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拉萨;
小学语文;
教师;
教学智慧 长期以来,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递文化,相对忽视了创 新文化的价值。这样一来,教育作为价值创造和意义诠释的 过程被湮没,教师重视的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传递机 制,按照工厂模式下的输入——输出的过程,沉湎于知识传 授的缠绕,缺少睿智的思维和智慧的支持。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本文认为教育的真谛是把智慧灵活有效地体现在教师教 学和师生交流中,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历程, 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实现。
一、研究缘起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以下简称《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实施。它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 准、教学过程等九个方面对本次课改做了纲领性的规定。
《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 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新课程改革标准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教材,对教师 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中,不仅有分 科课程,还有综合课程;
不仅有学科课程,还有实践课程等。
多样的课程结构带来了教学结构和情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实 质上是为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新 课程内容较之原来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更 加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而是 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
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不再只是文化的 被动接受者,而是文化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这样一 来,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是按照既定逻辑程序单线演进,它必 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来自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灵世界的困惑、怀 疑、联想、遐思……,应对学生学习与成长需要的各种问题。
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不确定因素,对教师在课堂中 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师更好地展现个人魅力、 运用教学智慧提供了契机。那么,“怎样成为一位智慧型教 师”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摆在了每一位教师面前。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范式的转变 (三)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实现的诉求 “生命”是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强势话语,但大多数的 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对象的生命关怀,相对忽视了教师 职业的生命意义的实现。对教师职业的生命性研究肇始于叶 澜教授1997年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它打破了一直以来教师“研究注重从 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对教师职业角色 进行片面、静止的研究,而忽视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个体生 命的意义,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命本质和高级需要的 满足,忽视了教师是一个情感丰富、蕴含着巨大生命活力和 个性魅力的人。”目前对教师生命的研究主要从教师压力、 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方面进行探讨,体现出对教师人文关 怀,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教师管理的人性化,让教师体验 到职业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哲学家认为,生命是 时间的延绵和永恒的生成,任何时间的瞬间都是独特的,是 从知、情、意的整体观点来看待事物,本质是指向自由和创 造的。那么,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体现在对变动不居的教育 实践的理解、判断和解决的过程中,体现在生命力、创造力 和学习力的释放中,更体现在 对教育本质和规律性的深度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教师 职业的生命意义的实现本质上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发展 和确证的过程。
(四)拉萨小学语文教育的落后。
西藏拉萨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是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拉萨是西藏的首府,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过去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拉萨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殊,经济基 础薄弱,达赖分裂主义集团长期干扰破坏的政治原因等因素,基础教育起步较晚,从而造成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相 当落后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阶段是根基,而语文又是各学科 之基础。在拉萨,小学语文教育的情况可以概括如下:①信 息资源单一,除了教科书根本没有或基本不采用其他信息来 源。②教学设备简陋,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 缺乏实践动手机会。③师资力量薄弱,拉萨小学的语文教师 基本藏汉各半,由于民族语言的差异,藏语是表音文字,汉 语是表义文字,从而有一些藏族老师自己的汉语表达或书写 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即使是汉族老师,往往也缺乏系统、专 业训练,教学水平的提高完全依赖自发的经验积累,层次普 遍偏低。④生源基础差。在拉萨市的小学里,大多数生源是 藏族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是汉族学生。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 语,而藏语和汉语是不同的语系,自然他们的汉语基础相对 薄弱。
在基础教育如此落后的地方,在小学语文教育有着这样 特殊情形的地方,倡导教学智慧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我选 择对拉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智慧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更 好地推动西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 运而生。一般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名称,这 种角色的设定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工具 价值,却没有体现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价值。我们认为,教师首先是发展中的生命充盈的个体,教学智慧是教师职业 提升和生命意义实现的必然选择。
开启小学教师的智慧,用教学智慧科学而艺术地迎战课 堂变化的挑战,追求教学智慧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现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由以往的重计 划预设转向注重互动生成,教育理论研究也开始关注这些充 满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范梅南认为:“确实,教育理论中 尚未被人们理解的正是在这种教育时机不断变化过程中的 现场的瞬间行动。”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瞬间行动就是教学 智慧的体现,它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它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古代教育类的经典文献中,充满了教育智慧的思想, 如《学记》、《论语》、《大学》,朱熹的《近思录》、王 阳明的《传习录》等等,但真正对教育智慧做深入研究的却 并不多见。
在有限的文献中,对教育智慧概念做概括的主要是叶澜 教授。叶澜教授将教育智慧概括为:“它集中表现在教育、 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
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 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
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 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
