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尽享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 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人们为了获取在事业上的成功,不惜以自己的健康 甚至生命为代价。国家体改委专项调查,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 平均寿命10岁左右;上海社科院“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寿命10 年降5岁。研究显示,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现代人工作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亚健康 引起的,更有甚者还出现猝死现象。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将该种猝死现象命 名为“过劳死”,并对其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 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 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 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 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 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200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 漪在google网和baidu网上搜索了从1990年至2006年1月有媒体报道或有记载的 “过劳死”个案,总共有102名之多。由此,不难看出“过劳死”现象已经成为危害 现代人的一大生命隐患。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过劳死”现象的产生在其生理 原因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心理学动因。因此,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 引发“过劳死”的动因作以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1.原因分析 1.1成就动机过高 从蒋筑英、陈逸飞等人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过劳死”人群中的一 个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工作负担过重、劳动时间过长。超负荷的工作源自于他们对 自身的严格要求。正如海波科技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凤兰所说:知识分子 的成就动机很强,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亢奋期。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脑袋‘开天窗’, 眼睛闭着,脑袋仍旧在不停地运转。他们对于工作的概念远不是解决温饱,而是 要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为了事业他们甚至愿意搭上性命。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始发站,动机越高、需要 越大,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已有的“过劳死”案例大多是行业中的精英, 他们将工作看作是成功与辉煌的载体,在较高动机的驱使下超时、超强工作而不 惜透支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
1.2心理压力过大 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过劳死”现象产生的一大成因。心理学认为压力 就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处于心理压力 之下,个体的身体会经历一种从高亢奋状态到衰落状态的过程。早在1936年汉斯 塞尔叶通过白鼠实验,发现身体对于各种不同应激环境的反映大体上是相同的:
更高的血压、肌肉绷紧、瞳孔放大、激素分泌加速等等,如果身体保持这种亢奋 状态的时间过长,免疫系统和身体器官将随之恶化;长此以往,身体会慢慢进入 衰落状态,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使个体处于“抑制“状态,体力下降,并伴有抑 郁情绪。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也就是“过劳 死”的发生。
1.3严重的休闲缺失 日本中央大学劳动心理学教授齐滕良夫从37名“过劳死”研究中分析 出,该类人群在生前常会出现:不断自诉疲惫、老抱怨工作不顺利、经常埋怨老 板、经常表示要辞职、回到家中就懒得再活动、休假日外出也觉得负担、有做不 完的工作、假日也忙碌不休息、晚上失眠睡不好。等等迹象可以看出这类人不但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严重缺乏休闲。造成休闲缺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 最主要是人们心理上对时间的扭曲认识而造成的“时间饥荒”。
