 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引导广大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走 出宿舍,深入到农村、社区和敬老院、小学等志愿服务基地, 开展参观学习、调查研究、精神宣传、义务支教、关爱弱势 群体等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各种社会调查、基层实践、勤工 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 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和锻炼。

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可以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可以邀 请校内外在某些学科领域内知名的学者和已取得科技创新 突出成果的学生为学生讲解,传道解惑,增强他们对学术前 沿和社会热点闻题的关注和了解,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 培养学生们从事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的浓厚兴趣,形成热爱 科学、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
二是,实行导师培养制度,促 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提升,以“早组织、勤指导、重落实” 为思路,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工作中,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 创造能力;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保障科技创新工作 的顺利进行。例如我院目前已经成立的以“竞赛、创新、创 业”为核心的SPR创新创业基地,定期邀请指导老师为对自主研发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开办讲座,在导师指导下定期安 排学生进行编程、芯片焊接等体验和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 加校级以上机器人比赛。

wwW.DYlw.NeT 参考文献:
[1]李云海,薛宝林.高校“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进 行创新教育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7):
885. [2]王淑萍.贯通三个渠道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 (6):36-37. [3]郜亮,牛琪,姜健成.如何提升高校社团对校园文化 的引领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1):
51-5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