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 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 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 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 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 唯有孔子而已。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 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 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 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 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 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 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 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 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 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 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 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 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
“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 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 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 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 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 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 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 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韦编三绝古琴曲 《韦编三绝》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夜读易》,由孔子 「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老夫子「读《易》,韦编三绝」。
夫子晚年开始读《易》,对其内容、要点、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 解后,又给弟子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把串连竹简的熟牛皮带子也给 磨断了多次。
即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 矣。」意思是说:假如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来研读易经,那么我对于易道,就可以彬彬然而文质俱精了。「学无止境」,夫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表演。
《韦编三绝》,不论文字还是琴曲,都是对夫子一生「默而识之,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一种呈现,更 是勉励鞭策后人契入圣贤心境的绝佳教材。
夫子一生孜孜以求,推行「仁道」,晚年讲学,有弟子三千,其中杰 出的有七十二贤人。后世评价夫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尊其为「大成至圣先师」。
《韦编三绝》为琴曲之珍品,乾坤定位、阴阳清朗、刚柔相济、天人 合一,琴音飘然洒脱,若有若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