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办公室总结 >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心向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心向的培养

来源:办公室总结 时间:2019-10-16 08:09:57 点击: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心向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心向的培养 【摘要】为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 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心向, 通过探索标题、发问引导、故事启迪、吟读感悟、学法指导 等教学途径,为学生创设各种自学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 情绪,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语 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能力的培养。但就研究层面而言,一线教师虽然在语文课堂 中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落实有了较强的意识,但在实际的 操作中还是缺少方法和手段。

实际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们在课 堂上缺的是自学的机会。假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充分地信 任学生,多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就能很好地发挥自己 的主观能动性。

一、“牵发动身——在标题探索中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可以通过对课文题目的探 索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好这个 环节,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因为探 索课文题目,往往是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他们对课文 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向往感,这时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自 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时,教师就 可以通过对课文标题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 学自然能事半功倍。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课文标题中的“梅花”二字,让学 生读一读;
接着用红笔写出大大的“魂”字,再让学生读, 同时进行“魂”字的教学:“hun”读第二声,请说说“魂” 是什么意思。教师让大家查资料(最好)来回答:“魂” 是指人的精神或情绪。对“魂”字的教学已暗示了文章的学 习主旨,但还未明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通读全文后再重读课 文题目并思考: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应怎么读标题,重音放 在哪里?这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阅读。因为问题简 单,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对较高。学生的理解 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梅花”要重读。因为文中多次写到 梅花以及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此时再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 找出来读一读,理解一下,从而完成对梅花精神的学习。另 一种意见是认为“魂”字要重读。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说出 理由,并进行设问点拨:文童通篇没有一句关于“魂”的文 字,你凭什么说这个“魂”字要重读?由此让学生再到课文 中找答案,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联系“魂”字的意思。通过 大家的争论、交流,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最后学生找出文中 的句子:“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华侨老人一颗眷恋 祖国的心。”回顾外祖父在文中做的几件事后,学生理解了“梅花魂”就是指外祖父寄情于梅花,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 爱和眷恋之情,从而也理解了为什么文章以“梅花魂”作题, 明白了课文标题应怎么读才能表达文章的真情。

学生通过研究“课文标题怎么读好”这一问题,在不知 不觉中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二、一石激浪——在发问引思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是需要激发的。因此,我们在课堂 教学设计中,要尽量创设机会,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 出来。“一石激浪”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简单而又 能统领全篇、包容性较高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一课时,在出示课文题 目后,教师抛出一问:“这鲸鱼到底是鱼类还是其他类的动 物?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课外知识来说明。” 于是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对课文的探索。用不了多久,学生 便能从课文内容中找到依据:①“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这说明它不属于鱼类,因为鱼类是用鳃呼吸的;
②“鲸每天 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③“鲸是胎 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都可以说明鲸是 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学生还可用鱼类或哺乳动物的特征对 比鲸的生活特性来进行说明。因为教师所提问题的包容性比 较好,再加上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自然投入的热情比较高,自主学习也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接 下追问:“为什么这个哺乳动物会像鱼一样生活在大海里?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科普文章,它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学生再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就能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了, 而且基本上都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能力来完成。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中能找 到一个统领全局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让他们 在愉快的心境中自主地学习。

三、旁敲侧击——在故事启迪中引发学生的自主性 有的课文,如长篇故事中的节选或有宏大背景设定的文 章,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以与文本相关的知 识内容,引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进行 自主学习。

如在教学历史故事《草船借箭》时就可以这样。先讲讲 《三国演义》中与这个节选相关的故事,再转入课文:诸葛 亮是刘备手下的一名谋士,才智过人,被誉为是当时最聪明 的人。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周瑜,他并不服别人对诸葛亮 的称赞,觉得自己也很厉害,所以一直想找个机会与诸葛亮 比才能。一次曹操率百万大军向南进发,试图消灭孙权和刘 备。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被派往东吴与周瑜联手对付曹操, 于是周瑜就找了个借口,要诸葛亮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试图借机陷害诸葛亮并除掉他。然而诸葛亮却出色地完成了 任务,让周瑜自叹不如。那么周瑜到底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借口设法陷害诸葛亮呢?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地完败周瑜的 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草船借箭》,请大家 自读课文后,交流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完成连周瑜都认 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 对课文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教师可 以先引入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相关内容,出示并朗读成年 闰土出现时的描述。(出示选段)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 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先前的紫色的圆 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 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 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 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 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 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 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教师提出:这就是“我”现实中看到的闰土,为什么“我” 在看到闰土时会打个“寒噤”?同学们读了课文《少年闰土》就会明白了。请打开课本进行自读,读后大家来讨论回答这 个问题。

