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 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作用:

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作用:

来源:个人总结 时间:2020-01-18 07:48:43 点击: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国力为基础,而要提高国力,则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12月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当前及今后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为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目前,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乃是当务之急。建设这个创新体系,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以及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创新体系中,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要形成一条“创新链”,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之下形成合力,共同朝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迈进。

  高校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首要的是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的内涵。高校是创新链上的重要一环,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为创新链提供科学知识基础。科技创新总是先要有原创性科学,才可能有它的技术应用,才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带动产业发展。这表明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是基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原创成果的摇篮,因此,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要依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积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围绕国家目标,面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努力产出原创成果,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持续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研究工作,以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构建在国内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批准项目103项,经费总计3051.60万元,面上项目批准数在全国高校排名16位,经费排名15位,资助率名列第五,在东北三省面上项目排行榜中,按资助项数、资助金额、资助率排行均名列第一;尤为可喜的是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顾元宪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创新团队获得了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是我省高校历史上首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该基金的获得标志着我校基础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其次,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既可以为国家创新体系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科技尖子人才,又可以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人才和后备力量的支持。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始终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在逐步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不断增加研究生的比例,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1.33。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新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全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典范,创新教育方面的成果先后两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学校拥有一个学校大学生创新院和5个院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每年招收500-600名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锻炼。大连理工大学的目标是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与新模式,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创新的生力军。高等学校作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应该主动地参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作贡献。大连理工大学多年来始终坚持走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科技发展之路,在产学研合作上扎扎实实地走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建立企业技术分中心——合作建设技术研究院”的路子。

  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在辽宁省经委、省教育厅和大连市经委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校企合作平台,自2000年5月成立以来,学校与25家省内、23家大连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其中大多数都是我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领域的重点企业,委员会成立至今,校企之间由单独以项目合作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全面合作的模式,学校的技术成果逐步向

社会转化,校企共同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校企共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研究院,资源共享,一体化研发,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研发动力,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四年来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之间开展长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会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更多地引进高校的技术成果和人才,深入和全面地开展与大连理工的合作。四年来共实施校企技术合作项目258个,合同总金额为8540万元。学校为企业提供现场技术服务、技术诊断250多次,解决了160多个技术难题。

  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育技术创新源

  从校企委员会成立开始,各会员企业与大连理工建立了主要领导定期会晤和工作层面干部、技术人员互访制度,如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沈阳鼓风机厂、辽河石油勘探局、中石油大连分公司、大连冰山集团、东北特钢集团、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大连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录公司、大连机车车辆厂、大显集团、瓦轴集团等校企成员单位的领导每年带队到大连理工进行技术交流,大连理工校领导和院系教师主动到企业中去;校企合作委员会中的成员企业大多是国内同行业的“领头”企业,要保持这些企业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并向国际进军,学校帮助企业培育技术创新源的环节是重要的。大连理工和企业认真制订了长期、紧密、稳定的科技合作协议。如船舶学院通过承担“20万-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振动预报与机械设备振动控制”等项目,帮助企业解决了重大工程难题,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结构物的能力;CIMS中心用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和产品设计制造模式的现代化转变,使大连市被列为国家CAD和CIMS应用示范城市,大连市的14家企业被列为国家CAD、CIMS应用示范企业,得到了国家、行业的项目资金支持。

  同时校企合作也促进了学校为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和培养合作,通过MPA、MBA教育,为政府、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工程硕士班为企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向企业输送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富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后备人才。

  联合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学校还积极探索与企业建立以技术分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发机构。第一,联合成立各种技术分中心。辽宁省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共23家,而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技术分中心的就有9家,还有另外10家与大连理工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如黎明公司大连理工技术分中心与公司联合申报了国家“863”项目——重型燃气涡轮机研制,获得批准。第二,联建合作更为紧密的新模式研发中心。2004年初大连理工就派人到沈阳鼓风机厂,与企业实际接触,了解企业需求,更深入地融入企业的科技发展中,在沈阳鼓风机厂的试验平台、静子、动子等多方面与企业达成了共识,签订了一批合同,促进了企业发展,也使学校的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了生产力。学校与沈阳鼓风机厂就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达成一致,双方联合建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并把它作为学校的科研特区,由学校负责招聘企业需求的人才,作为学校教授引进,专门为企业科技攻关,研究方向和岗位补贴由企业提供,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全面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开创一种新的合作模式。目前,大连机床集团正在与大工协商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由大连理工负责招聘企业需求的人才。

  此外,2002年底,大连理工依托12个实验室和分析测试机构,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大连市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该中心面向全市的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零收费”的技术测试、咨询和培训服务。中心成立之后已完成服务项目553项,服务企业121家。中心的成立缓解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人才数量少、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问题,为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撑。

  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促进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逐渐被技术壁垒取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数量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又是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得以有序进行的。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和尊重知识产权,树立国际市场竞争意识,采取“跑马圈地”战术,适时适当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抢占科研和技术制高点。其次,加快专利代理人队伍和代理机构建设,构建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帮助研究人员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建立健全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奖励和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申报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专利申请与资助管理办法》,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近五年连续大幅增长,2004年共申请专利180项,获得专利授权70项。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在2005年大连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表彰的10项专利金奖项目中,大连理工喜获2项,其中机械工程学院开发的“齿轮定量冷精挤加工方法”,消除了挤前齿厚余量不均对齿形精度的影响,同时开发的专用测力传感器与装置,实现了挤压力的实时测试,使齿轮的加工过程完全自动化。三年来,仅在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应用新增产值就实现了3595万元。化工学院王祥生教授带领的科研创新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烯烃催化剂及相关技术,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炼油工业具有重大应用背景,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将该技术列入“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在南京金陵石化分公司20万吨/年催化汽油芳构化降烯烃工业试验装置上成功应用。目前,设计部门在试验装置标定的基础上,正在进行4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和100万吨/年工业生产装置的设计工作。

  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与科技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大连理工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从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01年学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暂行规定》;学校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在国家下达的第二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中,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项目获得批准。这是大连理工积极把握机遇,主动参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校技术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通过技术转移中心,学校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科综合的优势,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进行系统集成,孵化出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先进实用的工程化技术。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振兴区域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与日益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国财富》杂志社组织了全国高校科技园区评比,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清华、北大等大学科技园一道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高校科技园区。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4年4月通过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验收。经过5年的建设,目前共建成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的孵化面积已达到5.7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园大厦和北山科技楼相继建成;吸引各类资金3亿元;园内企业总数已达110家,其中孵化企业91家,毕业企业14家;吸引研发机构达79家,入园孵化项目167项;吸引留学归国人员27人,领办创办企业11家;培训各类人才800人次。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如科技园内的大工安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大连倚天软件公司就是近日分别被批准的辽宁省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和辽宁省电子政务工程研究中心的参股企业,这两家企业也都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创新创业的有效工具,是创新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孵化器要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探索一些新的举措:如风险投资与孵化器合作,共同扶持和培育科技中小企业;探索孵化器经营者或管理者入股试点;如何使孵化器在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区域创新和产业集聚的核心等。围绕政府宏观决策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

  目前,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已经清晰。在政府的主导下,高校要更好地联合起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格局。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大大连”建设,提高企业和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开展以下几方面的软科学研究:(1)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2)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3)国有大型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强强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模式的研究;(4)大连市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