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技术及其革命的哲学理论,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技术 的更新或矣革必然引起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最 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发展、变革。
技术及其革命之所以能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是由技术的实质和技术革 命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按照列宁的观点,所谓技术不过是人们为了实现 自身活动的目的而制造的工具. .手段的系统,是人们利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形态的力量。
相对于技术理论形态的物质形态技术手段与技术成果,其形式与内容都是客观的。
列宁指出机械的和化学的技术之所以服务于人的目的,是因为它的性质(实质)就 在于:它为外部的条件(自然规)"所规定。”技术活动同实践活动一样,是检验人 对自然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列宁说自然界反映在人脑中。人在自己的实践中, 在技术中检验这些反映的正确性并运用它们+从而也就接近客观真理。”“真理是 过程。人从主观的观念,学‘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真理。”作为实践的基本 要素的技术手段或工具,是人达到预k目的而作用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物质形态的 东西。
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工具是技术手段系统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东西, 构成物质生产方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技术手段 通过转化为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马克思说的劳动资料“不仅是入类劳动力发展的测J:器,而且是劳动借 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从而深刻地揭明了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 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循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 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出发点的精彩表述。
列宁关于技术的全部理论正是以这个基本出发点为前提的。他进一步 指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 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而生产力发展的髙度是同生 产工具一技术手段的发展、变革的水平同步前进的。列宁阐明了技本f段是服斧 于改造自然的目的,从而支配自然界的物质力量,是:生产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是社会关系发展的标志。具体地说,列宁正是把不同 性质的技术手段看做不同性质或水平的工业形式、经济关系的标志。他指出,采 用手工挂术的手工工业产生的是封建经济;
采用分工技术的工场工业,标志着资 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采用大机器技术(体系)的工厂工业,是工业资本主义经济 成熟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标志”。电,工业代表着20世纪初最新的技术成就,据 此,列宁十分赞同这样一句着名的格言:“蒸汽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电气时代 是社会i义时代”。并且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着名公 式。
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生产工具——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革命也 是无穷无尽的。列宁认为,技术的革新和革命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及整个 社会的发展。
技术革命必然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列宁指出,技术的进步、改革“表现为人力劳动日益次于机器劳动”,“技术革新 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髙”,劳动时间缩短,劳动产品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他以资本主义的技术革命为例说,资本主义对生产的更重要的改造就是采用机器, “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许多倍”,结果战胜了封建主义。列宁的分表明,技术革命 之所以能够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技术迅速发展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组 织大变革”,必然导致生产各部门的专业化、社会化与市场的扩大,推动生产的 发展。例如“技术革命在工业中引起巨大的变革”使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比消费 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更快,生产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而农业技术改革“对农艺学的科学的运用,打破了几世纪来农业的停滞状态,推动了(并且继续 推动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总之,全部技术发展史证明,扶术革命 能够创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革命还必然引起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发展。列宁认为,技术革 命导致生产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急据增加,自然会改变物质生活的内容,造成 “更高的物质需要水平"新的物质生活产品大量增加,产品的成本与价格降低,品 种更加丰富。居民的物质生活相应的得到改善和提高,不断消除经济生活中贫穷 落后的现象。列宁在谈到英国化学家拉姆赛从煤层中直接提取煤气的新技术方法 的发明时,称它为“伟大的技术胜利”,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的一个巨大的技术 革命”。它所“引起的变革是巨大的”。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将引起巨大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能节约大量采煤运煤的人力劳动,使煤藏中可利用的能量比用蒸汽机 多一倍,并把这种能量变成电力,电流的价格将降低到原价的十分之一,家庭中 用于照明、取暧的开会大大减少,家家户户有电灯和电气取暧设备,居民的物质 生活将得到改善。
技术革命还会引起社会糖神、文化生活的变化和进步,造成“更髙的 精神需要水平”;
使居民共同享用科学艺术的宝藏。列宁在谈到能源、运输技术 改革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时指出:
“让大体上平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全体居民共同享用几世纪来在少数 中心城市积累起来的科学艺术宝载,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困难了”⑤。这样就 可能使文化科学艺术宝藏由少数吸血鬼的专利品变成人民享受的精神财富,丰富 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就有可能消灭千百万农村人口同文化无 缘的现象,就可能消灭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状态。
而且技术革命对调整家庭关系,改变家庭生活方式,改造陈旧落后的 思想、观念有重大的意义。资本主义技术革命对旧式宗法家庭关系、宗法观念所 起的摧枯拉朽的作用就是证明。工业技术革命提髙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程度, 创造了一个不同于旧式农民的新阶级,创造了不同于旧式农民的生活制度,创立了“另外的家庭关系以及更高的物质需要水平与精神需要水平”,与旧的传统决裂。
