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公司总结 > 教学原则材料分析 声乐教育教学原则分析

教学原则材料分析 声乐教育教学原则分析

来源:公司总结 时间:2019-11-16 08:15:17 点击:

声乐教育教学原则分析

声乐教育教学原则分析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全民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关系着国民音 乐教育的末来,决定着民族和社会的音乐面貌。因此,艺术 感的培养应该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培养重点。文章从高 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探究高校音乐 教育中艺术感的培养。

关键词:声乐教学;
教学原则;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2016)08-0115-02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无声的 歌曲文本转化为现实的音响效果,使歌曲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歌者的二度创作,实现了艺术表达中所特有的听觉审美价值。

因此,一名歌者的演唱技术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声乐表演艺 术中是缺一不可、紧密结合的。现实的声乐教育中,究竟该 如何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许多声乐学习者早已知 道又难以办到的事,也是声乐教师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声音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 声与情的辨证是歌唱的永恒话题。一首歌曲之所以能打 动人心,除了歌唱者那美妙的嗓音外,更有蕴藏在歌声中那 绵绵不绝的情感。《札记•乐记》中所谓“凡音之起,同人 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即是 对声情关系的认识。声与情的关系,就是要求歌唱者能准确细腻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它是演唱者把握作品,表现作品 境界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真实的情感,是世界上最美 丽的花朵。”那么,融注了真实情感的歌唱,就是演唱的最 佳境界了。在生活中,稍加观察就能发现,有些歌手在演唱 时,会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他们虽然训练有素,甚至有很好 的音色,但打动不了听众,可他们有时候还浑然不觉。尤其 是唱高音时,虽然体态做出激动状,可脸部呈现“找位置” 的表情,而游离于歌曲内涵的表达,脱离了歌唱的最终目的, 因为没有融入情感,当然不能打动观众。“用心歌唱”须从 初学阶段抓起。有些教师认为初学者须专门练习发声技巧, 到一定的时候再加入情感和表演。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这都是一种声乐训练上的缺失和时 间上的浪费。因为呼吸与人的“心”和“情”是自然相协的。

我们歌唱的乐器是人自身,忽略了“心”这个情感因素,尽 管发声器官也能发出声音,但不会是动人的歌声。因为“心” 是歌唱的脉搏,“情”是歌唱的动力。所以,在初学阶段就 要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需要,学会用“心”、“情”来调整 歌唱器官,从一开始就养成“声情并茂”的歌唱习惯。歌唱 要坚持“情感先行”。无论是歌唱还是练声,都要做到心里 先有了情绪,然后再开口唱歌,正如画家必须胸中有山川, 然后才可下笔一样。练声曲虽多是无词的旋律,但心中要有 词,可以想象“今天晴朗的天空令我心情愉快”,也可以想 象“我爱你,非常非常地爱你”……总之,心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内容,要养成“心不唱,口不开”的好习惯。“心声” 与技巧结合,语言与音乐融合。这种技艺相融的训练,能使 歌唱水平逐渐达到“闻声见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凡 事忌过犹不及。我们也会看到另一种让人尴尬的情形--歌者 似乎在用“心”歌唱,在台上热泪盈眶、豪情万丈,可观众 却不舒服。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歌唱者技巧尚未成熟, 不能准确把握声与情相结合。泪流满面时,声音被堵;
热情 奔放时,声音崩破;
豪情万丈时,跑调赶节奏……这类现象 甚至在一些“歌唱家”的演出中也时有出现。在生活中,与 痛苦相伴的哭和与高兴相连的笑,均为正常,只需要用语言 或表情入情入理就行了。而歌唱就不太一样了,除了要有清 晰的语言外,真正将语言传达给观众,将情感传达给观众的 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歌声,它必须源于生活的情感,但又要高 于生活,它要求歌者情感与理智的协调融合。总而言之,歌 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声音与情感永远都是如影随形、唇齿 相依的,是永远相统一的。只有掌握好“声”、“情”表现 的分寸感,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二、提升中国声乐艺术学科建设 中国声乐艺术有过辉煌绚烂的历史过往,也曾创造过令 世人瞠夕目结舌的斐然成绩,但是在理论上,却缺乏系统严 谨的规范整理和总括。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中国声乐艺 术在对西方的取长补短中声乐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 构出了有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体系和科学的教育理论。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领域诞生了跨越式的进步成果,已经发表的 学术专著和有一定科研水准的专业论文也很可观。但是,声 乐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和宏观层面的建构,还远不能适应当 下声乐艺术发展的脚步和节奏。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社会呈 现的文化格产局多样化和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使 得国内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在实践创新中经常举步维艰。在这 样的时代语境中,构建完备的印教育教学体系,必将是一个 不断探索秘完善的实践过程。因此,当前国内声乐艺术教育 者和研究者都应该积极介入声乐艺术的理论化建构中,加强 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眼光,使声乐艺术理论呈现更加繁荣 的发展前景。掌握技术,是歌唱艺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前提。

