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分层式;
教学 农村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较城市的明显,由于高考指挥 棒和社会功利性的影响,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实施的“齐步走” 的精英教学模式,因材施提倡了多年,有多少教师因材施 教?即使是因材施教,也大多是对精英们的因材施教。这种 无视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使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要 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分层教学。小学语文采用分层式教 学,能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受到关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 功的满足。
一、课为分层而备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完小五年级(1)班语文,刚接 班时,全班48个学生,0―59分的有19人,约占40%,60―79 分的为20人,约占42%,80―100分的只有9人,约占18%,最 高分94,最低分只有7分,由于学生的差异明显,备课从教 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 适应。如在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时,我对优等生的要求是既要学会生字新词,又要知道三个成语的意 思,还要联系实际讲一讲生活中发生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的事例;
而对学困生,只要求他们学会生字新词, 大概能讲讲故事的内容就行了,中等生介于两者之间。这样 的安排,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二、上课因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要面向 全体学生,既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 生学有所获。如教学中的提问,对学困生而言,一般的问题 他们都回答不上来,只能提极其简单的问题,否则会挫伤他 们的积极性,优等生可要提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中等生的 问题则适中。我在教学《黄山奇松》这课时,对学困生提的 问题是“黄山四绝是什么?”、“黄山三大名山分别是什 么?”等一眼就能从书本找到答案的问题;
对中等生提的是 “迎客松会用什么词欢迎客人客人的到来?”等稍动脑子就 能回答的问题;
对优等生提的是“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这一类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做,就 可以化解学困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的矛盾,让各个层次 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三、练习据层而定 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学生的 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大的差异,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往往忽视 了这种差异,出现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都有所收获, “掌握尺度”这点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的前提。根 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设定基本题人人要做,设置学习的 “阶梯”,为学生提供人人都能完成的机会,从而体会到学 习的喜悦。我在教学《黄山奇松》后,设置了三道作业:1. 抄写生字并组词,用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2.写两句比喻 句;
3.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要求学困生完成第一题,可写 第二题;
中等生完成一和二题,感兴趣的可写第三题;
优等 生一二三题都必须做。这样一来,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 完成各自的任务,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语文也由 厌生爱,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常常问:“黎老师,下节课还 是不是你上啊?”实施了分层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提 升,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四、指导因层而异 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根 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指 导学生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时,对学困生,我指导他们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语句通顺,分段叙述,字数在200 字以上就可以了;
对中等生,指导他们除了把事情的经过写 清楚、语句通顺以外,要写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用上一些 如比喻、排比、夸张等的修辞手法,字数在350个以上;
对 于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用上一些成语、歇 后语、名人名言等,字数要达到420个以上,语句要精炼。这样分层次指导,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基础较差的学生 不会感到困难,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性;
优等生就会觉得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进取的积 极性也就出来。这样做,就不会出现因葡萄摘不到而不愿摘、 葡萄太容易摘也不想摘的现象了。
五、评价视层而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它可能对学生的未来举足 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比如 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用赏识评价法,有些进步就要加以肯定 与鼓励,如“你的进步明显,再接再厉,争取更好成绩…”;
中等生则采用激励评价。比如“要是再努力些一定会更棒!”、 “老师觉得你进步了不少,都快赶上某某同学了,再加一把 劲试试!”…对于优等生,我们不但要激励,而且更要严格 要求,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让他们时刻 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总之,分层次教学 大有裨益,能消除学生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 成功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魏薇.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年4月. [2]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吉林人民出 版社,1999年10月.[3]杨华.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引导[M].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