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生活中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生浐关系的变 化。它既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完善化的推进力量,又是促使旧的生产关 系衰老、灭亡的决定性因素,并促使对抗性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和撤化,最终导致 整个社会的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 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蒸汽机和工具器的创造,把工场手工业变 成了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很快 成熟并占居统治地位。列宁写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范围辅着下列情况 而日益扩大:技术的不断革新提髙大企业的经济作用,同时使独立的小生产者受 到排挤……依赖于资本。”在列宁看来,技术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茶的成 熟,又可以促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向衰亡。技术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又转变成旧 的生产关系的反对者、破坏者。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超出那 些必然使劳动者处于雇佣奴隶地位的社会条件。”按照列宁的分析,一方面由于 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财富剧增,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更加不平等,贫富之 间的距离更加扩大,愈来愈多的劳动群众无法生活,道到失业和各种灾难。这就 是说,技术革命带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立的两极达到最高的发展,资本主义 的一切黑暗集中并加强起来,它固有的一切矛盾增长、发展起来。被剥削的劳. 动群众同剥削者的斗争日益尖锐,本来就是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澈化, 最终必然导致社会革命^"另一方面,由于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髙, 莫定了社会革命的物质基础。列宁说道:“技术革新既使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集 中起来,使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劳动过程社会化,于是日益迅速地造成以共产主义 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进行社会革命的物质可能性 列宁关于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的阐述,丰富和推进了马 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晕的理论,发展了历史唯 物主义关f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等基本原理。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 就灿烂地证明了列宁这些论断的真理性,列宁总结了自己时代技术革命的新成就, 特别是电气化新技术成就,深効阐龙r马克思关于技术及其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 测量器和决定性力量,能够创造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原理。当代新技术革命 产生的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更新着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在迅速提髙 劳动生f率的因素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从20世纪之初占5%——20%,它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很快上升,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则占60%——80%,在新兴工 业郁门甚至占90%以上。同时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过程全盘机械化到自动控制化。
与这种高技术水平相适应,必然要求劳动者以新工艺、新技术、新科学知识武装 和提高自己,使目己的新技能、新经验、新智力达到空前未有的髙水平,这种新 型劳动者和最新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生产力,将进展到历史上更髙的新质阶段。
列宁发挥了表现为技术革命的生产力革命,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 面的变化*发展这一原理。技术革命推动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达到更高 的物质需要水平与精神需要水平”。这种新的精神水平,按照列宁的观点来理解, 一是自然科学的文化知识的.发展,是由技术革命直接引起或推动的;
一是指诸 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技术革命对于它的推动"是以经济关系、阶级矛盾为中介 的。在这里,列宁把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的哲理展开了并 具体化了,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当代新技术革命以无比丰富的成杲证 实了列宁的论点的正确性《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发展的结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物 质生活与赖神生活的资料、用品,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容与方 式家庭生活的内容、方式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 家庭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新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已经现代化并走向 全盘自动化。
宁列论述了:技术革命势必引起生产力飞跃发展,与过时的基础发生 冲突,最终导致社会革命。由于技术生产力革命的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加深、 阶级斗争的激化,造成了社会革命物质的、经济的、政治的前提,革命迟早是要 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并没有因当代新 技术革命的兴起而过时,不过在新的条件下将产生新的特点。因为随着新技术革 命的发展,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发展,传统工业逐渐衰退,必将造成新的 技术性和结构性失业大军,贫富更加悬殊,两极对立更为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 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将不断扩大、激化,社会革命的客观必然性是无可怀疑的。
如马克思所说,不论是机器的改进,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交通工具的改良,新 殖民地的开辟、市场的扩大等等,或者是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都不能消除资本 主义的固疾和劳动群众被剥削的贫困、痛苦。“在现代这种邪恶的基础上,劳动 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对比和加强社会对抗。”当然 还必须研究现代技术革命给社会革命带来新的特点。现代资产阶级利用新技术革命谋取髙额利润,也为了维护自身根本利益,对某些政策作局部调整,使得许多 劳动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幻想主义、改良主义情绪,革命形势的发展相当缓慢。而 且在这种新的条件下,以暴力夺取政权的方式不再是唯一的方式,还可能产生非 暴力的、多样化的方式。但是革命发展的缓慢性和革命方式的多样性,并不能否 定或代替革命的必然性。因为新技术革命永远不会、也不可能自动克服资本主义 的根本矛盾与深刻的危机。因此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信息面前,必须把坚持列宁 社会革命论的基本原则同认真探究社会革命的新特点结合起来。
列宁还深刻地论述了生产关系对技术生产力革命的能动作用。他认为, 新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因而对技术的发展、变革起着促进作用,上 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就是如此。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 料的生产增长很快,是因为它创造了高度发展的技术。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増长得更快。上面说过,这个结论是直接 根据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原理得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无可比拟地超过以 往各个时代的高度发展的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生产关系由新变旧,由上升走向衰落,由技 术发展的推进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技术革命的反作用的变化正是 这样。本来,技术发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过是资本家榨取工人血汗的工具,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不能摆脱资本的桎梏和奴役。列宁指出,资本主义解决了极复 杂的技术问题,但它又阻止了技术改良的实现。当它到了腐朽的垄断阶段后,一 切进步的动因就在相当的程度上消失了,列宁写道:垄断必然要引起停滞和腐朽 的趋向。“既然规定了垄断价格,那末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 前进的动因,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消失了;
