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1:毛泽东和徐特立的故事 徐特立,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人,字懋恂。1877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贫 寒的农家,比毛泽东长16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进步,景仰孙中山,曾经参加过 辛亥革命。自1895年起,他在长沙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他虽然只有六年半学历, 但是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 时,徐特立是他的老师,毛泽东曾称徐老是他“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在43岁的时候,思想更加成熟。在这个年龄,一般中年人大多 已对前途持消极态度,他却毅然决定远赴重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来时, 他已近知天命之年。当时,适逢中国革命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 派所制造的腥风血雨,徐特立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当红军开始长征时,徐特立已是57岁的老人了。然而谁也没 有想到,他竟然义无反顾地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向渺 无人烟的雪山草地进发,从而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当红军胜利 到达陕北后,徐特立已是年近60的花甲老人了。
1937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为从雪山草地跋 涉过来的徐特立老人破例公开庆祝60岁大寿,他说并非出于他和徐特立的师生情 谊,而是因为徐特立自1927年参加革命,特别是他以57岁高龄参加长征,以超人 毅力克服难以想像的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的壮举,已成为红军队伍中让人振 奋与感动的楷模,为他祝寿的目的在于鼓舞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党中央一致拥护 和支持毛泽东的这一建议。
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 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 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 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 在你面前都降服了……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 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 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 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 模范……”信写完的当天,毛泽东就派人骑马涉过潺潺延河,星夜驰往保安,将 信专程送到在那里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的 手中。
其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徐特立虽然和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近在 咫尺,可是他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和毛泽东几乎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当徐特 立收到毛泽东为自己祝寿的亲笔信时,激动不已。他在感动之余决定向党中央和 毛泽东致函,坚决要求取消为他祝寿。然而,祝寿热潮已经掀起,不以徐特立的 个人意志为转移了。徐特立在这次祝寿结束之后,在延安的报纸上发表了《我的 答词》。他说:“各位同志为我祝寿,我很高兴,用不着说客气话……我一生过 着极不平常的生活,让我这老古董来推动伟大的革命,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需要。
我将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并存,我为此而感到高兴。我愿继续站在抗日战争最 前列,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而奋斗!” 1947年2月1日,徐特立年届70。受中央委派,徐特立在抗战全面爆发 后,曾奔波于第十八集团军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之间,为党的统战事业做出了重 要贡献。1940年回到延安以后,徐特立在边区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延安自 然科学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出第一批科技人才。当徐特立70岁寿辰到来之际, 党中央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在全党再次为这位革命老人祝寿。
此时,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已经打响,胡宗南的部队正在向延安步步 紧逼。尽管战事紧张,但党中央仍然决定在撤离延安之前为徐老祝寿,并公开发 表为徐特立祝贺70大寿的贺信。1947年1月10日,这封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 的贺信写道:
