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莫说现在的高中生不写诗,读诗都很少 了。细究原因,不难理解。新媒体的出现,阅读内容极大丰 富,学生选择的东西也多。近年来,诗坛也鲜有能接学生地 气的作品产生。学生没诗读,不会读,自然就不愿读。从而 拥有诗心的人就越来越少。
作为中国文学作品源头之一的诗歌,从产生时就被赋予 了独特的个性。《诗·大序》中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孔子也说过“《书》以道事,《诗》以达意”。可见诗歌最 大的特质就是抒发情感,直视生命意义,教人“远离功利、 世俗”。
郑桂华教授在《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一文中 认为“诗歌从创作来说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 却感受到人类普遍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永恒情 感”。虽然读诗的学生少,但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有 意识地唤醒诗心。
一、以“诵”唤醒诗心 诵读历来是诗歌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真正通过诵读来 完成体悟诗意、感受诗情、引发诗心目标的并不多见。以杜 甫《登高》为例,这是一首在格律节奏上被人称道的作品。如何通过诵读来欣赏“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杨万里《诚斋诗话》)的作品? 1. 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中对七律的平仄有标准 的格式,对照《登高》,发现除了第一联、第三联中少量的 字平仄有改动外,其他完全符合标准的七律格式,这种细微 的变化也并没有超越律诗的规定,反而是符合诗人登高之后 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 节奏。七律的节奏有多种情况,《登高》每联的节 奏为“二二一二”“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二一二”, 这种变化带给人整饬又不枯燥之感。发生变化的是景色描写 的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色给诗 人的情绪带来了波动,故在节奏上有所体现。
3. 对仗。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而《登高》从首 联开始,句句对仗,且毫无斧凿之感,“一篇之中,句句皆 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诗歌语言具有美学效果,如果教学中将有关诗歌“声音 特征”的节奏、格律等内容教给学生,让其在诵读中有意识 地体会古典诗歌的语言之凝练、精致,在诵读中有意识地体 悟古典诗歌传达的普遍的情感,要比以背诵默写为目的的诵 读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诗心。
二、以“想”唤醒诗心 诗歌是依靠形象思维、依靠意象创达对生命进行感知和 理解的。意象的分析是每一堂学习诗歌的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很多意象分析是靠教师生硬讲解出来的。学生几乎少有个 人体悟的过程,更不要谈及“通过充满意味的形象”瞬间“补 充情感经验的不足”了。这一过程其实是“联想”的过程。
以《登高》为例。很多老师在上课之初即介绍杜甫写作此篇 时的时间、地点、境况等等,并一定要将罗大经的“十四字 之间含有八意”作为分析诗歌的重要内容。的确,传统文艺 理论中,知人论世是阅读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但是 却不是唯一的一个方法。
《登高》中意象丰富而典型,可以引起阅读者广泛的联 想。秋日气爽,诗人站在猎猎多风的山口,耳旁传来凄厉的 猿啸,下方是水清沙白的长江,白鸟盘旋而上,这种壮阔又 苍凉的景色激起的是诗人内心涌动的情绪,或壮心不已,或 愤懑痛心。通过对这些意象整体的联想,可以让并无此种生 活经历的学生产生相似的登高之情,体验某种人生情绪。
《登高》的颔联是写景的名句,诗人眼望无边无际、萧 瑟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内心产生 了强烈而复杂的情感——韶光易逝、盛年不再、热情空付、 壮志难酬。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落叶的瑟瑟之音, 飘落时的孤独落寞,遍地黄叶带来的无边的伤感;
江水汹涌, 奔流而来,又一去不返,如同灿烂的青春年华转瞬即逝。在 学生对意象进行整体联想之时,才能引发他们由此产生的相 似的情感,产生对生命意识的敏锐的感觉。让诗歌超越时代 背景、超越阶级观念,体现真正唤醒诗心的价值!课堂内外·教师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