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护士总结 > 单摆周期测量误差探析|单摆的周期和什么有关

单摆周期测量误差探析|单摆的周期和什么有关

来源:护士总结 时间:2019-10-14 07:58:56 点击:

单摆周期测量误差探析

单摆周期测量误差探析 学生通过《时间测量》单元的学习,可以体验、制作计 时工具,并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等时性是精确测量时间 的前提,单摆的等时性测量是学生真正开始从定量的角度观 测时间的重要学习内容。单摆的等时性是指在摆长一定、摆 角较小的情况下,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总是一样的。

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我们通常采取的观测方法有两种:
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单摆摆动的次数;
用秒表测量相同摆动 次数时所需要的时间,这种探究的活动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

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结果是:有些学生经过多次实验、记 录,数据出现较大差异,得出的结论与预设的探究目标完全 不同。

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如何科学地看待差异数据,一直 困扰着一线教师。很多教师面对这样的难题,面对差异数据 是这样处理的:
一种认为是数据上的问题。许多老师采取数据统计的方 法,使数据趋于一致,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支持结论的数据, 不支持结论的数据则认为是误差数据。另一种认为这是学生 理性思维方面的问题。有的老师觉得出现这种差异数据的问 题在于学生的理性思维不充分,逻辑性推理证据不足,学生 在证据链不统一的情况下轻易下结论,以偏概全。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处理方式都不对。首先,笔者承认 充足的证据很重要,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充足的证据基础上的,但我并不认同“逻辑性推理的证据链统一”这一说法, 认为证据链不统一就是无效数据的归纳方法显然是不科学、 不合理的。其次,在单摆周期测量中,测量误差肯定是存在 的,但并不代表不支持结论的数据就是误差数据,误差数据 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在物理学计量中,测量值+估计值=准 确值,其中估读值是测量值的一部分,是读出准确值后,余 下的一位数要进行估读,其结果为估计值。也就是说,在单 摆周期测量中,估读值最大值为0.5,那么在测量摆动10 次 时,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的数据才算误差数据,超过此值 就不算是误差数据,而是错误的数据。这种错误数据的出现 从本质上来讲,还是说明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有错误。

笔者发现,在单摆周期测量过程中,摆长的改变、摆角 的改变、摆运动的轨迹改变以及实验者的反应时间不同,都 会对摆的周期测量造成影响,甚至造成错误。为了减少误差, 有必要在学生实验前进行指导。

一、单摆周期测量误差分析 1.单摆摆长测量带来的误差 根据单摆运动的周期公式 可知(其中l指摆长,g 是重力加速度),如果摆长测 量误差为△l,引起周期测量绝对误差为△ T,相对误差为 δ,则有δ = 在实验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导致摆长发生变化:(1)摆的悬点不固定。

倘若在实验过程中,摆绳是绕在悬点上的,那么在实验 时,摆在做周期运动时,向左运动和向右运动时的摆长就会 有所不同,在单摆周期测量时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2)摆锤加重量时使重心位置改变。我们所指的单摆 是一种理想的模型,把摆锤看成是一个质点,摆绳指的是摆 的悬点到质点之间的距离。我们通常用螺帽来做摆锤,摆绳 则是悬点到螺帽重心点之间的距离。当给摆锤加重量时,倘 若重心位置不变则不会有误差,但这是难以做到的。倘若加 重量的过程中,重心位置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摆动周期误差。

这两种情况使摆长改变量约为几个毫米,若以0.5厘米 计,这种改变给摆长为25厘米的摆带来的相对误差约为1%;

若摆长更短,则引起的相对误差会更大,如图1。

2.摆角角度大小变化造成测量周期误差 研究发现,单摆在摆角小于10°的条件下振动时,可近 似认为是简谐运动。单摆做简谐运动时,振动周期只与摆线 长度有关,与摆角大小、摆锤质量无关。也就是说,单摆的 简谐运动与摆角大小是有一定关系的。

