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销售计划 > [打通标准到执行的教学通道]打通通道

[打通标准到执行的教学通道]打通通道

来源:销售计划 时间:2019-10-22 07:52:39 点击:

打通标准到执行的教学通道

打通标准到执行的教学通道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统计量“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位问题已有 的研究如下:一是中外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二是2011年以 前的国内部分研究者的主张,认为将“众数、中位数和平均 数”前置在小学阶段是可行的,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习这些统计量的意义[2],这也是《全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
三是小学 数学教学实践显示,中国的小学生学习接受众数、中位数和 平均数不存在认知阻碍[3]。现行的《课标》将“众数、中 位数和平均数”这一内容分拆在两个学段学习:第二学段要 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 释其实际意义”;
第三学段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 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 描述”。在这里,我们不禁发问:“平均数的意义”具体有 哪些?第二学段应学习平均数的哪些意义?第三学段应学 习哪些?其依据是什么?这样的学习顺序是最好的选择 吗? 二、问题的分析1.基于数学文化的分析。

数学文化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由数学共同体在从事 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国内外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已十分肯定数学文化(数学 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归结起来至少有以下三点:有助于 理解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数学课堂教学。基于 此,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数学教育本质上是数学文化教育。

由此,有必要将“(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置于数 学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一般有众数、 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从历史上来看,这三个统计量的来源 却不一样。人们最早应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能是 众数。公元前428年,雅典受困需要突破敌人的围城,很多 人通过数城墙砖的层数的方法来估计城墙的高度,利用众数 来反映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在历史上,人们还使用中位数 替代(算术)平均数来反映某个总体的集中趋势。1599年, 爱德华·怀特(Edward Wright)将中位数应用于航海,用 以确定指南针所指定的位置。1874年,费 歇 尔(R. A. Fisher)将中位数用来描述社会和心理现象。1882年,高尔 顿(Galton)第一次使用“中位数”一词。使用(算术)平均数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用平均数来估计较大的数。公 元4世纪,印度鲁帕那(Rtuparna)为了估计果树上树叶和 果实的数目,使用了平均数。第二,重复测量取平均数以减 少误差。公元16世纪末,第谷(Tycho Brahe)为了减少观 测的误差,率先取重复测量值的平均数作为天文学观测的数 据。后来,这种方法在欧洲得到广泛的运用,有效地减少了 系统误差。第三,平均数的补偿性。古希腊时期,数的大小 用线段表示,其平均数的定义为“a和c中间的数b称为算术 平均数,当且仅当b-a=c-b”,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思想。

第四,利用平均数来公平分配。大约公元前1000年,地中海 地区航海贸易比较发达,但存在风险,人们想到利用平均数 的方法解决公平分担风险问题。第五,平均数是总体的代表 值,在现实情境下不一定具有实际意义。1831年,魁特奈特 (A. Quetelet)提出“平均人”概念:有这样一个人,他 在一切重要的指标上都具有某一群体中一切个体相应指标 的平均值。[5] 基于数学文化的分析,可以建立有关反映数据集中趋势 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完善的概念图。在 数据分析时,人们倾向于先使用众数和中位数刻画数据的集 中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安排在同一 个单元。2.基于学习心理学的分析。

统计与概率虽然进入基础教育比较晚,但是有关统计与 概率的学习心理研究随着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关于反映 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一些研究有了以下一些结果。

Strauss和 Bichler研究发现:50%的8岁学生和几乎所 有的10岁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值位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几 乎所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受每个数据的影响,平均数不 一定是真正的数据。[6]Mokros和 Russell发现:有些低年 级的学生将“平均数”理解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据(众 数)。有些低年级的学生将平均数理解为中位数。有些低年 级的学生虽然意识到算术平均数,但是具体数据问题中不会 应用。[7]Russell和Friel设计了一道测试题:九个不同品 牌的薯条,袋子大小规格相同,所有品牌的平均价格是 1.38 美元,问九种不同牌子各自价格是多少?测试的结果是:大 部分学生认为平均数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小部分学生认 为平均数是中间的数,并构造一些以平均数为中心的对称数 据。[8]Moritz、Watson和 Pereira-Mendoza研究了1014位 澳大利亚学生,发现:40%的三年级的学生、7%的六年级学 生和 2%的九年级的学生不理解平均数。[9]上述研究表明, 关于这三个统计量的学习难度存在不同,学生学习众数和中 位数的难度较低,而平均数则比较难。由此,不妨先学习众数和中位数,让学生建立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思想方法, 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平均数。

