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银行计划 >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浅论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关系】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浅论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关系】

来源:银行计划 时间:2019-11-15 08:14:55 点击:

浅论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关系

浅论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作为哲学思维方式中最基本的一种,对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有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 批判性思维在促进其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以 及理论体系的自我革新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基本理论本身具有的批判 性对其自身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门近代学科的教育学,是与20世纪同时降临到中国的,说其是 “降临”而不是“诞生”,只因为教育学由国外“引进”,并非国内自生。①20世纪是 中国教育学学科从初建到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由最初的翻译介绍国外教育学说, 到寻求国外教育学说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点创建中国本土的教育学,一百多年 以来,教育学在中国经历了几度内含着中断的转换,至今已初具了以人类的教育 存在为共同研究领域的、且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学科群,形成了一支有活力和潜 力的研究队伍,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这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较为扎 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基础。而且在当前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 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教育基本理论建设也从教育研究者的心理 情结走向内在使命。而作为方法的批判性思维,也成为了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重 要工具。

哲学上的批判本质上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也就是马克思主 义中所提出的对事物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前进过程。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 的 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 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②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康德指 出,批判式理性的职责和使命,是对理性本身的召唤,“这正是对理性的号召, 叫它重新负起它最艰巨的任务,认识自己这个任务,并且要它建立一所法庭,来 保证理性合法的要求而驳回一切无根据的僭妄”。③所以在康德看来,批判思维 其实有三重含义:一是它是理性主体的使命,主体具有批判的职责和义务;二是 对所有事物都应该运用自身的理性来加以审查;三是理性本身的自我批判,为自 己建立一个“法庭”。④而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具有批判理性,运用批判性 思维,在批判认识中进行创新和发展,也是教育学研究者的使命,更是教育发展 的内在动力。批判理性的存在,不仅使我们能够去重新思考教育学的既成理论话 语,反思教育学研究方法和发展路径,同时也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支 持。“什么时候少了批判思维,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理论发展的静止与平庸。”⑤可 以说,教育学研究中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教育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创新,更难以有教育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批判性思维在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之所以能对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有所作用,从根本上来讲是 源于教育与教育学发展以及教育研究过程对批判这一工具的内在需要。而且因为 “有价值的领域就有批判的必要”,教育学作为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体,批判性 思维的存在必然重要;另外,教育和教育研究作为关于价值的实践与理论本身也 内在地蕴含着对批判思维的需要。

作为并非本土发展形成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我国的教育基本理论自一 开始就带着先天的不足,比如学科立场问题、学科独立性问题、教育学研究的逻 辑起点问题等都是不甚明确的,而且这些先天的不足也并未随着教育学在本土的 成长发展而逐渐弥补,反而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而批判思维的作用就在于,它 能够使人从理性的角度对各种文化形态、理论体系进行质疑从而保持一定的距离, 站在客观的角度,不盲目崇拜某种文化、学术话语,也不盲从某种理论和研究模 式。而在教育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既存的教育思想进行扬弃 性的选择,保留和发展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而否弃阻碍其发展的部分。

因而,作为研究教育中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的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者,有责任对 现有的教育及教育理论进行批判,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以及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

(一)批判思维能够促进研究者对教育理论本土文化传统的反思与继 承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肇始于西方,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 有教育思想。相反,教育思想在我国一产生,经过短时间的发展就很快达到了顶 峰。从孔子和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到《学记》,我国的教育思想已明确地提出了 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师素养、德育等教育基本理论的 内容,比同时期的西方教育思想更为完善和明晰,为我国古代教育活动提供了理 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指导。但是由于我国古代典籍重视直觉体悟多于严谨的逻 辑体系,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多是以直观经验为依据,把事 物联系起来作出综合性分析,虽有着深厚的生活和实践的根基,但它却是非逻辑 非体系性的,因而没有形成严谨而清晰的理论体系。但这也并不能否认那些传统 教育理论对我国几千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学是在一定的文化和传统的 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它的发展,难以离开传统的文化语境而自成体系,有着鲜明 的传统文化色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彰显中华文明的意义重大,而建立本土化的 教育学体系,形成中国化的教育基本理论,也是教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因而更 应该加强文化自觉意识,在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 正视教育历史和本土的教育传统,不能全盘否认也不能盲目复古,要对其进行批 判性地反思和继承,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学理论的内生 发展,推动本土化教育学理论的建设。

(二)批判思维能够使研究者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教育和教育学理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但自一出生就带着西方色彩的我国 当今教育学理论,尊崇西方话语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学术话语权,一直跟 在西方的教育学研究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少了自己的 独立思考和研究,拿来主义成为了一种自觉的无意识行为,因而也就未能从根本 上对西方有所超越,走在西方教育研究的前面。正如一些学者所批评的:“教育 学研究中实际奉行着一种西方标准,用西方话语来套解中国教育似乎成了一种惯 例。”⑥西方的教育学研究者往往是在大面积、长时间的教育实验中总结出研究 成果,形成教育思想,再推广施行教育改革,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很多 研究者或者将时间花费在无意义的重复研究上,或者将西方的这些研究结果拿来 就用,不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也不考虑文化的差异,不管到底适不适合我国的 教育发展,缺少对我国现实教育语境和本土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教育理论的形 成总是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相联系,因而不同主体的教育理论也不尽相同。而批判 性思维能够使我们以谨慎和怀疑的态度面对西方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中 寻求与外来教育理论的结合点,提高教育学发展的自觉意识,从而正确处理借鉴 吸收和内生发展的关系,保持教育学学科的自主性,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实 践的发展。

