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化的主力军,它们多把办学 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彰显其独 特个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 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培养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应 用型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人 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1应用型师资队伍内涵 地方高校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 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 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
培养具有一定知识、 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 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 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 要做到两点: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 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是 要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 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 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2]。同时,应用型师 资队伍还应具有“三实”特色:一是“实用”。教师不仅要具有实用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实用的 教学方法和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治学观念。二是“实践”。教 师要有生产、工程的实践经验或经历,要有与地方经济、行 业系统密切联系的经历或渠道,具备善于实践的能力。三是 “求实”。主要体现在实践与理论之中求真务实。社会实际 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在生产实 践中创新,及时捕捉本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始终处于生产实 践的最前沿[3]。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缺乏“三 实”能力,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缺乏一批高层次高素 质高水平的带头人;
缺乏师资队伍分类管理、考核、聘任、 建设政策、晋升通道、培训平台;
缺乏师资团队建设、考核 评价机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坚定办学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应 用型特色,从体制与机制着手,进一步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 建设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本 科人才,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开辟新天地。
2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2.1与时俱进,加快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通过理念 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应用性特色,结合高校基层学术 组织发展的走向,进一步优化重组、改革地方高校基层学术 组织。大力实施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建立学校、院(部)、 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管理体制,统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 系,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学术作用。强化院(部)二级办学实体的地位,建立基层 学术组织负责人制度。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院 (部)和基层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津贴 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探讨以学科或专业或核心课程为 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
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创造必 要的条件,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领导者和成员工作的积极 性。通过创新科技和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培育一批应用型科 技创新和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二、 三课堂指导团队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通过立项的方式 重点建设高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指 导团队、校外专业实习指导团队、高端科技竞赛项目指导团 队以及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鼓励支持二级 学院(部)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科技和教学团队建设。可 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组建新型基层学术组织, 共同进行科技和教学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向应用型、创新型 转化。
2.2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有利于教师向不同类型教师方 向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把不同类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 发展总体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设置教师职务岗位, 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建立不同类型教师评价考核体 系,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形成以业绩和 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民主和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
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充分发 挥学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定性 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考核 工作体现在师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力求全面、客观、公正, 并做到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其次,建立完善 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 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三位一体”的培训 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通过进实验室、 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应用型专业教学能 力的培养。对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予以早规划、 早指导、早培养,根据每位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 具体的培训计划,借助个人职业心理分析,结合个人科学素 养、创新素质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
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 方案和个性化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实现聘期内的过程跟踪、 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骨干到国内外名校进修 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 骨干教师到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工作锻炼;
同时,建 立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库。
2.3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名牌专 业和科技创新团队设置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岗位,拓宽人才 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将调入、兼职、柔性聘用等 引进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以创新平台为依托、特聘教授为核 心,组建创新团队,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具有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专业带头人需要跟踪行业动态、把 握专业发展方向,善于整合资源、凝聚团队、协调成员关系、 制定发展规划;
使团队能够处于学术与技术最前沿,游刃于 教学与生产,企业与校园之间。通过带头人带领应用型骨干 教师成长,培养一批,带动一层,发挥重点骨干教师的辐射 作用,缩短培养周期,优化能力结构,迅速提升团队内涵。
2.4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 训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 专业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等方式,加强培养,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加强校际间的交 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每年可选派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鼓励青 年教师到企业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践锻炼,培养教师 形成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观,增进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推出教师“访企计划”及其配套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获取专 业执业资格,构建学校与社会对口单位联系的长效机制。职 业培训准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2.4.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应 用型教师培养应从单一模式向“定向型”和“开放型”结合 的模式转变。通过组织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对口企业工作 站培训、与企业重点项目工程合作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轮 训,重点掌握先进技能,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向,提高应用型素质。实现校企人员双身份、课程建设双骨干,使高校 教师和企业骨干一起结合工作流程开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实现教学和生产实践双向融合。