时间可分为三个层次:宇宙时间、人类时间和现象学时间。宇宙时间 是客观的,它是物理的、抽象的;人类时间是带有人类意义的时间,对我们的生 活有规范作用,是与人类生存结构并存的一个纬度,它承载着历史的演进过程, 例如我们用公元、世纪等来记录时间;现象学时间是指在纯粹意识中的感受,是 相对于个体的当下情境而言的,它突破物理时间和人类时间的框架,是个体的内 在心理时间。爱因斯坦对其相对论的精彩解释也是对现象学时间的生动描述:一 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一分钟;但是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 一分钟,会觉得过了不止一小时。现象学的时间也被称为心理时间。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对物理时间有了计量的方法,随着钟表的发明,这个小小的机械成了操纵人类活动的最权威的指挥棒。在工业社会中,泰勒制和 福特制的出现,使时间成为衡量人工作的重要标准。在科技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中, 人们越来越觉得时间成为这个物质发达的世界中最匮乏的东西。人们吃的是“速 食店”、行的是“高速路”;最常说的口头禅是“我忙”;政府提出的口号是“提速”;一切 都在飞速运转的世界上正在闹着一场极为严重的“时间饥荒”。这并不是指真正物 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人类对时间的心理扭曲认识。可以说,人们正在饱受着心理 时间的压迫。这种压迫所造成的燥乱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处于长期的焦虑和压抑之 中。我们想从这种焦虑和压抑中挣脱出来,于是选择了努力工作——“干完这些 工作我就休息”,然而工作是没完没了的。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局面:
不少人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休闲时间的同时,使自己变的更加忙碌了,生活就 这样匆匆地擦肩而过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不由得西方的休闲学家发出这样 的感叹:“真正意义上的休闲观念不仅已被我们的社会所遗忘,甚至今后也不再 会有人能够理解了。”[2]P5正是在对时间的心理扭曲认识之下而造成的休闲缺失, 使现阶段的人类社会呈现出的没有宁静和闲适,有的是更多的焦躁与压抑,而这 些也是危害身心健康、引发“过劳死”的重大隐患。
2.应对措施 虽然“过劳死”是危害现代人类的一大隐形杀手,然而它不是一蹴即就 的。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2.1个人的应对措施 首先,个人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个 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扬长避短,在 工作当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快感。这就避免了盲目跟随社会大潮流,将自己流放在 激烈的竞争之中。
其次,要善于调节自我、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 烦恼、苦闷、焦虑会使人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降低,而愉快的心情则会改善整 个新陈代谢。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我们养成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 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调节自我、保持良好心情可以促进人类身体健 康,保持精力充沛,是缓解疲劳的万能良药。
最后,要注意休息、学会休闲。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过:“不会休息 的人就不会工作。” 休闲不是工作、学习之后的补偿或者附属品,它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我们消除身体上的疲劳,缓解心灵的压力,以更 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2.2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众所周知,人总是要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人类活动的最本质 特点也体现在社会关系之上,社会责任、人际交往以及社会评价等问题都直接影 响到个体的压力水平。因此,整个社会对于缓解成员压力、维护成员心理健康是 责无旁贷的。大力倡导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各种心理健康设施的开展将会发挥重 大作用。
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制以及近几年所推行的“带薪公假”使人们的 闲暇时间多了起来。在时间“富裕”的同时,人们又面临着不知该如何消遣的困惑, 以至于出现在闲暇时间也选择工作以消除“荒芜感”的现象。因此推广闲暇教育, 使人们形成正确的闲暇观将会是重中之重。社区是现代人除工作单位之外所处的 时间最长的地方,在社区中开展相应工作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着力促 进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闲暇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 而且可以借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也会起到缓解压力、 舒畅心情的作用。
来自个人和社会的巨大的职业压力和由于对心理时间扭曲认识而导 致的严重的休闲缺失是“过劳死”的内在心理学动因。因此,缓解心理压力、关爱 心理健康、倡导闲暇教育应成为现代人势在必修的功课。