亲爱的特立同志:
党的中央委员会热烈庆祝你的七十大寿! 你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你是热爱光明的, 百折不挠,在五十岁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你对于民族和人民的事业抱有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你坚持着不妥协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你的充沛的热情,使懦 夫为之低头,反动派为之失色。你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你的知识是和工农相结合、 生产相结合的。你把群众当成先生,群众把你当作朋友。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 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你痛恨官僚主 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 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骄傲,把你 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祝你永远健康!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这时,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已向延安包抄和逼近,毛泽东为了徐 特立的安全,让他先撤离延安,他自己则率数万人马与20万敌军周旋。当徐特立 离延时,毛泽东亲自去送行话别。当时,毛泽东检查徐特立的行李准备情况,发 现没有热水瓶,立即命令工作人员从他仅有的两只热水瓶中拿来一只,送给了徐 特立……祝寿声中,七旬老人正跋涉在吕梁山麓。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 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 吃饭。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 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 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 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 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就将 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 手,激动不已。
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2:终身奋斗不知老 20世纪50年代有一首歌曲家喻户晓,歌中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 远挺立在山巅。……”这首歌可以说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国许多老一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即使人到中年、老年也都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朝气蓬勃, 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徐特立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意志坚强老英雄” 1934年12月,徐特立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一起,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 万五千里长征。这时他已58岁了,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为了照顾他,上级 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匹马。但他总是把马让给体弱有病的同志骑,自己拄着一根自 制的红缨枪,跟大伙儿一道,有说有笑,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在队伍前头。
红军从瑞金出发以后,国民党的飞机乌鸦似的天天在上空盯着红军的 队伍转。为了甩掉敌人的跟踪,红军一般在夜间行军。上级领导要大家利用行军 空隙,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夜间辨别方向和识别岔路等多项本领。同志们认为徐 特立年纪大了,便没有通知他参加这项练兵活动。一天,大家正准备集合训练, 只见一个人从树林里跑出来,迅速站到行列里。仔细一看,原来是徐特立!他头 戴用树枝编的掩护圈,裹腿打得绷绷紧,乍一看,还真像是一个生气蓬勃的青年 战士呢!教练员请他在一旁观摩,但徐特立坚决不肯,他风趣地向教练员提起意 见来:“这可不对呀,教练员同志!不能光看表面,别看我头发白了,牙齿掉了, 可我是人老心不老啊!难道年纪大了,就可以不执行上级的规定,取消当红军战 士的资格吗”说着,就跟着队伍做起动作来。
长征中,部队要通过一片沼泽地。徐特立一脚踏上去,烂泥就没过了 膝盖,等站稳了,再向前跨一步,另一只脚又陷进去了。同志们见他每走一步都 得耗很大力气,就把马牵过来,说:“徐老,全连都轮流骑过马了,您也该骑上 马歇一歇了,不然,您的身体会被拖垮的!”徐特立笑笑说:“都骑过了,就让马 驮行李嘛!你们放心,我们革命队伍拖不垮,我的身体也拖不垮的!不信,咱们比 比看。”说完,便和大伙儿赛起来,一步又一步地走得更快更有力了。
后来,同志们编了一首顺口溜,赞颂徐特立:
意志坚强老英雄, 长征路上不停步。
遇到困难挺身出, 精神抖擞笑盈盈。