笔者在摆长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摆长为0.25 米和1.0 米的摆,此时摆长改变引起的相对误差比较小),完成了摆 的摆角与周期关系的几组实验,得出的数据如下:
2.摆角角度大小变化造成测量周期误差研究发现,单摆 在摆角小于10°的条件下振动时,可近似认为是简谐运动。单摆做简谐运动时,振动周期只与摆线长度有关,与摆角大 小、摆锤质量无关。也就是说,单摆的简谐运动与摆角大小 是有一定关系的。笔者在摆长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摆长为 0.25 米和1.0米的摆,此时摆长改变引起的相对误差比较小), 完成了摆的摆角与周期关系的几组实验,得出的数据如下:
2.摆角角度大小变化造成测量周期误差研究发现,单摆 在摆角小于10°的条件下振动时,可近似认为是简谐运动。

单摆做简谐运动时,振动周期只与摆线长度有关,与摆角大 小、摆锤质量无关。也就是说,单摆的简谐运动与摆角大小 是有一定关系的。笔者在摆长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摆长为 0.25 米和1.0米的摆,此时摆长改变引起的相对误差比较小), 完成了摆的摆角与周期关系的几组实验,得出的数据如下:
理论上讲,摆长为0.25 米摆振动10 次的时间为10秒钟, 摆长为1.0 米摆振动10 次的时间为20 秒钟,如果把时间差 视为Δt,摆的摆角引起的相对误差为δ,则有δ=Δt/t, 通过数据分析图2、图3,我们可以发现摆角从5°变为15°, 引起周期测量误差在1%以内(两表的数据是笔者实验数据, 理论数据会更小)。也就是说,学生实验时,摆角大小选在 这个范围较合适。

3.摆动时摆线不在一个平面上,摆锤运动轨迹为椭圆, 这样造成的测量周期误差 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摆在摆动时有可能摆线不在一 个平面上,假设摆的运动形成了圆锥摆(即摆锤运动轨迹为圆),那么从理论上来看,如果把摆的摆角看成θ,摆长为 l,摆的周期为T,则有。由摆长为0.25 米的圆锥摆和摆长 为1.0 米圆锥摆在各摆角下的周期理论值(见表3、表4)可 知,摆角为15°时,产生的周期测量误差要小于2%,摆角越 大,产生的周期误差会越明显。

4.实验者反应时间不同带来的测量周期误差 反应时间指的是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 时间。每个人的反应时间均不相同,一般人反应时间在0.2 秒 至0.4 秒之间,那么在测量摆长为0.25 米(理论周期为1.0 秒)的摆的振动周期时,如果计振动10次的时间周期,这样 带来的相对误差在2%至4%。如果实验过程中,由不同的人进 行计时,则会产生更大的误差。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为了降低单摆周期测量的误差, 建议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强调以下几点:
(1)悬点固定;

(2)加重量时考虑重心位置;

(3)摆角选择在5°到15°之间;

(4)线拉直,使摆绳尽量处于同一平面;

(5)同一个人完成计时。

二、单摆周期测量误差改进前后的实践 为了检验以上分析,笔者找了6 组学生(2 人一组)进 行单摆测量周期实验,一~三组在没有指导过的情况下直接 实验,四~六组经过指导后进行实验。实验材料为相同的细棉绳和螺帽,所选螺帽从顶端到中心的距离为0.9 厘米,这 样,在摆绳长24 厘米(摆绳长指的是支架低端到螺帽的顶 端距离)时,实际摆长约为25 厘米(24.9 厘米)。各组所 测得的15 秒内的摆动次数如下:
在实验巡视中,发现第一组学生把线绕在竹棍上,拉开 的摆角大概在30°左右;
第二组学生固定了悬点,拉开的摆 角约为30°;
第三组学生把线绕在竹棍上,拉开的摆角约为 60°~70°。

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没有指导过的小组测得的数据与 理论值间的差距要远大于指导过的小组,这些数据是在摆长 为25 厘米的情况下测得的,倘若摆长更短,这个比例差距 将会更大。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不考虑实验者 反应时间的情况下,在实验前,有没有对悬点固定、摆角的 选择、线是否拉直等方面进行指导,对于单摆周期测量有较 大的影响。

教学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的思维不发生 碰撞,只跟随教师的步伐。学生需要创新思维,教师更需要 创新、反思。教师要学会从问题出发,重新审视教学过程, 而不是根据经验说话;
教师要学会从学生能达到的目标出发, 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的设计,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

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