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销售计划 > 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_教学模式的构建

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_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销售计划 时间:2019-10-12 07:57:02 点击:

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 引言 混合式学习是教育界及企业培训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 一,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于2003年12月由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 应用大会上提出。何教授认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 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 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 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 MOOC(慕课)是英文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 的缩写,是2011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由于MOOC具 有免费开放的优质资源、易于使用的平台设计以及独创的生 生互评的特点,发展非常迅速。MOOC的兴起为混合式教学提 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借助MOOC 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 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本文选取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中 的应用这一课题,将基于MOOC的网络学习与面对面的课堂教 学相结合,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促进MOOC 与课堂深层次整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

2 MOOCMOOC的发展 MOOC始于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免 费网上课程,世界各地有超过10万人注册学习。同年12月, MIT启动了免费授课项目MITx.。此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 学、普林斯顿大学、密西根大学等近20所美国高校通过不同 的形式参与MOOC。2012年因MOOC快速发展被《纽约时报》称 为“慕课元年”。美国的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 有影响力的“三巨头”。

我国的名校也纷纷加盟MOOC,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 盟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同时还积 极推出中国本土的MOOC,如学堂在线、慕课网、智慧树、MOOC 学院等。

1)免费开放的优质资源。目前绝大数MOOC免费开放, 任何人都可以注册课程平台,只要对相应的课程有兴趣均可 加入学习,因此MOOC参与课程人数众多,参与者甚至遍布全 球。同时,MOOC集合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如 美国的Coursera、edX集结了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最优质大学的资源,我国的MOOC主要由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校 提供,为每一位学习者免费提供优质课程。

2)易于使用的平台设计。一般MOOC的平台会有最新公 告、课程指引、课程论坛和虚拟在线的同步讨论区,此外, 有些MOOC还提供课程的作业指引和在线评价。

与传统在线课程相比,MOOC在视频设计上独具特色,一般采用微视频方式,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堂课分割成几个 相关主题的短视频,既方便按主题学习,又便于利用零碎时 间观看。一些MOOC视频节点会设置停顿,在停顿处嵌入交互 式问题,学生需要针对这个节点回答问题或者提交作业。除 此之外,平台上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工具。

3)完整的教学环节。大多MOOC课程都有特定的上课期 间,课程周期1~3个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不仅提供课程 相应的授课视频、PPT,每周按时布置作业和测验,并依托 网络开展互动交流。学生按照时间节点,自主选择时间完成 视频观看、作业、参加讨论等,同伴之间进行作业互评,最 后参加结业考试,获得证书,努力构建虚拟的完整的数字化 教学环境。

MOOC的局限性 1)MOOC大规模的特点局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MOOC作 为一种在线教育模式,学习对象数量庞大,教师与学生的互 动难以展开。其大规模的特点局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 互动无法达到传统教学中的即时交流效果,在整体教学氛围 方面与传统课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MOOC缺乏实践层面的功能。MOOC在知识传递上拥有 巨大优势,如免费开放、随时随地、优质资源等,但由于MOOC 的在线特点,决定了MOOC无法实现教育在实践层面的功能。

学生需要的应当是全面的教育,除了课程知识,还要鼓励学 生独立思考,参与协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等。

3)MOOC完成率普遍较低。完成率低是MOOC的突出问题 之一,也是在线课程历来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课程 的完成率不到10%。Phil Hill提出MOOC学生的五种类型,分 别是爽约者、袖手旁观者、临时进入者、被动参与者、主动 参与者。除了第五种类型的学生能真正完成MOOC的学习外, 其他几种几乎都是学习MOOC的失败者。从学习者个体分析 MOOC高退出率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者难以实现学习的自我调 控,淹没在海量信息和复杂网络之中,难以适应不太正式的 协作交流和陷入浅层次的学习。

3 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基于MOOC实现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线上学习 对学情、 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在各个MOOC平 台上查阅相关课程,最后选定慕课网Oeasy开设的“PS入门 教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视频资源。该MOOC详细介绍 了PS的基本工具、选择与变形以及调色等内容,学生可根据 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自定步调开展个性化 学习。

同时,为弥补该MOOC平台上的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系 统性不够等问题,笔者录制开发一些微视频作为补充,如图 层、滤镜等,并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 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学习测试、 学习档案和学习反思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与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通过“自 主学习任务单”,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观看MOOC 资源、微视频、PPT及素材等,通过与教师、同学在线交流 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并进行针对性的课前练习,取得自 主学习实效。

实施“MOOC学习效果测评+新任务驱动+多元评价”面对 面的教学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在课中开展高质量 的线下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实现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汇报 学习成果,教师引导、点评和答疑解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 主角,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个过程:MOOC学习效 果测评与答疑,新任务驱动,多元评价。

1)MOOC学习效果测评与答疑。“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要求学生课前在MOOC平台上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自 主学习,如果能利用好,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助力剂。但 也要避免有些学生不主动学习的情况,笔者设计了两个保障 环节:一是要求学生将课前的针对性练习成果传到网络教学 平台中;
二是在课内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作业展示、组 间评价和教师点评。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共 性问题,开展补充性讲解;
对于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有针对 性的辅导,使得效果可测可控。

2)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感的“驱动式”新教学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本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任务 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具体表现。新任务的设计注意与MOOC教学案例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知识结构 上要有一定的连续性,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在真实“任务” 的驱动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 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得到清晰的思路与方法,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 一种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终结性评 价为主要手段,无法如实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难以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从评价的主体、方法和手段等方 面入手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评 价,发展成“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手段:有机地 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每周笔者会安排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每次展示由不同学 生进行,全体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与反馈,对于提出有益反馈 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4 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基于MOOC的大量在线学习视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借助MOOC的大量在线学习 视频,能较好地避免传统课堂“一刀切、齐步走”情形,使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 风格自定步调开展个性化学习,这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利用移动设备使学生能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开展MOOC学习,为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 间进行学习提供了便利。

通过展示与评价,有利于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 围 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 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和完善知识结构 的重要方法。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这时举行展示环节,将极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训练其思 考能力,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拨,有利于完善学生的 认知结构。

通过这样的平台,既能使学生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水 平,又有利于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评 价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相互督促、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和海,李起斌.“中国式MOOC”概念探讨及平台优 化策略研究:基于中文MOOC平台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技 术,2014(5). [2]蒋园园,徐飞飞.计算机混合式学习对传统课堂的颠 倒研究:以颠倒课堂为例[J].软件导刊,2013(4).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 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