(三)批判思维能够促进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自我革新 批判是一个以自身为中心不断向外探索、向内自省的过程。教育学学 科的形成并不是先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术语和逻辑系统,从而自然发展成完整的 学科体系的。自赫尔巴特试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以来,教育学便是依附伦理学、 心理学等学科而存在的,而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理论融入到教育 学中来。教育学理论对其他学科的依附性也成为了教育学学科立场独立性的隐忧。

就我国来说,自20世纪80年代瞿葆奎先生提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以来,我国 的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研究者的题中之意,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学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到了新世纪, 问题中心实践取向的研究逐渐占了主要部分,而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建设和基本 理论的研究却逐渐减少,而这也正成为我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在当前, 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学科性和独立性还未得到明确的肯定,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其 研究的基本范畴、逻辑起点、基本概念等都还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教育研究者本 身也否定了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存在。在概念混乱、术语庞杂的情况下,只有在 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在批判的过程中建立严谨的学科体系,把教育 学的概念和范畴置于一定的关系和结构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辩证理论体系, 才能更深刻、更全面、更正确地揭示其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有成效地 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促进教育研究和教育活动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教育基本理论的批判性 教育基本理论是教育学研究者依据教育学理和逻辑规则,经高度抽象 概括而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关于教育活动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的、基本的教育认识、 主张和思想观点。理论所具有的批判性是其功能以及生命力的重要表征,也是促 进其自身发展的动力之一,缺乏批判性的理论是难以发挥其功能而且难以持续发 展的。教育基本理论是研究教育中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的学科,贯穿整个教育学 体系的始终,也是各个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具有其他分支学科不可替代的关 键的、基础的地位,具有统观全局的哲学性格,它对教育实践和其他教育学科的 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具有根本上、方向上的 批判性。作为应对教育实践和整个教育科学发挥导向作用的教育基本理论,在研 究的过程中必须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教育实际和其他各种教育思想与理论经常 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

(一)对教育实践的批判 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能够起到整体性上的引导和批判作 用。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而对现行教育实践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对影 响教育实践人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批判。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对象之一,教 育学的两大基本矛盾——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一直贯穿 教育发展的始终。而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必须要考虑好教育与社 会、教育与人的关系。但是在近年来的基础教育中过于重视升学考试而对人的全 面发展有所忽略的情况下,“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意上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 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 操纵,教育的人异化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⑦教育本体功能的弱化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实现,确实需要通过改革来挽救,但是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以及 一些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中,却也存在对于上述现象的矫枉过正现象,过度 追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而对知识学习有所轻视。而事实 上这两种情况就都是偏离了教育原本的目的,不利于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这 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在对教育实践的批判中,具有全面的场域认知能力,有一个通 观全局和放眼未来的视角,能够将心比心地彻底地与实践工作者进行换位思考。

因为只有同一主体的理论才能指导他的实践,所以要尽可能地将理论的构建与具 体的实践相联系,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发挥其批判功能,紧紧围绕教育的两大基本 矛盾,维护好教育本真之意,从而更好的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对教育基本理论自身的批判 由于近年来教育学学科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教育学学科 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这些分支学科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教育学学 科之间壁垒森严,研究零碎,各个学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失去 了教育学学科的整体性。而作为基本性、整体性的学科的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基本理论是贯穿整个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是最为基 础的研究,对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方向上的引导性和批判性。学科的分化和扩 展是一个学科进步的前提,但进步的结果则必然是学科的综合化和统整化。教育 基本理论应加强自身建设,站在通观全局的角度,发挥其批判功能,使得教育基 本理论研究者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处理好学科领域的固守与拓展,学科的分化与 综合的关系;还要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探索,寻求教育学理论创生发 展新的生命点,如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教育研究思维方法的变革等都能够使 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产生新的活力,不断引领教育学研究走向更深层次的 本质。另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还要加强理论自觉意识,对现有理论的合理性 与真实性进行判断,在批判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教育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三、对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关系的理性审思 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对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建设以 及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批判性思维作用的发 挥也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合理的批判的基础上。

(一)批判并非否定一切 我国的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尚处在不完善阶段,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而来,在借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拿来主义”以及与其相对的否定一切的现象。批 判性思维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上的,是辩证的。因而,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国外的理论或者本土的理论,而应该要注意在批判 的基础上促进国外的理论与本土的理论和谐共生。

(二)批判并非目的 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批判的存在,是为了革故鼎新,也是 为了本土化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更好地发展,而批判只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和手 段。为了批判的批判,反而会使得原有的理论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并不能达到 研究的真正目的。

批判性思维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形式,对教育 基本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批判性思维是教育 基本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使中国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能够走上自己的 路,保持其独立性和主体性、开创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式和发挥其整体作用的内在 基础。

作者:刘恋 韦柳伊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5年6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