其次,在经济上也就有可能人为地阻碍 技术进步。”例如某项新技术发明被资本家收买后,变成了搁置不用的废物。
当代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最新技术革命,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新 问题:为什么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引起了停滞、腐化的趋势, 还会发生技术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呢其实,列宁早在1916年针对帝国主义时代技 术发展的可能性问题作过深刻的分析,他明确指出:“当然,在资本主义下,垄 断决不能全面地很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这也是超帝国主义论荒谬的原因之一)。当然用改良技术的办法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髙利润,这种可能性是 促进着各种变更的。但是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化的趋势还是继续在发生作用, 而且有时还会在个别工业部门、个别国家占上风”。
列宁的论断表明:第一,帝国主义垄断引起的停滞和腐化的趋势,俾 技术改凫的动因“在相当程度上消失了”,并不是完全消失了。停滞和腐化的趋势 只是有时在个别工业部门,个别国家占上风,并不是在所有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 的一切工业部门都占上风。第二,垄断不能全面地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的竞争, 这种竞争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第三,垄断资本家为了夺取髙额利润,利 用技术改良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其结果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第四,帝国主义停 滞、腐化的趋势与技术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两者并不等于一回事,前 者并不总是排斥后者。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的理论所作的卓越贡献,突出地表现在 他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及其改革的理论的深刻发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 在共产主义关系下,工艺学已"达到的真理才能全部实现。只有在这样的新时期, 科学技术将突飞猛进,超过已往的一切成就。列宁遵循马克思的教诲,结合俄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研究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及其革命的性质、意义 阐述了包括技术革命的含义在内的共产主义的定义;
阐述了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 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及奠定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必要还就实现技术革命与发 展文化教育事业、培育科学技术专家,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技术i等的关系问题, 作了新颖的阐述。列宁并亲自领导制定实现技术革命的国民经济电气化宏伟纲领。
列宁当年主张的电气化技术革命,相对于当今的新技术革命而言,已 经相当落后了。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技术革命的作用、地位、意义以及如 何实现技术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仍然是 正确有效的,必须坚持的》当然这必须根据新技术革命的新经验、新课题加以研 究、推进。为了奠定我国社会主义最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实现工伞、农业、国防、 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发展技术革命的战略, 改革经济、科技、教育、政治体制,消除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种种弊端,吸攸当 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更强大的生产力。当代新技术革命实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证实,而且是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的推进力量。现代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几 乎在各个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新的飞跃,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新工具、新工艺、 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及其他 方面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发生新的生产力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已经发 生并将继续发生极大的作用。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新信息、新成就、新特点、新 趋势、新课题等等,是列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未曾迂到过和研究过的,甚至 是未曾预见、也无法预见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原有的理论观点上来研究新技术革 命带来铂新课题,就显得不够了。
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关于技术及其革命的理论和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新技术革命所提出的新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作出新的结 论,以丰富和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原理和范畴。
新的课题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工具(标志新技术的) 与劳动者及其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与两者相互作用的新特点;
生产中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劳动方式的新特点科学、知识等等精神生产在社 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与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的新特点;
生产规模、结构别于传统 工业的新特点;
生产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新特点I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关 系物质生活方式、楮神生活、家庭生活的方式的新特点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变化 的新特点;
技术革命这样或那样地引起上层建筑领域变化的新特点;
当代某些资 本帝国主义国家在停滞、腐化的趋势下,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新特点》技术革命 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的消失和共产主义高 级阶段“三大差别”的消失,有那些相似之处与本质区别,它本身具有那些新的特 点等等。
毫无疑问,对这类崭新重大课题的研讨,必定会使唯物史观许多基本 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范畴,以及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将获得更丰富,更深刻、更具体、更新颖的科学内容,把历史唯物主 义推向前进。
作者:杨庭芳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