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护士总结 > 大学生自我妨碍心理及教育干预的问题和策略: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

大学生自我妨碍心理及教育干预的问题和策略: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

来源:护士总结 时间:2019-10-07 07:55:06 点击:

大学生自我妨碍心理及教育干预的问题和策略

大学生自我妨碍心理及教育干预的问题和策略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过去二十多年 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Berglas在上世纪70年 代对自我妨碍的定义是:“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 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 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简单说就是当个体面 临被评价的威胁时,为保护自尊而为成功设置了障碍,把可 能出现的失败结果合理化,一旦失败就可以归因到障碍原因, 避免了对自己能力的否定。Covington认为学生都有自我妨 碍的动机, 他们可以把失败解释为是已有障碍的结果而不 是由于自己低能力所造成的。这种自我防御看似可以实现自 我保护,但个体习以为常后不仅会降低个体的成就目标,而 且会使其失去成功的机会,最终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 实际障碍。笔者尝试对学生的自我妨碍心理做出分析, 旨 在为学校教育提供新视角, 使自我妨碍的学生走出困境, 从容应对挑战。

成就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价值的核心是能力, 高能力会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 低能力会降低个体的自我 价值。由于失败会被社会评价体系解释为能力欠缺,而能力 低下与自我价值低下是等价的,所以失败会威胁到个体自我 价值的社会评价及自我判断。因此,为保护自我价值感不受 威胁,个体会竭力避免失败,而失败往往难以避免,个体为 避免可能的失败对自我价值感的损害,往往会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其中之一即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策略。

自我妨碍实际上是个体为保护自我价值, 转移人们对其能 力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大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
在考试或 比赛前回避准备或声称身体不适;
破坏课堂纪律以显示自己 在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沉溺于网络游戏,故意生病,过多 参与社交活动等。任何对成功不利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自 我妨碍的借口。Lerry从个体能否对行为进行控制这个角度 将自我妨碍行为分为行动式自我妨碍( 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和自陈式自我妨碍 ( self-reportedhandicapping)。行动式自我妨碍是个体 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预防性行为策略, 主要通过外在行为表现给自己的成功带来负面影响,如沉溺 网络、过多参加社交活动、设立过高目标等;
自陈式自我妨 碍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之前,主动声称存在可能影响自己水 平发挥的不利因素,过分夸大取得成功所存在的障碍,如声 称自己紧张、焦虑、抑郁、心理或身体不适等。这两种妨碍 方式虽然都为可能出现的失败提供了合理化的借口,但仍然 是有区别的。行动式自我妨碍虽然使可能出现的失败更可信, 但由于减少了努力,未做充分准备,使表现受到影响,降低 了成功的可能性;
而自陈式自我妨碍只是为可能的失败提供 了借口,这个并不存在的借口并不影响个体的努力,对表现 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因此减少个体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在充斥着天之骄子的高校中,竞争普遍存在且被无限放 大, 自我妨碍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对大部 分学生来说, 保护他们的价值感,对他们的能力做出公正 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从自我妨碍的心理机制来看,自我妨 碍者害怕自己的能力受到质疑,而为自己的成功人为地设置 障碍的行为是源于内心对失败的恐惧,恐惧导致回避行为, 回避行为使得个体不断处于警惕和防御中,以避开可能发生 的失败的结果。所以,虽然自我妨碍在一定时期内对保护自 我价值有一定的帮助,但从长远来看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 自尊心,增加个体的焦虑和失败的可能性,即使能使他人不 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负面评价,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继而又 会进行自我妨碍,陷入恶性循环,是一种非适应的策略。

作为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的学校,采取措施改善自我妨 碍不良应对方式,深入系统地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引导学 生正确面对竞争和挫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自我 效能感,进而减少或防止学生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最终促进 学生的成长。

首先,我们要建立学生的高自我效能感。在教育过程中, 应给予学生积极、及时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引导学生 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成功是和个人努力相关联的,使其正 确面对挑战和失败,不再采取回避的自我妨碍。

其次, 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而采取相对应的培养措施。对于学生中的低自尊者要寻找他们的优 点,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给予正面评价;
对于高自尊者, 要有提高任务和考验的难度,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不 畏惧偶尔的失败会带来的负面评价,让他们认识到成功之路 并非一帆风顺,磨练是取得成功的必经阶段。

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的归因模式,使他们把成功更多地作内部稳定性归因, 对 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归因给予 引导和纠正。使之将成功归因为能力, 将失败归因为努力 不足或应对不当,从而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我们应帮助自 我妨碍者设定适当的目标, 引导其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使其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不再一味借助自我妨碍的策略去回避可能出现的失败,完成 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晓康.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干预 [J].教育探索,2006(5):104-405. [2] 梁九清.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和状态 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6-18. [3] 毛晋平.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取向、不 可控感、自尊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4):92-9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