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批判吸收外国理论,形成比较教育学特 有的研究范式,提高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成熟度,是未 来发展的根基所在。为此,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着重从 以下方面提升:
1.多元文化与教育相融合 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 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 势文化在思维方面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人 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多元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 的社会文化内涵。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所面对的是 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 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与社会的教育差异。从长远的 发展来看,需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中国与外国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合。
2.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 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多采用翻译、 引进等介绍性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中过分依赖外来理论而忽 视本民族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当今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 题的根源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那种不 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制度的做 法,将其比成“拉东洋车”,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 不得的”,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把 英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本土 化才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比较教 育研究中,应把国际化和本土化联系起来,互为条件,互为 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之中。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少一些“拿来主义”,批 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3.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 近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 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描述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因素分析法、 历史研究法、阶段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还积极运 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 言学、数学等多样化学科来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可喜的是, 有不少研究者已将更多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 究之中,给学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然而,我国比较教育研 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借鉴西 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整个比较 教育学都充斥着西方化的术语。还应看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 方法相对滞后,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辨型的,因而远没有形 成比较教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这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门 社会科学学科,比较教育学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架构,最重 要的是彰显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独特地位,提供具有概 括力、解释力和生成力的方法论体系。
4.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综合相统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比较教育学应该站到更高的层 次去反观教育学自身,造就其开放性品质。开放性讲究四重 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输入”即“引进来”的策略,将外国 的民族、文化、教育引进本国,以作参考,目的在于反思、理解、认识和改造本国的教育。如聘请国外专家、科研人员 到我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到我国。
第二重境界是“输出”即“走出去”的策略,将本国的民族、 文化、教育介绍给外国,使中国走向世界,以确立本国在世 界教育大家族中的地位,扩大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影响力。当 前国内的教育杂志多关注国外的教育研究动向,却忽视了我 国教育科研成果的对外传播。教育文化的传播具有双向性, 若只强调单方面,就会失去平衡,不利于学术的平等交流与 合作。因此需组建专门的学术团队对外介绍我国的教育发展 状况,促进我国在教育科研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第三重境 界是“重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全球化运动,增进彼此的了 解,促进本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加强高校 间的国际合作,扩大跨国人才的培养比例是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重境界是“创新”,也就是在新的条件和水平下的自我 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比较教育学需要注 入创新的血液,无论是从方法还是眼界,都需要有专属于自 己的东西。作为一门常有“舶来品”的学科,如何加强对西 方教育思想本意的深刻把握、对其正确性的批判思考、对其 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研究、对其研究对象的全局性把握等, 有待于在跨文化研究中得以更深一层次地挖掘与探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