为了寻求答案,学生就会到课文中去感受少年闰土的美 好形象,在互动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这种“旁敲侧击” 能很好地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书不厌读——在吟读感悟中让学生体验自主性 读书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最重要、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一遍遍 简单重复地读,必然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从 而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我们的朗读环节设 计精巧,能设法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反复读书,那就是极好的 学习方式。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 教学,就是在学生反复读书中完成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 的自主性。学生在读好课文题目后进行了四次自读。

一读课文,读出感受。“文章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请 你们打开课本自己放声朗读课文,会读书的人不用老师说, 他自己读着就会有感觉。”然后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感 受。该环节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参与点拨。学生了解了文 章的大意并领会了故事的意义,也有了自己的感悟。

二读课文,读出疑问。“大家都谈得很好,看来你们都 读懂了。好!那就下课吧!”学生感到愕然,教师接着说:
“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要我们共同来讨论的?请你们再读课文,看到底有没有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又一次进入对 课文的自读中。这次读是让学生带着挑刺的眼睛去读的,所 以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去发问。读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各 种问题,教师一一巧妙地解决。

三读课文,读出感情。“我们谈了感受,又解决了提出 的问题,这样我想我们的课文就学好了吧!那我就请你们来 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吧。”学生饶有兴味地说:“好!” 于是教师让一个个同学一段一段地读,在学生读时不断地点 拨、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来。这一遍读,让学生充分体会 和表达了文中饱含着的父子之间生死不渝的情感,效果很好。

四读课文,读出主旨。在学生读好课文后,教师又说:
“读得很好了,感情表达也很到位。下面让我来提个问题问 大家可以吗?你猜,我会提什么问题?你们再默读一遍课文 后就一定能回答出来。”于是学生再一次怀着好奇的心情进 行自读。读后进行交流时学生又提出了各种问题,教师都进 行了一一解答。最后教师说:“我要提的问题你们都没有猜 到,我的问题是‘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你有更好的题 目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讨论出这篇文章的主 题:有爱就不会绝望。这是课文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上述教学虽然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同一篇课文,但在教 师的巧设“机关”下,学生并不感到厌倦,而是每一遍的读 都有高涨兴致。这就很好地让学生在自读中进行了自主学习。

五、授人以渔——在学法指导中让学生实践自主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学的角度 看,就是告诉我们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 生获得方法后,就会去运用,去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进行学法指导,在教给学 生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新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 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 自主性。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学法的种类很多,这里仅举一 例。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前两 首诗时,用“范例式迁移”的学法进行指导,收到较好的效 果。笔者将第一酋诗——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作为 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学习“五步读诗法”:一读,通 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教师通过指名读予 以检查,并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读得流利,读出诗句的停顿。

二读,解诗句。教师让学生再自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抓住“铺”“横”“弄”“卧”等字指导学生运用联系 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意。学生将对“六七里”的理解迁移到 “三四声”上,以此了解诗句的意思。三读,会诗意。请学 生再次读诗,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读出节奏。然 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说出诗中所写的地点、 人物、事件,最后通过交流得出结论:地点是在“铺草横野”;

人物是牧童;
事件是描写了在放牧归来的黄昏,牧童不脱衰衣睡在地上的情境。四读,想意境。教师请学生再读《牧童》, 想象诗中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写出了牧童什么样的生 活情趣。五读,抒诗情。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情。最后学生自由地用自己体会到的 心情诵读全诗,抒发感情,直至背诵。

自主学习,应该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常态,这样才 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那种花拳绣腿、故弄 玄虚、让人雾里看花的“花样课堂”得好好地改一改。

要很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全心地投 入和潜心地研究。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31200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