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办公室总结 >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人才培育模式革新思索】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人才培育模式革新思索】

来源:办公室总结 时间:2019-11-19 10:22:21 点击:

学前教育人才培育模式革新思索

学前教育人才培育模式革新思索 一、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 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 制,涵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 的过程、人才培养的评价等方面。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活 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它规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性质 和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则为人才培养活动指明了方向, 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
人才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 以贯彻落实的中间环节;
人才培养的评价则是人才培养活动 的评判环节,它衡量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成功与否以及人才培 养模式的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长 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已有的文 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育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 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 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 新,大一统而单调的教学模式有待打破;
呆读死记的灌输教 学方式有待改变;
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停留在 “一刀切”的量化评价阶段,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 平和操作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人才培养过程与课程体系建构的滞后性。高师学 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主要体现 在:1、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僵化。当前一些高校的学前教育理念僵化,形成了单一而滞后的人才观和 成才观,只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理论 知识,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而不考虑学生的教育教学实 践能力、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 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专业 人才发展的方向与水平,素质好、能力强、持续发展后劲足 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入职后缺乏持 续发展的后劲,减缓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及进程。2、课 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的滞后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短视性强,功利色彩浓厚。人才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 彻的中间环节,是培养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的关键,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教育方法手段的选 择与改革、教育内容的安排与落实等方面。长期以来,一些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建构课程体系方面十分重视理论知 识型课程的编排,并不断加大课程比例,理论课程教学占用 的时间长,忽视了实践教学课程及教育实践的安排,教育实 践课程比例偏低,所占时间有限。在教育内容上,课程体系 的建构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应 付考试,顺利毕业的工具,呆读死记、机械学习、高分低能 的现象泛滥。由于缺乏教育实践的锻炼,学生的独立观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不足,入职后的工作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缺乏连绵不断的内驱 力。(三)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标准单一。长期以来,我 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应试 教育模式为主,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轻实践能力的培 养与发展,全面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素质的教育 培养匮乏。由于社会急需大量的幼儿教师,一些高校学前教 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多元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培养的专 业人才没有特色,没有个性,不注重因材施教和有区别的分 层培养,而是像工业化大生产,习惯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 方法、标准的答案去指导和教育学生,学生像标准件一样按 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个性不突出,缺乏创新力。人才培养的 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评判环节,它衡量着人才培养活动的 成功与否。然而,当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标 准单一且片面,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停留在“一 刀切”的量化评价阶段,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 操作能力,许多高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知识化、分数化的 人才评价标准,学生考试基本上是知识化的内容、标准化的 答案、分数化的成绩,高分低能大有人在。由于人才培养和 人才评价的单一片面性,导致严重的“千校一面”、“千人 一面”现象,通过批量生产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创新 性,她们入职后只能按部就班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幼教问 题时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二、全实践教育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思考全实践教育理念是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应 该坚持的一种意识和观念,它应该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中通 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 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 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 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实践要素诸 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 上要全面整合,在理念上要全息浸透,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 统整。这种全实践教育理念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 与顿悟;
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
突显 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

(二)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遏止培养 过程与课程体系建构的滞后性。在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和师范 教育功能不断拓展的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人才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传 统教育观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十分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 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 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遏止培 养过程与课程体系建构的滞后性,应该克服高校学前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僵化的现象,更新教育观念,从 课程的设置、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教育内容的安排等方面进行 改革,重构有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 入职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能保持强盛的可持续发展动力。1、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的新理念。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 加快,“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一次性教育已经过去, 高等教育应着眼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 法的培养,强调学生掌握工具性知识和长期起作用的基础知 识的掌握,建立综合性和整体性知识结构;
坚持全面素质的 培养,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的同时,还要教育他 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提高他们的全面发展素 质。知识经济是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 会进步,创新教育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要从传授 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现代教育,通过传授有效知识、大力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 素、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要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内涵发展之路。质量是高校的生 命线,高校的竞争实质上是教学质量的竞争。高等学校要探 索和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2、 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践课程。课程是教育的载 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校 学前教育学生的素质结构与能力发展,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 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水平。由于幼教工作的特殊 性,高校学前教育应该实施“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的人才培养,注重在不同学科间构建共同的通识教育基础平 台,建立全新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体系与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现阶 段本科教育应实施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即宽 基础的通识教育、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应该 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提高素 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拓宽学生专业的思想,实 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能 力、素质结构去构建全新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 课程体系。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实践证明,专业面宽 的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后劲足、有发展前途。高 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也要求面临新的形势发展,必须重 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发展,加大教 育实践课程的比例。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加强教育实践性课程,增 强课程的实用性,加大教育教学实践的比例,延长教育见习、 实习的时间,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国外, 如美国教育实践、教育见习实习在四年的师资培养中举足轻 重,包括观察、课堂见习和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实地学习,有 早期实地经验、模拟见习和正式的实习等,实现了时间上的 全程延通(四年培养期间的全程延通),在空间上的全方位 拓展(从课堂内延伸到见习实习学校外),学生逐步形成了 自己的教学风格,具备了教育教学能力。3、创新教育方法 和教育手段。在教育方法上,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沿袭了传 统的教育方式,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式,重灌输,轻引导,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认同和被动学习状态,自主精 神、学习主动性严重退化,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不到开发。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课堂理论 教学与基地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自 主探究、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学研结合,以达 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建立多元化的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 评价体系,克服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导致的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 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单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存在, 一方面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的“千校一 面”,另一方面则是人才发展上的“千人一面”。传统的“专 人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突出表现为学生 知识面较窄,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 素质有明显缺陷;
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 力差,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差,团结协作观薄弱,创新精神 和意识缺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克服 这种现象:1、实施开放式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 观。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 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特色,强调个性,因材施教,分层 培养,建立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能力和创 造能力的提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探寻中国 特色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宽松、和谐、包容、开 明的学习和思考环境,有助于培养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创新型 人才。要改变以往的学习只在课堂内的做法,引导学生走出 课堂,深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 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实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提高 学生的研究能力。2、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学 生是否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否具 备独立创新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等方面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以促进高 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主动实践及自 主发展。

总之,培养具有牢固专业思想、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 娴熟的、发展潜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要求高校必须对原有的 培养目标重新定位,重构新的育人模式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 整。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 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幼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多年来,经过我院全体教师的深入调研、讨论和研究,改革 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育人模式,构建“做中教,做中 学,教学做合一”田园耕作育人新模式,即强调边实践边学 习,边学习边实践,强调学生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掌握 技能,采用“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现场操作”、 “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通过田园耕作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身临“田园”现场,亲自 参与耕作,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 目的和努力的方向。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