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班主任总结 > 语文课应该指向人以研究课《药》为例:语文课

语文课应该指向人以研究课《药》为例:语文课

来源:班主任总结 时间:2019-10-16 08:10:09 点击:

语文课应该指向人以研究课《药》为例

语文课应该指向人以研究课《药》为例 一、课堂的基本定位:人立而凡事举 《药》这节课是我年近四十岁后才上成这样的。

此前,我对《药》的基本认知是:“鲁迅小说作为中国 革命的一面镜子,对学生具有极高的历史教育价值。学生从 鲁迅的小说中,可以看到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积贫 积弱的中国,可以看到一个利用封建思想、封建传统来‘杀 人’的旧社会,可以看到在黑暗的社会中如蝼蚁般活着的人 们,可以看到在黑暗的现实中亮起希望的火把的觉醒者。学 生可以通过鲁迅的小说,铭记历史的责任,培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表面上看,我是陷在“情节、环 境、人物”三要素的框架里,其实,我是陷在“无我”的状 态里。上课,就是上课;
当然一直也没有忘记分数。我夯实 知识,落实能力。当学生问我,高考又不考课内的内容,为 什么还要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我曾掷地有声地对他说:“你 不储备知识,不形成能力,拿什么去高考!”当然,在分数 上我很幸运,我首次带高三,一个班里就出现了数量可观的 作文满分,平均分已接近全市最高水平。命运或许会安排我 沿着知识、能力、分数一直走下去,何况我此时已有所获。

但命运对我的安排似乎又不仅如此。2004年我调入北京 四中。我永远感谢2007届、2010届这两届学生,他们的到来 是上天赐予我最重要的礼物。一方面,我年满三十,经历着 一些至关重要的改变与突破;
另一方面,学生浩渺无尽的认知,对世界真诚而好奇的眺望。二者相互作用,让我渐渐理 解了语文课超乎寻常的“力量”,有一种远远超越分数本身 却不鄙视分数的“远方”在我的眼前渐渐清晰!我认识到, 除去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分数增长之外,在更本质而完整 的意义上促进“人”的发展,是更重要而迫切的事情。分在 “人”中,我们师生今生的幸福亦在“人”中,民族的未来 更在“人”中。这三者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直抵我的头脑肺 腑,让我此后虽然经历人生的艰辛辗转,却沉吟至今,从未 忘怀。

读鲁迅,我逐渐领悟到那不是帮助我们成就对旧社会、 旧人物的优越感,而是指向我们自身的“不寒而栗”。成熟 的阅读,不是向外的,而是尖锐地指向自己的。阅读的核心 意义,常常在打破,在打破之后。

“人立而凡事举”,这是鲁迅先生所言,恕我无能为力 找到更恰切的表达,其实这也道出了目前我对语文课的核心 追求。这句话是我走近鲁迅、走进《药》的一条超越时空的 生命索道。

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课”的成长;
没有自我充 分的“建立”,便会被其他自然地“占领”。

二、课堂的核心要素:我们思考到的世界就是我们真正 拥有的世界 “人”的发展,离不开思维与思考。批判性思维对基础 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强调师生都要“想起来”。思考力诞生并延展着一个“人”最内在的质地与疆域。

思考力的丧失,是师生共同面临的严重的课堂危机。这 不仅使我们陷落在狭窄封闭的“现实”里苟且无奈、疲于应 对,更使我们一代代人丧失了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与改进 世界应有的愿望。其实,语文是一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 可以直面生命、诞生思考的课程。所谓师生一场,更内在与 更真实的意义是我们一起体验过,一起“活过”,一同“想 过”,一道徘徊瞻顾过。

囿于时间,这次研究课上的是《药》的第三课时。选取 《药》,基于两个考虑:一方面批判性思维需要有教材处理 与日常教学具体实践的支撑,《药》是经典篇目,许多老师 都要讲,都讲过,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正常生活”;
另一 方面,《药》是鲁迅先生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深邃而开阔的 思考容量。