重技术轻艺术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例子中不少。一些歌唱者 经过数年训练,掌握了相当不错的发声技术,但如果思想上 走入误区,只看到歌唱发声技巧,片面地认为漂亮的声音是 歌唱艺术的全部,或者在表演时用没有任何乐感的高音、长 音来炫耀技巧,也许能够获得暂时的成功,但要在艺术上真 正成功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现象由于时代的浮躁,在一些专 业歌唱者身上也有体现。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内在生命力的歌 声则不同,他们的演唱是非常内在地把高超的技术结合于深 刻的艺术表现之中,歌唱者的艺术表现与声音表现达到了相 对完美的结合。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事实是,在大型国际声乐 赛事中,最后比的不是单纯的声乐技术含量,而是技术与艺 术融于一体的表现力,甚至是表现作品中所体现的个人文化修养的细微差别。是否能将技术结合于完美的艺术表现中, 从而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是“歌匠”与艺术家的真正区别 所在。歌唱表演是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在歌唱发声技 术依托下,以充满情感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这样的“技艺并举”是许多歌唱者努力追寻的目标。把基本 的歌唱技术灵活运用于艺术表现,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创造 性地运用歌唱技术才是学习中的硬道理,这样能使歌者在面 对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时,充分发 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进行艺术 再创造,从而形成其个性化的演唱风格。歌唱者要用心观察 生活,捕捉亮点,结合作品需求,进行艺术创造。“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歌唱者而言,用情感启动的技术 永远都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歌唱者需要对自身嗓音器官的 运用能力进行准确评估。中国历史上“绕梁三日”的歌声, 没有坚实、娴熟的声乐技术,恐怕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一切 杰出的歌唱家如男高音卡鲁索、女高音卡拉斯等正是掌握了 精湛的歌唱技术,又具有非凡的对情感的领悟与表达才能, 才使他们的歌声具有永恒的魅力。声乐作为审美文化方式之 一,是对观念体系的作曲家的创作的再创造。歌唱的历史与 人类文明同步,从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到歌与诗的同生互 融,歌唱烙上了人类文明的深深印痕。声乐教育要多研究如 何促进技术与艺术的互动,让两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艺 术的学习,我们既不能持观望的态度,等技术发育完善了,再来进行艺术的培育,也不能唯艺术论而使技术陷于虚无。

三、如何树立和培养这种自信 1.适当的自我认识歌唱者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要有意识 地树立自信心。任何人,无论能力、技巧如何,难免会对所 面临的挑战而缺乏信心,这常常是对压力的一种自卫性反应。

然而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长期处于自信心不足的状态, 久而久之,便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产生怀疑,但一旦找回了 自我价值,这种压力和怀疑也就相应的减少,自卑也随之消 失,并且在舞台上的表演也会轻松很多。2.舞台的实践和锻 炼缺乏舞台的实践和锻炼是造成声乐学习者自信不足的原 因之一。很多声乐学习者往往喜欢在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演 唱,这样没有心理压力,就算出现一些明显的差错和失误也 不会觉得害怕。而一旦换了环境,就会变得异常紧张,甚至 平时自己很熟练的歌曲也没有激情和自信去演唱。因此,学 校应当多举办声乐观摩及声乐交流音乐会,让学生经常上台 锻炼,多参加校园、省、市以及社会上举办的一些正规歌唱 比赛。不仅能学到其他演唱者的演唱经验和演唱技巧,还能 开阔自己的视野,并积累舞台经验,增强演唱的热情和自信 心。3.努力提高自身歌唱能力自信是一种本能反应,一个人 如果遇到没有把握或者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的情况,自信心 就会下降。同样,声乐学习者也是这样,要想最直接地获取 自信,就要将自己的歌唱能力变得更强,用强大的歌唱能力 把自己武装起来。因此,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先准备好,这样才有底气,而这种底气就是自信。自信是动力的源泉,只 有充满自信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获得更高的成 就。声乐表演从具体的作品人手,通过感受、体验以及想象 等熟悉作品,掌握由歌词的诗化文学中去体验它的文学形象 与情境,从音乐旋律与节奏中去把握它的曲式结构与风格。

然后在视唱中去处理词曲融合的关系。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 入作品,并用真挚自然的表演、准确的讲解、多遍的范唱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树立学生表演信心、一 如既往地精心教授之余,还应尽可能策划一些小型的歌唱活 动,如专题性的音乐会或个人、多人的演唱音乐会等,以及 面向社会、深入基层的慰问演出。同时,只要有机会,就选 出优秀的学生参与业余或专业的声乐比赛。综上所述,舞台 表演是对声乐专业师生掌握技能及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

只有掌握过硬的演唱技巧和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激发教师 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才能促进声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罗正丽.浅谈声乐教学的训练原则[J].襄阳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7(3):95-97. [2]徐黎钟,李惠莉.谈高师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J].安 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124-126. [3]董芳.浅谈声乐教学中师生应遵循的原则[J].科技 文摘报.教育周刊,2011. [4]黄毅.谈传统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J].音乐时空,2013(9):98-9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