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销售计划 > [浅唱低吟境自生《如梦令》教学后记]浅唱低吟

[浅唱低吟境自生《如梦令》教学后记]浅唱低吟

来源:销售计划 时间:2019-10-16 08:01:12 点击:

浅唱低吟境自生《如梦令》教学后记

浅唱低吟境自生《如梦令》教学后记 徐欣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宋 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寥寥数语, 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词人选取 了几个游玩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自己怡然的心情融合一 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词人一道荷 丛荡舟,沉醉不归。以下是执教这首词的感受和思考。

一、以旧导新,再造画境 “藕花深处”可以说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荷花, 许多学生都见过,可这首词中观看荷花的视角是与平日不同 的。平日里,我们大多是站在岸上看荷花,“只可远观不可 亵玩也”。而词人却是在荷花丛中看荷花,所看之景更细腻, 所得之感更强烈。这种视角上的变化既成了品读的趣点,也 可能是学生入境的陌生点。如何帮助学生拉近这段距离,自 然成为教师的备课重点。

在学生现有的经验里,他们对描写荷花的诗词的熟悉也 许强过对荷花本身的熟悉。如果从他们熟悉的诗词人手,从 他们熟悉的有关荷花的意境出发,则可能拉近学生与新词的 距离,带学生进入画境的最佳方式。《江南》让学生看到了 活泼机灵的小鱼游戏在莲叶之间的生动画面;
“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更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荷 塘的一个细节上。教师一边带着学生轻声吟诵这些熟悉的诗词,一边略做描述,使学生对画面的感受更具体、深刻。接 着在现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想象:“你还看到了——;
你听 ——;
”“请你深吸一口气,你闻到了——。” 正是这样一种以熟引新的方式,让学生在表达时有了指 向,有了画面,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语言。他们会把目光更多 聚焦在那些细微处,去感受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视的美好。

他们似乎听到了露珠在荷叶上滚动的声音,感觉到了荷叶的 呼吸,也感受到了词人置身于“藕花深处”时的那份沉醉。

二、以诗引诗,丰富画境 “溪亭日暮”是一幅让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的图画。

在描述这幅图画时,有一个学生轻松地说出“我觉得‘溪亭 日暮’是一幅很安静的图画,我仿佛看到落日将霞光洒在水 面上。”此时教师如果满足于这个答案,认为学生已经读懂 了诗歌,那么学生对画境的理解也许就会止步于此。有经验 的教师知道,学生在思考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用一 种模式化、程式化的答案代替思考。这种答案似对非错,但 流于表层,并不深入,空洞且缺少细节。

“日暮”是美的,可美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日暮” 也是静的,而静的内涵更是丰富的。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考,对“溪亭日暮”有更细腻的感受呢?教师为学生呈现了 三句有关于日暮的诗句,有“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苍凉之美,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决绝之美, 还有“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雄壮之美。三幅日暮图,都符合学生所说的“静”“美”的感受,可又分明描绘的是 三种不同的意境,且与溪亭日暮之美亦不相同。三句诗的出 示,促使学生再一次静下心来,仔细去比较、体会此处“溪 亭日暮”的“静”与“美”。这一次再体会,与第一次直觉 式的经验回忆所产生的粗略模糊的印象不同,它是一种反复 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

此时教师给了学生第二次帮助,用三句与“溪亭日暮” 画境相似的描写日暮的诗,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山光忽西 落,池月渐东上。” 学生看到这三句诗,不必深究其意,思维的蕃篱自被轻 松地打破。原来日暮图中还可以有归鸟,有牧童,有渔船 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思维止步在浅层时,加以点拨, 使其走向深刻;
在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时,注以活力,让它 得以灵动;
在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时,加以引导,使之走向 开放。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