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班主任总结 > 用好课例研究,打造和谐课堂:和谐课堂

用好课例研究,打造和谐课堂:和谐课堂

来源:班主任总结 时间:2019-11-02 07:54:48 点击:

用好课例研究 打造和谐课堂

用好课例研究 打造和谐课堂 一、课例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大题小做” 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往往会想:本堂课我要解决哪 些重点难点,我会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者什么样的活动去突 破这些重难点。而这里所说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是指知识、 技能维度上的问题。而设计课例首先要思考的是:我这堂课 研究的主题是什么?这个主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 节课我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这里所说的主题更多的是过程 与方法维度上的问题。当然,课例研究不可能不去关注知识 技能,只是课例研究更带有研究审视课堂行为的性质。

1.课例研究课的问题应“实” 所谓“实”,一方面指教学实际,另一方面指课题研究 的实际。比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课堂上所采 用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不高,那么 就可以以“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度”为主题开展课例 研究。而笔者在苏州市高中科协会上开设的《生活化写作指 导》课例研究课就结合了自身《高中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课题,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发现写作素材并对写作 素材进行剪裁、重组、思考从而打通生活与写作的屏障为研 究重点。这样研究的对象既切合教学实际,又围绕课题研究,研究起来也就更为集中。

2.课例研究的问题应“小” 一个课题要研究的是一个大问题,一个课例就是课题研 究主问题下的一个子问题。教师就要有大题小做的意识,要 针对一个个小问题进行课例研究,而不是在一堂课中试图解 决所有的问题;
否则,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误区。

以笔者一次“记叙文生活化写作指导”课例研究课为例, 当时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①课前,将某位学生的作文作为 范文下发让学生分组修改。②课上分4组,每组找一个学生 代表说说本组同学是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这么修改。在这堂 课例研究课中笔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 写作手法来写出生活化的文章。但是课后发现本堂课并没有 达到理想的预期。究其原因是对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 不清,如果是要探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的运用,那么应该以小组合作为重点,从小组合作的组成方 式、展示方式、评价方式等等角度来展现生活化作文教学中 如何运用小组合作;
如果要探讨作文表达的生活化,那么就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享生活、回忆生活等等方式来在生活中 学习写作技巧,而不是整堂课都是个别学生的修改、点评。

理清了问题所在,我将此教学环节修改如下:①课前请阅读某位学生的作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在旁边写 上点评。②这是一篇游记,请联系你的生活或者所阅读的书, 想想有没有类似的情节,分享让你印象最深的情节。③根据 这些生活,你能不能帮着修改这篇文章的某一处?这样,在 点评、分享、修改中既联系了每个学生的生活,又渗透了写 作方法。

二、课例研究要有“审视”意识,要“小题大做” 确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后,重要的是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不停问自己:以前这节课是怎 么上的?效果如何?有什么问题?下节课打算做哪些探索 和改进?改进达到了目标了吗?在这样的审视意识下,教师 就可以不断丰富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方法,完善研究的过程, 提高研究的效果。小问题,细耕作,大有为。

在进行《生活化写作指导教学》课例研究过程中,面对 “如何构筑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这一问题时,我们进行 了如下的审视:
【设计思考】 本堂课例课要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构筑作 文与学生生活的桥梁”,选取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说说 这个事物,从而打通作文与生活。【实践1】 师:要想从日常事物中合理地生发出人生或 生活的感悟,首先要做什么事情? 生:观察日常事物。

师:那我们就以“茶”为例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 观察这一日常事物呢? 生:观察茶叶。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茶叶在水中先是干瘪的,然后就展开了。

生:可以观察炒茶。

生:我想到了陆羽的《茶经》 【反思1】 说起茶叶在水中的姿态,学生只能用干巴巴 的几句话表达。2.学生的视野只是观察了茶,其实还应该有 很多与茶有关的事物。【实践2】 先将班级同学分为六组。老师课前准备好了 一套中国风的陶瓷茶具,一个玻璃杯,一个纸杯。在杯子里 泡好茶,分给四个小组。另外两个小组,一个分到了一杯倒 在玻璃杯中的茶,一个分到了倒在纸杯中的茶。

师:要将日常生活写入作文首先要做什么事情? 生:观察日常生活。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已经给大家泡了一杯茶,那我们就 先观察下你眼前的“茶”,然后以“茶”为例说说我们可以 从哪些角度来观察这一日常事物呢? 生:可以观察茶叶。我发现有的茶叶是细长型的、有的 是扁扁的,隔壁的小组桌子上好像是黑色的茶叶。

生:可以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先是蜷缩、干瘪的样 子,慢慢地就舒展了,有的浮、有的沉,各种变化。

师:再几个组互相仔细观察对方眼前的茶,你观察到了 什么? 生(仔细观察、恍然大悟):杯子不一样师:观察某一日常事物不只是观察这一个日常事物,更 要关注到与这个日常事物有关的物、事、人。

师:其实生活不只是眼前所见,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记 忆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多少同学有喝茶的经历?或有 与茶有关的记忆吗? 生:我想起了外婆…… 【结论】 1.要想搭建学生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可以运用共生教学的理念,采取举例拓思、激发回忆等手段 来实现;
2.如果学生的生活与要写作的对象间有一定距离, 那么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创造生活。

从这两个课例片段中不难看出课例研究应该是一个“问 题——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总结”的过程,是站在较高的点去审视一堂课,不断反思课 堂教学,最终形成某种思考乃至某种理论的一种研究方式。

试想,课例在审视的意识下,被教师不断研究,那么也许会 从中产生新的问题,而这样研究的主题会更系列化,成果也 将更丰富。

三、课例研究要有实效意识,实现师生和谐课例研究关注了研究的问题,重视了对研究过程的审视, 并不意味着课例研究就成功了。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 真实反映,课例研究仍属于实践研究,最终指向的往往是教 师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力的提升。励汾水老师说:“针对学 生发展的需要,把语文实践活动当做重要的学习内容,嵌入 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示范性、引领性的教学评价,使学生 逐步构建起语言交流技能的学习框架”。黄厚江教授认为语 文教学之中,应该追求两个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和谐。两 个主体的和谐相融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 的共生共长,课例研究也是如此。忽视了教师能力的发展, 课例研究就无从谈起;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课题研究就 无从架构。

在第一次试上《生活化写作指导教学》一课时,笔者曾 设置了“修改文章”这一环节,具体环节如下:①将某位学 生有误的范文呈现给了学生看;
②让其他学生指出问题所 在;
③让其他同学就得出的结论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④小组 呈现最佳文段。

这种做法,乍看之下,似乎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了 学生的点评、修改等语文教学活动,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学生其实是没有完全参与的,而且这种思维是单向的, 没有对接,碰撞,更遑论共生了。于是,我做了部分修改,在第二个环节增加请写这篇文章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意见来 修改下你的文章,在第四个环节中问“有没有对修改后产生 分歧的文章,比如有人认为还不如不要修改?全班来修改” 这时,考虑到如果没有,那么教师预设两个文段,让学生比 较分析。这样,从语文活动看,有了学生的说和改;
从参与 面来看,有了个人、小组、全班;
从思维活动看,有了螺旋 式的上升,从一个点引向了另一个点;
有师生的共生、生生 的共生,是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 能力真正得到了发展,学会了从生活现象到生活本质的思 考;
对于教师来说,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手 段,提升了教师的“生”与“长”。最终,课例研究引发教 师和学生的行为改变,促进教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