小说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但这绝不只是一个技法的问 题。鲁迅更关注也更希望我们关注的是普通民众对崇高卓越 的现实隔绝与残忍的集体无意识的侮蔑践踏(甚至是“吃 掉”),这构成了鲁迅心灵的大回旋与大震颤。而小说第三 部分“谈药”,是最能体现鲁迅此种焦灼思考的部分。为了 将鲁迅的焦灼思考、教师的生命体悟与学生眼前的现实沟通 起来,这节课设计了三个逐层推进的核心教学环节:
第二,探析“茶客”的生命状态及其命名方式,明确茶 馆的典型性。在这一部分与学生主要探讨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茶馆中的茶客,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或者三个人其实是 许多人,或者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你对这个说法如何理解? 三个人是“一个人”、是“许多人”:这个问题侧重探讨鲁 迅作品的思想性。三个人就是“三个人”,这个问题侧重探 讨鲁迅作品的文学性。思想家的鲁迅是基于文学家的鲁迅表 现出来的,这一认知对于学生走近鲁迅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逐渐呈现图表,直观而形象地勾连夏瑜的人际关 系(从个人家庭角度来看,夏瑜遇难的悲剧意味也很浓厚),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夏瑜的悲剧性意义。

鲁迅的反思、质疑既指向华老栓们、看客们的愚昧、麻 木,又反省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启蒙者的鲁迅,他的思考既深沉又悲怆!我们在这些看 似平静叙述实则惊悚澎湃的文字里,充分感受到鲁迅经久不 息的思想颤动!鲁迅先生似乎在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 该警惕我们的“局”,我们沉陷其中,却又那么无知和无识。

学习《药》的意义在于:我们渐渐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很 多“老栓”的东西,有些“夏瑜”可能还遥遥地在我们的意 识层之外。我们要不断警惕并内省我们身上的“板滞”与“恍 然大悟”。想法,压着我们的整个人生。

师生的重要成长,就是能够逐渐意识到人的困局并由此 产生或谦卑或悲悯或警惕等心理机能,必要时自然也要产生 力图突破的努力。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就是揭示我们最根 本的困境,让我们惶恐尴尬,反思改进。师生,就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课堂思考中完成一些重要 的生命疆域的有效构建,冲破窄小的自我,冲破自己的“铁 屋子”:这种突破是师生共同需要的,而且并非一次可以完 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感恩课堂,正是课堂保证提升了 我们生命应有的质量。

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我们因为“遇见”而萌生了什么;
此 种“萌生”最初不会多么茁壮,但那在静静的课堂里可以照 得见全身嫩绿骨骼的破土而出,是让人震撼的。低一低头, 抬一抬头,回一回头,都是课堂里最重要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思考到的世界就是我们真正拥有 的世界。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答:驼背五少爷等茶客也不 是什么坏人呀!如若我们只能从道德层面去认识“人”,算 不算是一种“局困”呢! 我曾对学生说:“我特别关心大家的生命困境。我也有 我的生命之困。我愿意听到大家真挚坦诚的生命之困,我们 一起认真地面对它,思考它。或许我们最终仍无答案,但我 们的惶惑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夏瑜对阿义道可怜,我想 心境是异常复杂的,他是在看见愚昧的同时也认出了自己的 原型而从内心深处涌出了深刻的悲悯! 三、课堂的重要依托:没有语言的切实体认,我们的 思 考难以真正前行 “板滞”是茶客外在的面部表情,其内心世界则因夏瑜 道出的“可怜”而经历了一场思维逻辑上混乱和本能性的“冲突”。“板滞”形象地写出了促使他们生命觉醒的火光微茫 地跳动了几下,然后终被习惯的势力、传统的思维所构筑的 强大而严酷的“千里冰封”吞噬窒息的过程。

在他们愚昧无知的生命系统、思维系统中实在无法开通 理解夏瑜所说所为的思维渠道。他们设想了种种合理的可能, 却遇到了处处的不“合辙”,种种的“不通”,最后只有也 只能将夏瑜解释为“疯子”,夏瑜的“可怜”才能合上他们 心中古老而坚硬的逻辑,好个“恍然大悟”!一个人拥有什 么,从而才能理解什么!不仅如此,大作家给民族语言一次 次新生命,思想家的鲁迅是基于文学家的鲁迅的。

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这次备课,我重读“板滞”又有了 新的体悟。毕竟“板滞”了,我于此时仿佛看到了在苍茫的 黑夜中写作的鲁迅心中对浩大坚硬的“历史”与“现实”无 限凶猛的冲击力与澎湃汹涌的悲怆感!这冲击力与悲怆感, 直抵心中。好的课堂与阅读的一个特质,便是心事浩茫连广 宇,是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现实,将自我与更辽阔、更广远 的事物相关相连。四、课堂的理想辐射:对学生阅读习惯的 影响与 对整本书阅读的拨动 一节节语文课,和学生终身阅读的兴味与习惯有何关 系?学生心中最宏大、最重要的“内容”似乎都不是直接教 出来的,我以为是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基于真实的“人” 的影响,在学生的心头逐渐生长出来的。阅读也是如此。师 生的阅读习惯,不仅是靠讲道理讲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靠一个个自然而然细节的点染,在一个个 具体的过程中,将阅读的妙处与价值滴落在学生心中润泽孕 育的。不要小看了那一方黝黑肥沃的人心中的泥土,人最美 妙的改变就是于不知不觉中,一种力量或一个愿望却在心底 的泥土中破芽了。

