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银行计划 > [西方哲学]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西方哲学]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来源:银行计划 时间:2019-11-22 07:55:21 点击: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

古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 7或前 6世纪,在此之前,古 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 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 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和人是 同形同性的,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 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 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至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如柏修斯、海格立 斯、提修斯等等,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半人半神。他们的经历、事迹虽然很离奇, 却反映出古代希腊人在同自然力量的长期斗争中所作出的光辉业绩。可见,古希 腊神话是当时的历史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特殊的、形象化的反映。古希腊神话在荷 马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以及赫西俄德所编的《神谱》中保 存得很完整。荷马的两部史诗对古希腊文化影响很大,《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荷马史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无从查考,现存的形式 是庇西特拉图带给雅典的,他在公元前560至前527年(包括间断期)执政,所以是公 元前 6世纪的作品。荷马史诗初胚的形成期肯定要早得多。赫西俄德为公元前 8 世纪希腊诗人,他的《神谱》描绘了一个诸神的谱系。它用传统的神话作思索的 基础,通过对诸神产生原因的探究,曲折地表达了对万物起源进行解释的愿望。

在希腊的神话中,关于奥尔弗斯的传说对后世希腊哲学有相当影响。相传他是色 雷斯王奥依罗的儿子,懂音乐。后世以神秘的创世说附会之,形成教派流行于希 腊世界。奥尔弗斯教义认为,现世生活充满痛苦和无聊,人被束缚在一个轮子上, 永无休止地在生死循环里转动。唯有靠生命的净化,靠一切苦行,才能免于轮回, 达到与神相通、合一。信奉奥尔弗斯教义的人时时追求一种所谓神我合一的狂喜 迷醉的状态,他们相信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其他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神秘知识。这 种神秘的成分随着毕达哥拉进入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又从柏拉图进入 后来大部分多少带有宗教性质的哲学。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虽然以神话和传说为前 提,但神话和传说中的神和半人半神的英雄都是现世人的投影。有的学者在谈到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的特点时指出: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经创造过世界,奥林匹 斯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中可贵的 地方,是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出古希腊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西方哲学从 神话中脱胎而出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 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公元前7至前6世 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 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 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
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毕 达哥拉学派把 "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 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 "存在", "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 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 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 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 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 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 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 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 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 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 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 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 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 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 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 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 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 800多年的时 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 的怀疑论等。它们在前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涉及了伦 理问题及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 为传统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哲学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 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问题。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 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 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 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 在中世纪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以法兰西经 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的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 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不过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思 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 圣灵。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 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这种思想 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 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 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14 世纪初至15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 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 过渡。

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 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 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 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 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 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 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 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 构成。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 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 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 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 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 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 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 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 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 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 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 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 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 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 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 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 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 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 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 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 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 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 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 而上学的特色。

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 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 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 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 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 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刺激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 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 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 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 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 和思维,表面相反,实则同一,都是浑然一体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视为"绝对理念"自身演化的过程,认为绝对理念自身包含着既 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理念自身沿着正、反、合三段论 的模式进行着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产生 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 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 到了绝对理念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批评黑 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 再没有其他东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 和上帝创造了人。自然界产生了人,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 自然界,思维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了精神。不过费尔 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

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系统,还有朝鲜哲学、 日本哲学、巴基斯坦哲学、斯里兰卡哲学、越南哲学、伊朗哲学、阿拉伯哲学、 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哲学。它们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学传统的影响,但又 具有各自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阿拉伯哲学在中世纪起到了向西欧传播亚 里士多德哲学的媒介作用,它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亦有重大发展,成为世界哲学发 展史中的重要环节。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