作者:王 丹 汪杰锋 来源: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年6期 第2篇: 青少年哈韩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随着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哈韩族”,即以14~ 18岁和19~30岁的年轻人为主体的,疯狂追求韩国流行文化,连穿着打扮、思想 行为都仿效的群体。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青少年哈韩现象的原因,并对其最 终影响做出积极的预测。
“哈”原是闽南语,其意为热爱与渴望。哈韩来源于哈日。“日”是指太 阳,哈日指种了太阳的毒。哈日最早在台湾流行,被台湾青少年演绎为一个流行 语,用来指疯狂崇拜迷恋和追随日本文化。而哈韩最早也是在台湾流行的,其意 类似于哈日。哈韩是指盲目的崇尚,追逐,模仿韩国时尚的流行文化,在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效仿[1]。“哈韩族”是指一群疯狂追求韩国流行文化,连穿着 打扮、思想行为都仿效的人,主流是能自由接触外国文化的开放性人群,主要集 中于14~18岁(相当于中学生)和19~30岁(相当于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两 个层次的年轻人[2]。
1 哈韩哈什么 哈族与韩流相伴而生。“韩流”指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掀起 的一股“韩国流行文化热潮”。其包含的内容日趋广泛,从韩国的歌曲、音乐、戏 剧、舞蹈、电影、电视剧、足球,进一步扩展到韩国的游戏、服装、化妆品、餐 饮、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3]韩流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是常见的最受哈韩族 欢迎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1.1 韩剧。
从1997年央视播出《爱情是什么》创造了收视奇迹之后,韩剧就像雨 后春笋一样的走进伴随着电视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从《冬季恋歌》式的极尽唯美 的爱情故事,到《my girl》这样轻松幽默的爱情戏剧,从《我的名字叫金三顺》 式的灰姑娘的故事到《大长今》这样的有点儿励志的古装剧,再到《看了又看》 的家庭剧,韩剧俘获了中国男女老少的心,曾经有那么一点儿拒斥的人,也都坦 然接纳了。
1.2 韩国影星。
随着韩剧的热播,韩剧中的俊男靓女也逐渐深入人心。老一代的裴勇 俊,张东建魅力犹在,新一代的东方神起,super junior 更是如日中天。宋呈献, 金喜善,李孝利,哈韩族们无一不是耳熟能详。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粉丝门 的神经,收集他们的海报,CD,影集是哈韩族们的一大爱好。因此,韩星也为 自己的国家挣足了外汇。
1.3 流行元素。
影星们在剧中的服饰,发型,化妆总能彰显个性,牵引时尚。《冬季 恋歌》热播之后,大家竞相效仿剧中李民亨围巾的系法,而《我的名字是金三顺》 播出之后,剧中那个代表运气的粉红色小猪不久就走进了中国的商店。吃韩国料 理,穿仿旧牛仔裤,染金色或红色的头发等等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当然,哈韩族们的兴趣爱好不只这些,还有看韩国杂志,赴韩国旅游, 酷爱韩语等等不能足一而论。总之,如此种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哈韩景观”。
2 哈韩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哈韩在国内各界都引发过很多的争论,有人形容“韩流”为“它犹如一 场腾空而起的沙尘暴,又仿佛一阵横扫陆地的台风”。如此,我想就夸大了它的 影响力,受韩流影响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成为哈韩族的人却是有限的,有很多人 还是能理性的看待韩剧,韩国文化的。任何事的的产生和流行必有其因果,在这 篇文章中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2.1 韩剧的魅力。韩剧的流行有很多原因。俊俏的明星+出色的脚本+ 精心制作的画面是韩剧最大的特点,也是韩剧夺目的卖点,一对对养眼的男女们 演绎一个个爱情故事,清新隽永,极尽浪漫。当剧中的女主人公成就了灰姑娘的 梦想时,电视机前的人们也许也会同样欢喜满足。每个女孩心中都有灰姑娘的梦, 但是未必会实现,而在剧中却获得了替代性满足。韩剧中的浪漫可能勾画的不真 实,但是细腻纯真,男女之间最多的是牵手和拥抱,很少见到床戏,甚至接吻。
在《冬季恋歌》中男女主人公之间虽然爱的那么深,时间跨度也很大,但最终也 只有结尾的最后一吻,这种浪漫都是女孩们可能在恋爱中找不到的。对爱的需要, 正是韩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另外,调查了很多人都发现她们喜欢看的原因在于韩剧轻松幽默,上 下班之余韩剧是不错的调味品,缓解了工作带来的压力。生活剧中的平凡细致, 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很贴近生活。而关于这一点国内风格相似的《金婚》同样也 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2.2 韩星为什么会走红。韩国影星和国内明星的阵容有很大的不同。