在此次与学生有限相处的研究课上,我努力用自我真诚 的阅读体验去映照课堂。在课上,我说:“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大师卡夫卡曾经说过一段启人深思的话:‘如果我们所读 的一本书不能在我们脑门上击一猛掌,使我们惊醒,那么我 们为什么要读它呢?…在课上,我说:“阅读,常常将我们 从自以为是的‘有’,一下子变成了清醒理性的‘无’。” 在课上,我说:“阅读是一种创造,阅读不是止于概念,而 是进入作品丰富的情境与体验中。”在课上,我说:“一个 中国人如果平时没有读书的习惯,如若没有合格的课堂,他 脑子里装的东西基本就是围绕着考试的教科书、抗日神剧、 宫斗剧、‘感动中国’、春晚小品、‘爸爸去哪儿了’、八 卦、垃圾信息……” 其实,课堂不过是一石投湖;
一节课,为的是击开万丈 天光。一节课与《药》是什么关系?与《呐喊》是什么关系? 与《彷徨》《故事新编》等是什么关系?与鲁迅是什么关系? 与现代文学创作与思想史又是什么关系?我们何以迷上了 一种款式,何以要去看那一场电影,万事的开端总要有个 “头”;
上好了一节课,是不是就是开了一个“头”呢?整本书,不可能一口吞下,怎么去开好这个“头”?我们如若 去回想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整本书,似乎想起来的也不可能是 毫无遗漏的完整的全部,而是落在我们阅读生命中的那些心 有所感、心有所悟的“点”,那么我们该怎样去用有效的、 富于灵性的那些“点”去支撑起一整本书呢? 五、课堂的遥遥所寄:好课如远钟 一节好课,就是要“出神入化”!“出神”,就是要求 在课堂里能够拿出师生生命里最美好、最重要的东西参与进 来;
当然,也是说在课堂的启发下,我们的内心世界逐渐打 开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一些重要的构建。“入化”,就是希 望我们的生命由此而徘徊瞻顾,低吟沉思,发生新的更新。

每节课,我们要努力与那个可以“出神入化”的自己相遇。

有一句话,我觉得很重要,那便是:开始便好!高贵辽阔的 秋天,是源自那一角尖尖的金黄吗? 我一直偏狭地以为,好课不仅是落在卷子上,更是落在 师生的生命里。它伴着我们的发展成长,伴着一天天飘落的 日历,在我们的生命里慢慢发酵。没有师生生命的真切孕育, 课堂不久便会死去的。它可能一度很安静,但从没有停止过 与我们深度的关联。我们进入得越深,它的“内在”便越加 深刻锐利,隽永醇香。好课,是与生命一同舒展枝叶的。有 一天,你早已离开了学校的课堂。在某一个不经意间,抑或 恰逢了某种机缘巧合,那曾经的课堂,那些落在生命里的好 课,自悠久漫漫的岁月深处恰似远钟悠然鸣响,隔了苍莽的远山,绕过古塔,传过来……杳渺而又亲近,你周身再次被 它笼住,既温暖又明澈,既坚定又谦和,你在眼前的现实里 看见了冲开的未来……所有的好课,都不只是上给学生的, 它分明也在深深地影响并塑造着教师。

鲁迅曾说: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 —自然也是“人之子”。我将“人之子”三个字板书在黑板 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诚挚地希望我们都能够听懂并关 注到鲁迅的这个声音。我觉得那时有一种萦回不绝的心音自 遥遥穹顶深处,洒落奏响。

我渐渐知道自己的语文课应该指向“人”,关乎能力, 关乎幸福,关乎未来。

随着批判性思维的深入展开,迫切需要的是一种综合性 素养。它要有内在深远的情怀为依托,要我们能诚恳真挚地 去面对并思考问题,要能理解人,懂得生活,不脱离基本经 验,基于历史,能面向世界。因为它是我们生命别具一格与 晶亮灼然的关键。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