3.基于数学知识内容的分析。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作为反映某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并在比较中判定在某种条件下所适用的统计量,这是数学知 识的内在规定。根据数学知识内在规定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才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平均数概念及其统计意义。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作为反映某组数据的集中趋 势的统计量,但一般来说,这三个统计量的使用存在着前提 条件。如果某组数据呈现正态分布,那么平均数、众数和中 位数都能客观地反映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三个统计量没有 区别。如果某组数据呈现偏态分布,那么必须考虑这三个统 计量的适用条件,才能客观地、较为真实地反映该组数据的 集中趋势。一般地,在明显存在极端值的情况下,用中位数 更能代表总体的一般水平。在某些数据出现的频次相对比较 多的情况下,用众数能较真实地代表总体的一般水平。在某 些数据呈现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往往使用平均数来反映该组 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三个统计量所蕴涵着的统计意义,归结 起来大体有四点:作为判断事物的数量标准或参考;
作为代 表来衡量不同总体之间的水平;
作为用样本的平均数来推断 总体的水平;
作为总体的平均数通过在某段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探索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

三、思考与建议 行文至此,有必要梳理一下相关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了。

首先,从课标研制的角度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数学课 程标准制定的永恒法宝。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需要考虑社会 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数学学习心理规律 与数学课程设计、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关系、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等 这五项基础性研究,但是更细致地、深入到每一个数学知识 点的研究,则需要从数学知识内在规定性、学习心理学的相 关研究以及数学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综合 分析,并且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最后,由于“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一内容本身具 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因而笔者 赞同将其放在第二、三学段进行教学,但对具体的教学顺序 与要求有自己的看法。具体而言,(1)将平均数、众数和 中位数安排在一个单元,有利于相似知识的连贯性教学;
(2) 先学习众数和中位数,让学生建立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思 想方法,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平均数;
(3)考虑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有4点,不妨考虑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为学段划分 的依据,分两个学段进行学习,《课标》中第二学段有关的 内容标准不妨这样修订:“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统 计意义——作为判断事物的数量标准或参考和作为代表来 衡量不同总体之间的水平,能确定中位数、众数,能计算平 均数,了解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关系”,第三学段的内 容标准可修改为“理解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作为用样本的平均数来推断总体的水平、作为总体的平 均数通过在某段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探索研究对象的发展规 律,能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众数、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的 关系”;
(4)由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会先从数 学教材出发揣摩《课标》中的要求,因而,不同教材对同一 知识点的编写应在内涵上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辅,唐华军.上海与加州数学课程标准小学“统计 与概率”比较研究[J]. 泰山学院学报,2006(06).[3]闫炳霞.从美国小学的一节统计课谈我国小学“统计 与概率”的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2). [4]陈克胜.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程再思考[J].数学 教育学报,2009,18(01). [5]吴骏,黄青云.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的理解[J].数学通报,2013,52(11). [6]Strauss S, Bichler 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ncepts of the Arithmetic Average[J].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88 (19). [7]Mokros J, Russell S J. Children’s Concepts of Average and Representativeness[J].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95(26). [8]Russell, Susan Jo, Friel, Susan N.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real data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J]. In P. R. Trafton & A. P. Shulte (Eds.), New Direc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1989:134-148.[9]Moritz J, Watson J, Pereiramendoza L. The Language of Statistical Understanding:
An Investigation in Two Countries[J]. Education,1996 (01).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数学课程中 数学文化及其典型案例研究”(编号:JG12016)研究成果 之一。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