“人老宛如花正放”在延安的时候,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同志,边区政府规定给他们发“老 年津贴”。一天,一位女同志负责给徐特立送去“老年津贴”――几十个鸡蛋。徐 特立问明情况后,诚恳地说:“组织上对我太关心了,我只有努力工作,来报答 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不过,我身体很好,用不着这些东西。”他请这位女同志 把鸡蛋拿去送给体弱多病的同志。
组织上知道这一情况后,又派这位女同志第二次送去,徐特立还是不 肯收。这位女同志解释说:“我来的时候,组织上再三嘱咐,说您已是六十几岁 的老年人了,跟年轻人不同,必须吃点有营养的食品,才能使身体健康……”不 等她把话说完,徐特立就笑着说:“论年龄,也许我是你的三倍,说得上是个老 年人了。但是,我的身体,不一定比你差。你看看,我穿多少你穿多少” 徐特立把打着补丁的灰布单裤往上卷了卷,对她说:“你看,我只穿 单裤加粗布衬裤;你呢,穿棉裤还加绒衣裤哩!” 这位女同志一时被说得语塞,便向徐特立耍起小孩脾气来:“我不管 您衣服穿得多,还是穿得少,反正您年纪大了,就应该得到照顾。这鸡蛋您得收 下。” 徐特立以为她生气了,便笑着说:“好孩子,别生气,说我老了,我 可不服气,我还要亲眼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哩!你说能吗” “当然能!” “你说得对!我相信!我相信我能看见,因为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毛主 席,一切都有了希望。说实话,我就不服老。” 接着,徐特立给她讲述了一件事:
有一次,有位同志病了,思想悲观,徐特立去看他,他给徐特立背了 两句唐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说自己就像花落去一样,是无可 奈何了。徐特立笑着对他说:我们生长在革命时代,不应有这种悲观情绪。我也 送你两句诗:人老宛如花正放,青春初去又归来。
那位同志听了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兴奋地说:“对!讲得好,讲得好!” 听了徐特立讲的故事,这位女同志很受感动,但想到组织上再三交代,还是把鸡蛋放下,转身跑了。但没想到,她刚回去不久,鸡蛋又被送回来了,上 面还放着一封徐特立的亲笔信,说明不收的理由。大家看了很感动,商量以后也 写了一封信,还派那位女同志第三次送去。
徐特立一见到她,就笑着说:“好孩子,你坐呀,什么事这样高兴, 是不是又来同我讨论老年津贴问题来了”女同志这回有了准备,她先把组织上的 信交给徐特立,调皮地说:“今天我是来给您送信的,不是来同您讨论老年津贴 问题的。” 徐特立看完信,激动地说:“党太关心我了!我为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 太少了,我怎么敢当” 听他这么说,女同志就故意问:“徐老,这一回是组织上的决定,您 还再叫我拿回去吗” “既然是组织上的决定,我无条件服从,好,我收下。” 那位女同志终于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可是,徐特立收下 鸡蛋以后,自己并没有吃多少,而是将大部分送给了生病的同志。
“终身奋斗不知老” 1947年,在辗转行军途中,年已古稀的徐特立有一次住在一个老乡家 里。老乡见他穿着一套灰布军服,满头白发,便好奇地问他:“老同志,你那么 大年纪了,怎么还在队伍上当兵呀”徐特立笑呵呵地回答:“是啊,革命不分老少, 我还要再干20年呢!”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这时, 他已是72岁的老人,胡须、头发全白了,但他人老心不老,还雄心壮志地制定了 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有人劝他说:“人活70古来稀,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 了,为革命事业奔波了几十年,吃尽了苦头,现在胜利了,也该享享福了。学习、 工作和建设这些,都是青年人的事,您老人家就欢欢乐乐地过晚年吧!” 徐特 立却不以为然地说:“学问是无止境的,活一天就要学一天,为人民工作一天。
过去懂得的许多东西,现在用处不大了,进行新的斗争,需要新的知识,只有不 断学习,才能永远不衰老。要是不学习,思想一停止,人就真的老啦。” 徐特立有一个习惯,如果一个问题白天没有完全想清楚,晚上睡觉时,他还要继续思考,有时半夜想到了什么就起床把它记下来。秘书往往在头一天晚 上帮他把桌面上的东西收拾干净了,可是第二天早上走进他的卧室一看,桌面上 又有了许多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秘书奇怪地问:“徐老,这是怎么回 事”徐特立说:“有些事我半夜想了起来,怕第二天忘记,就起床把它记下来。” 就是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徐特立克服了年纪大、记忆力衰退的困难, 永不满足地学习,努力完成党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延安时,被毛泽东赞誉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的着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曾写诗歌颂徐特立:
精神仿佛陶行知, 革命党人一老师;
当代毛公亲受教, 而今禹墨正匡时。
不避风霜秋复多, 人如墨翟寿如松;
终身奋斗不知老, 革命还须效此翁。
“七十老将水中舞” 徐特立常说,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特别是和青年人在一起, 更能增添青年人的气息,使老年人变得年轻”。他有一副好身板,直到八九十岁 高龄,背不驼,腰不弯,气不衰,还能精力充沛地为党工作。这是他几十年来坚 持锻炼的结果。
徐特立52岁在苏联学习的时候,学会了游泳。他觉得这是一项很有趣 的运动,不论是潜入水底,还是漂浮水面,都能使筋骨舒展自如,还可以把皮肤 洗得干干净净,因此他十分喜爱这项运动,一有机会就要畅游一番。
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年举行青年运动会,其中有100米游泳比赛项目。
