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的引入、形成,往往是通过实物情景、操作具 体事物、图画、口语及书写符号等不同形式演绎来的。任何 一个数学概念都蕴含着相应的数学思想,如小学的性质:该 概念蕴含着转换、等量、数形结合等思想。在小学阶段,如 何拓展数学概念教学的内涵,体现课堂的真实性、有效性就 尤为重要了。在课改的今天,我想谈谈如何抓好数学概念的 引入与形成,拓展其内涵。
1.教学中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 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围绕课题,充 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掌握概念起到 尊基作用,在整个数学课堂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成功地运 用数学概念,对学生的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 想、基本活动)培养大为有益,为此我浅谈一下常见的几种 概念引入方法。
1.1 实例引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熟知的实物以及实例为基础,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客观世界 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将 抽象数学概念与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实例结合进行引入。
如:讲授“分数意义”时,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 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概念。通过列 举大量、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来进行教学。
如:平分一张纸、一根线、四只笔来说明“单位1”和“平 均分”,然后用其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1.2 旧知识引入:利用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 念,以旧推新,强化新旧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弄清楚知识 之间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体系,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完整。如:学习小数乘整数或者分 数乘整数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意义引入;
学习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学习“乘法 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
学习“质因数”时, 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等。
1.3 计算引入:在计算中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 概念。有些概念之间联系不大,可以通过运算观察分析,发 现其本质揭示数量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
倒数的认识,可以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数相乘的算式。
例如:38×83,180×80让学生计算结果,在观察 分析,继而引出“倒数”的定义。
1.4 联想引入:依据客观事物间相互联系,由一事物联想到令一实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类似、 平衡、递进、对比、从属、因果关系,使学生大脑能将两个 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产生想象,使学生创造思维 能力获得发展。如:百分数的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 思考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有何关联、百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有何 关联,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 引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 发展。
2.概念教学的形成 2.1 比较发现:通过比较事物间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和规律。运用其可使学生正确认识教学 间异同及联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混淆,更好掌握所学内 容。讲授“质、合数”时,先说一些自然数,学生分别找这 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个数,根据约数个数 把这些数进行分类:(1)只有一个;
(2)只有1和它本 身;
(3)还有别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不同特点,总 结“质数、合数”。
2.2 类比发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 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结论。它依据客观实物或对象之间存在 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从而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 使学生明确知识间联系,建立概念系统适当应用,是培养学 生创造思维的手段。如:类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根据比 与分数、除法间关系进行思考,再依据分数中学到的分数基本性质———商不变,进行猜测。思考在比中是不是也存在 比值不变的性质呢?通过验证从而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2.3 归纳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大量个别材料进行观 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半具有普遍规律或 结论,它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仍能从特例中发现该事物的 一般规律。因此它是一种创造性发现方法。教学中可引导学 生对具体实例进行直接观察、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 让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乘法分配律,先算(3 2+25)×4变为324×4+25×4、(64+12) ×3变为643×3+12×3虽然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进而得出乘法分配律。
2.4 操作发现:上课前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 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独立发现事物本质属性或规律, 是一个眼、手、脑等多感官协调活动。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 式,课前准备不同的三角形(任意、直角、直角等腰)分组 实验,拼摆为熟悉的图形,找到其关系,再依据关系和拼成 图面积公式,推导出结论。
3.概念的引入与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引发的随想 小学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 概括能力还比较有限,而低中段的学生尤为突出,这对概念 的学习无疑是一种制约。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尽可能 的利用丰富的认知材料,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充分 的动手操作,变与不变、正例与反例的对比中感悟概念,如:平均分的认知,提供不仅有“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现象, 又有“分不完,有剩余”的现象,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有余数 的除法做了铺垫。
小学生受知识水平所限,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 完成,必须有一个逐层深化、逐层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所 进行的练习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慢慢加大练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
数学是结构性特别强的学科,所有的数学概念都不是孤 立存在的,都必须在一定的系统当中,同时还应与其他概念 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需引导学生及时将新概念纳入相应的 系统,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所获得的新概念的 目的,才能使所学的概念相连形成一个概念系统。这样一来, 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持运用新学的概念,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认 知整个系统的构架及该构架形成的过程。
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数学 概念比较抽象,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小学认知事物、理 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创造 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很有研 究的必要。在概念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应以足够的感性材料, 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快乐的感悟体验中,主动 探究概念的内在本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的实验老师已能 主动地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想到学生需要什么,脑子里会想 些什么,学好本课知识概念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填充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空缺,从而主动参与新 概念的构建过程。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解决 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习才是有意 义的。概念教学学习安排的联系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既要注意概念的关键性,又要注意概念的综合性。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 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 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并且,也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 数学概念,拿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 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