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 话的魄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艺术与科学结合 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这是一种较为全面、 集中的概括,反映出教育智慧能在教学工作中随机应变,敏 捷、果断地处理问题的高度的灵活性和能够巧妙地、精确地、 发人深省的给人以引导、启示和教育的功能。
从收集到的论文和有关著作的研究内容上看,又大致可 以分为三类:
第一,强调教育智慧的理论价值,突现它哲学层面的应 然之义,使得教育智慧变成了一种理念,一种指导课堂教学 的先进思想。例如吴德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2003), 靖国平的《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变革》 (2004)等。这些论述对我们从过去不重视教育智慧或者说 只重视知识传授到现在“转识成智”,以及对教学过程中这 种变动不拘、闪耀着个人灵性的细节场景的关注,确实有很 大的进步意义,但它们并不能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或结合 于我们的实践,因为它们到底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是如何去 做的?我们该怎么做? 第二,强调行动的工具性,使得教育智慧变成了一种综 合性技能。例如,阎承利的《教学最优化系列讲座》(1995), 王晨的《试论教学机智》(1996),朱连云的《关注教师实 践性智慧》(2003)。这些研究往往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场景, 它试图抽象出一套综合性的教育技巧,具有普适性,而缺乏个别丰富性,从而将教学情境简单化,教学对象客体化了。
第三,强调教育智慧的教育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教育智 慧的纵深结构有一些探讨,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关 注教学实践。例如,赵建军的《教学智慧内涵界说》(1999), 唐劲松的《教育机智漫谈》(2002),邓友超、李小红的《论 教师实践智慧》(2003)等。这些论述较贴近教学工作实际, 有理论纵深度,但它们大多是由案例到反思的过程,所使用 的方法以认识论的归纳法为主,从而使得他们对教育智慧的 动态过程,缺乏详实的描述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智慧 实践本身的意义缺少思考。
总的说来,我国对教学智慧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在教学智慧内涵的分析研究中,未能对教师教育 智慧与教师教育技能、教学科学水平加以区分。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 ,目前对教学智慧的研究主要是 进行描述概括、逻辑推论。
第三,就教学智慧论教学智慧,未能对教师教学智慧和 人生智慧的关系加以研究。
第四,缺少教学智慧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的研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智慧的研究,应扩充教学 智慧内涵,对内涵的分析应进一步细化;
在研究方法上要多 元、综合;
研究内容要更实证具体,如对教学智慧丰富的教 师进行个案研究等;
此外,还要把教学智慧放到更广阔的人 文、社会背景下去研究。(二)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人们对教育智慧的研究首先表现为对教育机智 的研究。1802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机智和充满机智的 概念引入到了教育的话题中。他断定机智在实践的教育行动 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赫尔巴特看来,机智并不是一种什 么理论,但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行动方式;
它依赖于敏 锐的观察,但又不局限某种理论和信念所形成的技能和习 惯;
从教育学意义上说,机智确实是高于普通的实践活动。
1892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谈 到教育中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时,他说:“为了达到这一结 果,我们必须具有额外的天赋,来告诉我们在孩子面前说什 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那种面对学生、追逐学生的天赋, 那种对于具体的情境而出现的机智是心理学一点也帮不上 忙的,尽管它们是教师艺术的最基本的知识。”第一次提出 教育智慧并加以研究的是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思.范 梅南(Max Van Manen),他在1984年发表的《一种独特理 论:教育机智的智慧性习得》(Theory of the unique:thoughtful learning for pedagogic tactfulness)和1986年发表的《教学风格》(The tone of teaching)两篇文章中,最先使用了“教育的智慧性”这一 概念。他说:“我认为我创造了‘教育的智慧性与机智性’ 这个概念。”他认为:“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可以看作是教育 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我们不妨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机智是智慧的 体现,是身体做出的反应。”在范梅南看来,教育智慧的表 现就是机智行为,也是瞬间知道怎么做。对于教育智慧,他 使用的是Pedagogic thoughfulness,而不是Pedagogic wisdom,由此推断,他更强调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后的结果, 或具有反思的品质,突出的是它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层面的 含义,而不是一种聪明,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智力品质。
马克思.范梅南(Max Van Manen)的《教学机智—教育 智慧的意蕴》(2001),从现象学的角度再概念教育学,系 统阐述了教师教学生活智慧。通过分析教育情景、教育时机、 教育学的条件、教育学的实践,揭示教学中充满着不确定性, 教育机智就是这样产生于教育情景之中,教育学是充满着智 慧的一门学科。他认为“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 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 综上所述,在西方,以范梅南为主要代表的研究,主要 是运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对教育智慧的瞬间行动进行了深 入的描述和理解,展现了一个个体现教育智慧内涵的教育事 件的丰富意义,而对其它方面研究较少。
三、本研究的意义 以往的课程改革中,通常认为教师没有足够的创造知识 和建构理论的能力,也不太强调教师的意向和自主意识对教 育改革的重要性,倾向将专家的判断和理念灌输给教师。在 探寻课程改革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的原因时,教育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教师是极具主动性、独 特性和创造性地个体,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内涵最丰富的能动 因素。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本文以生命哲学作为教师教学智慧的理论基础,凸 现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教师首先是“完整的人”的 存在,其次才是一种职业的存在,教师是具有生命力的自主 发展的个体。本文认为,“生命”是教师教学智慧研究的原 点,从而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内涵做出全面的界定,丰富教师 教育理论。
2、教师教学智慧概念的提出,消解长期存在的教学是 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提供崭新的视角看待专家的理论和教 师实践之间的关系。
(二)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1、教师的教学智慧理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 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教师工作的压力等问题。
2、关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主要从内部和外部提出 了具体的养成策略,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文献法 通过查找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资 料进行学习,理论研究。
(二)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案、工作札记、 著作、批改的作业等的研究,并随时到课堂听课,找出他们成为智慧型教师的踪迹,归纳出他们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原因。
(三)访谈法 通过访谈,主要了解他们的成长历史, 如生活经历、生活特殊事件,个人性格、社会影响等等,从 而找出他们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内因和外因。
[1]施瓦布(Schwab,J.J):《实践:课程的语言》, 2003. [2]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 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 革的深化》,1997. [4]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 述》当代教育科学,2006. [5]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教育 研究,2007.6. [6](美)马克思.范梅南(Max Van Manen)著,《教学 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