韩国的娱乐产业比较国内要强,推出明星的速度极快,各种各样的组合也是不计 其数。并且,组合中大多年龄都比较小,大多是十几,二十岁。年龄上和青年人 相似,歌曲中包含各种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而国内,在青少年的文化上表现出 巨大的空白,属于青少年的文化较少,而且越来越缺乏原生性和创造性。而青少 年时期朝气蓬勃,充满精力,积极主动,勇于创新。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好奇心 强,追求新事物。对于他们来讲,寂寞,单调和乏味的生活更加难以忍受。来自 邻国的和他们年龄相似的人们,帅气,新潮,说着不一样的话,有着不一样的做 派,一切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明星们大多包装的到位,在电视剧中完美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而中国和韩国中间相隔千山万水,我们也很少能全面的了解明星个人。
如此,便形成了强烈的晕轮效应,这是一种偏见,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这种 印象一旦产生就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因此,对这些明星们不全面的了解和 认知偏差导致了盲目的崇拜。而国内的明星们,往往刚一出道就绯闻缠身,很难 确立他们自己的地位。
2.3 模仿效应的产生。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榜样的特征 与自己越相似,行为的特征越简单,榜样对个人的影响越大,那么榜样的行为越 容易得到模仿。暴力行为比非暴力行为更容易得到模仿。仔细一看,就能发现, 这些哈韩人群与自己尊崇的明星有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要么年龄相当环境相似, 要么一致的缺点,要么关注的话题一致等等。而这些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人要么演 绎的剧本多是校园清纯偶像剧,或是校园暴力或是社会暴力,而影星在生活中也 常爆出暴力事件。而这一些都使韩国影星们的行为更容易被模仿,韩国影星更容 易受到宠爱。
2.4 从众效应的力量。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第四种力量,通过先进 的科技手段广泛传播信息,传递时尚,同时又将时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曾几 何时,聊天中多了裴勇俊,张东建,什么时候发现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韩剧迷的时 候,你自己却一无所知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人是社会性的人,当自己的行为或 品位与周围的人相悖的时候,或自己的思想有悖于流行话题的时候,他们都会自 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己的行为与周围多数人一致,从而避免因为脱离群体而 导致的孤独感和恐惧感。[4]不管这种行为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这可以解释当 下一部分青少年的哈韩心理。
2.5 哈韩是一种个性化的体现。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流行音乐,吃 韩国料理,阅读韩国的时尚杂志,这是一种新的生活姿态,穿仿旧牛仔裤,茶色 的头发等等这些流行元素无不彰显着个性与活力,无不在表明我们是不一样的人。
这种个性化可能是种逆反心理,也可能是种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少年进入青春期 之后,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我实现的欲望也不断增长,急于摆脱父母和家庭的 影响获得独立,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因为其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因此,这种反 抗的方式又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同时又是表面的和肤浅的,只能通过这种标新立 异来表达自己对家庭或是传统的对抗。同时,这种流行元素也满足了我们年轻一 代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特点。
3 哈韩现象的影响“韩剧看多了会变笨”,是现在社会上对喜欢看韩剧人常有的警告。的 却,剧情拖沓冗长、爱情故事雷同、与现实生活有差距、演员表演模式化,灰姑 娘的故事给生活蒙上了不切实际的梦幻,使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想象,助长了人对 幸福和成功不劳而获的心态。对韩国文化的过度认同也可能会导致排斥本土文化, 这些都是哈韩风的消极影响。一些必要的呼吁,或者是干预都是必要的。但是重 要的是分析形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视国内青少年的文化,规范和发展本国 的娱乐业,而不是一味批判和抵制。
但是同时我们也该看到,这并不是洪水猛兽。大多数人其实很清楚哪 些是现实的,而那些是不现实的,在电视剧中的满足毕竟是镜中花水中月,不会 影响到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哈韩其实另一种形式的偶像崇拜,即使没有韩剧, 我们还有可能会哈日或是哈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健全,这种崇拜必 然会褪色。另一方面,韩流本是商业文化的产物,其缺乏生命力。刻板的东西必 然会被遗忘。而作为时尚的哈韩风尚作为时尚文化的一种,他的魅力在于它的短 暂性和新颖性,而它的致命之处也在于他的短暂性,任何事物只要作为一种长久 存在的模式,必然会失去其新颖性[5]。韩流终于消停的一天,而那是可能就是 哈韩风尚的终结。
作者:雷伟贺 来源:大观周刊 2012年44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