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适当的符号。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 下来?” 我们可以把“阅读与理解”理解为弄清问题。那么如何 才能弄清问题,怎样才算阅读理解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概括地表达 上图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关于倍的认识的一 个例题。题中的信息有三个,第一个是“军棋的价钱是8 元”, 第二个是“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第三个是“象棋的 价钱是多少元”。在阅读理解环节,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 的对话,其中一个说“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要求象棋的价钱”, 另一个说“还知道了两种价钱之间的关系”。很显然,这里的阅读理解就是波利亚所说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是 什么,条件是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用“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或“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等引导学生 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尴尬:学生在回答我们提出的这类问题 时,总是把题目中的文字一字不漏地读一遍。我们很难据此 判断学生是只阅读没理解还是阅读了也理解了。在此,我们 比较一下上述阅读与理解环节中小朋友的对话与原题中条 件呈现的方式,不难发现,在阅读与理解环节,我们需要对 题目中的条件进行概括的表达。具体如下图所示。
能否概括地表达,是是否理解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 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概括的表达。比如, 教师提问:“题目中有什么已知条件?”学生回答:“军棋 的价钱是8 元。”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意思是说,题 目告诉了我们军棋的价钱,或者说第一个已知条件是军棋的 价钱。”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说法(军棋的价钱是8 元 和知道了军棋的价钱)的区别,让学生意识到,如果另一个 题目已知军棋的价钱是12 元,我们依然可以说“知道了军 棋的价钱”,这就是概括性。当部分学生理解了概括地表达 的意思之后,若再有学生具体地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教 师就可以提问:“有哪位同学能概括地说一说?”当大部分 学生都能进行概括的表达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理解时,就可以直接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哪位同学可 以概括地说一说”。总之,引导学生概括地表达,是落实阅 读与理解环节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多样地表征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是指信息的表达。
问题表征就是理解问题,是问题解决者构建的关于问题的认 知结构,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目标的解释。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表征就是学生审题并对题意进行深刻理 解的过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的表征,是落实阅读与 理解环节的又一重要方法。
本题同样来自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在阅读与理解 部分,一个小朋友提出“我画图来表示”。图形是一种重要 的表征问题的方式,用波利亚的话说就是画张图。当学生能 画出这样一张图时,他就真正理解了问题。
以下例题(来自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就清楚地表 明了对1 颐4 的图形表征方式。
我们强调表征的多样性。对上题中的1 颐4,我们可以 用图形表征,也可以用符号表征。比如我们认为浓缩液是a, 则水是4a。也可以将1 颐4表征为水是浓缩液的4 倍。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建立起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多重理 解,有利于学生表征问题。比如加法意味着合起来,或意味 着较多的那个;
减法意味着拿走一些,也意味着相差;
乘法 意味着一对多、倍数、连续相同加数相加等;
除法意味着等分、包含。
总之,阅读与理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基础。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多方面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真正懂 得如何去理解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