2.4.2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 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与政府、校企(事)合作,建 立校外教师培训基地。如整合地方高校所在的区域内外、校 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面向地方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培训 基地;
依托相关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等。
2.4.3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 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 教室(实训中心)、实习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 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2.4.4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 加大应用型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 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走出去” 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外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优质 资源,充分开展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 参观学习等学习提高方式。“请进来”就是要聘请校外专家 学者讲学、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等。统筹兼顾,按照校内 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自我培训与学 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搭建校内外相结合的高水平培养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提高中心教师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水平和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型教师,逐步形成“专兼结合、 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使地方高校实践 教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
2.5建立应用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在著名企业、事业单位 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 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不断充实优质教师资源;
完 善兼职教师制度,建立“结构多层次、授课多形式、管理多 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服务体系。重视兼职教师的信息备案、 日常管理、监督考核,考察合格后确定为长期合作教师资源, 以此甄选出一支来源稳定、使用灵活而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 型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对聘进学校上专业技能课的应用型 人才,要强化进行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培训。根据兼职教师结 构多层次和授课多形式的特点,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应坚持 动态性和多元化。主要做法有:(1)把学校层面的管理和 学院层面的管理结合起来,建设学校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相对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避免兼职教师聘任中的随意性、盲 目性;
(2)设立聘任兼职教师的专项基金,通过与企业签 订教学项目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支付兼职教师的费用;
(3) 制定聘任兼职教师的明确政策,根据企业人才流动性强的特 点,建立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已入库的兼职教师进 行动态跟踪管理,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兼 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与此相应,实行适应兼职教师教学 特点的课程制度改革。2.6加大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通 过打造应用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和机制,全面提升 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个人业绩与团队相结合的全 方位绩效考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团队之间信息、资源 的共享机制;
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
推动团队建 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以学 科、专业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团队,开展原创 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或成果。
2.6.1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1)以管理重心 下移作为出发点,以调动最基层组织和个人积极性为目标实 施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改革。制定规范性文件全面考核团 队,把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服务地方和人才培养等纳入 综合考量,每年考核评比,与经费和奖励挂钩。(2)以各 种方式将校内外紧密相关人员融入教师团队。通过学术带头 人强势吸引、业缘和研究方向相近组合、项目参与、教学配 合、学院安排等方式促成学校教师形成内聚力较强的团队, 吸引校内外相关人员和聘请的兼职(客座)教授进入团队。
(3)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逐步引导各团队在团队理念确定、 价值观、目标愿景、规则与习惯、和谐关系等方面固定化和 模式化。
2.6.2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 各自特色与优势(1)教学、科研一体化。以重点学科、重 点实验室、专业为依托、核心课程体系为牵引,尽量确保同一团队是在相近课程任教,在同一教研室(系)、实验室工 作,但不拘泥,可跨教研室(系)、实验室跨院跨校组团;
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 研和教改项目互促。(2)团队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开 放。团队依托或联系相应实验室,负责相应实验教学,并负 责其功能完善及层次提升。重点实验室通过建立开放、流动、 合作、共享等机制,形成团队特色与优势。完善重点实验室 项目负责人制度。(3)团队对口专业建设。建立团队联系 专业制度,把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改革、新专业申报、人才 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毕业实习与论文、学生就业及发 展指导、就业推荐与团队捆绑。
2.6.3推进团队加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深化学生实 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各团队教 师参与课外大学生科创活动,担任引导、指导和评判工作;
团队教师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
团队配合学生思想政治道 德和综合素质培养;
团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系列 活动。
3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条件 3.1组织保障成立改革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 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及各部门负 责人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师资建设 措施的实施。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 保各项措施能够按照要求落实到位,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第一责任人。
3.2资金保障学校要多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应用型教师引 进和培养所需的配套资金;
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 的方式获取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
扩大学 校自筹开发创收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设立专 门账户,严格实行专款专用;
加强对各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 严格审批,做到“优效优投”、“优项优投”。
3.3管理保障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组织结 构,建立健全科学、层级清晰的学校管理责任体系,明晰各 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标准,全面推行按岗聘职、以岗 定责、以岗定酬的聘任制管理改革,强化服务意识,严格责 任追究,赏罚分明,提高各级管理干部的行政执行力和工作 效率,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 立一种充满活力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 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定学校工作标准和管理规 范大全,不断提高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 化水平。
3.4观念保障育人观点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培养高素 质的应用型人才转变。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并以此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 革实践。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