当比赛开始时,观众们惊奇地发现,在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员行列里,站着一个须发银白、满面红光的老运动员――年近70的徐特立。这么高龄的人还能下水游 泳,这在当时已够稀奇了,更不要说还要和小伙子们比高低。人们又是好奇又是 担心地瞪大眼睛,直望着他。当裁判员一声令下,几个人一齐扑向河里。只见徐 特立仰着身子,手划足蹬,勇往直前,满头白发就像一簇雪白的银丝,漂浮在水 面上,一起一伏,随波涌进。观众们立即拍手叫好,无不为徐特立这种老当益壮 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后来,续范亭曾为这事写了一首诗赞扬徐特立:
曾记秋风八月寒, 军民集会延河干;
七十老将水中舞, 多少青年瞪眼看! 1965年7月,年近89岁的徐特立去颐和园游玩,看到许多青年人在昆 明湖里游泳,便忍不住也跳下水去。许多游客十分好奇,纷纷前来观看。大家有 的鼓掌,有的赞叹,都为徐特立健壮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叫好。
徐特立爱游泳,也爱爬山。他游泳不到终点不罢休,爬山爬不到顶峰 不停步。1963年的一天,正在桂林视察工作的朱德和徐特立相约一起去攀登桂林 的叠彩山明月峰。山上怪石嶙峋,道路陡峭难行,即使是青年人,爬上去也要费 很大力气。朱德决心爬上去。徐特立在一旁笑着说:“总司令,你这年轻人都想 上去了,我这老头子也不能落后呀!”朱德回答说:“我已经77岁了,怎么还说我 是年轻人呢”徐老又说:“我今年已经87岁了,比你整整大10岁,你当然是年轻人 了。”就这样,两位老人一前一后向山上爬去。
徐特立步履矫健,爬山时连手杖都没有用。朱德爬上去不久,徐特立 也登上了顶峰。当时天气还有些寒意,但徐特立爬得满头大汗,他脱掉帽子,敞 开衣襟,任那强劲的山风吹拂。朱德见了,欣然做诗一首送给徐特立:
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
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
徐特立也用同一韵和诗一首,回赠朱德:
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
两位革命老人并肩站在高高的峰顶上,举目远眺祖国的锦绣河山,尽 情饱览水光山色,脸上浮现着幸福、欣慰的笑容。
后来,谢觉哉老人读了两人的诗,也和了一首:
越老越英雄,登上最高峰。
九十不算老,昂头唱大风。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在 党中央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委员滕代远代表中央致悼词,给他以很高 的评价。
平凡伟大马列真, 一代师表启后昆。
道德文章垂万世, 堪称革命一完人。
曾任中纪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副省长、长沙市委书记的曹瑛, 为纪念徐特立百年诞辰而题写的这首诗,是对徐特立一生恰如其分的赞颂。
古代名人故事书里的故事3:徐特立痛恨贪官而更名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1893年的一天,徐特立乘船去南岳衡山,同船有 一个乡官小吏觉得船夫划行得太慢,暴怒异常,不容大家劝阻,就对船夫开始拳 打脚踢。
徐特立目睹小吏的暴行,非常愤恨,心中默默发誓,今后若能取得功 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
回到家后,他更名为徐特立,取意“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 不入污泥”。从此以后,徐特立投身革命、立志报国,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勤 俭为民的工作作风。1937年,徐特立被党中央任命为边区教育部部长,负责陕甘宁边区的 教育规划与指导工作。有一天,徐特立到一所学校听课,老师们见他穿着破皮袄, 腰系一根绳子,误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
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 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大名鼎鼎的 边区教育部部长。当时,边区流传着两首赞扬徐特立的小诗:“延安诸老惟公特, 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 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
他常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 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坚持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 作人员住在一起,没有地方放床,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徐特立一共生育过八个孩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大儿子徐笃本 中学时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工作,使徐笃本积劳成疾病逝于长 沙,年仅21岁。大女儿徐守珍因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被捕,20多年时间里, 她与父亲徐特立完全失去了联系。
1949年上海解放后,徐守珍终于和父亲取得联系。徐特立在给女儿的 信中说:“知道你们夫妇已解决了失业问题,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并关心其他失 业的人们。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 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这样去做人, 自己的个人苦恼没有了,胸怀开阔了,就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先进分子。”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