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企业 > 【合作学习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及其教学启示】

【合作学习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及其教学启示】

来源:企业 时间:2019-10-19 08:03:14 点击:

合作学习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及其教学启示

合作学习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及其教学启示 1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 学会与人合作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生小组合作学 习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 合作学习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尚不完善,对于影响合作学 习的群体心理因素鲜有研究。本文将从认知负荷心理学视角 和团体凝聚力两个方面对合作学习有效性影响因素进行探 究。

2合作学习理论基础回顾 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 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 者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 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学者Friend&Cook (1992)认为合作指:至少两个相互平等的当事方之间的直 接互动方式,他们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而自愿地参与 共同决策。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为合作学习理论基 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合作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
以哲学为基础的主体间性理论,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符号互动 论,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互依和建构主义理论,以管理学 理论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2.1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理论的实质在于承认“他者” 的存在,并且“他者”与“自我”并存,即“我”与“他者”互为主体。主体间理论极力倡导把人视为“交往中的人”, “关系中的人”,强调交往、对话、互动对人的价值。学习 者可从周围人的交往和对话中获得成长的资源。

2.2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合 作学习,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沟通系统和人际关系系统, 个人在与人的互动过程中统合“主我”与“客我”,以“重 要他人”的观点做参照,修正和发展自我观念,表现出适合 的角色,进而形成自我。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有意义的符号, 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赵昌木 2004) 2.3社会互依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考夫卡 最先创立了社会互依理论,后来勒温、道奇和约翰逊兄弟发 展了该理论。社会互依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人的行为是与行 为环境息息相关的,人类想获得成功,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 仅靠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愿望的。因此,只有成员在群体中 积极的相互依赖、形成互助合作的团队,个人目标和群体目 标才能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互依理论以其共同目标、团体动 力、合作行动、个人与组织协调发展等思想对教育领域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2.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的发 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 有哲学倾向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 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是“知 识的社会协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性学习理论为教师 合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

2.5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出现在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2008)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 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中。学习型组织强调共同学习、相互 学习和共同愿景;
强调学习与工作结构,在工作中学习,在 学习中工作。

3认知负荷理论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 (JohnSweller)与1988年首先提出认知负荷理论,该理论以 Miller《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 为基础。Sweller认为认知负荷是表示处理具体任务时附加 在学习者认知系统上的负荷的多维结构。这个多维结构包括 原因维度和评估维度;
原因维度反映学习任务复杂性和学习 者特征间的交互程度、评估维度反映心理负荷、心理努力和 学习绩效等指标。学习者信息加工能力受工作记忆的影响, 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有限,尤其体现在处理复杂学习任务即 超出工作记忆认知负荷的学习任务时。Sweller等人经过20 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三种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 负、有效认知负荷。其中内部认知负荷指学习者进行认知加 工活动时产生的负荷,该负荷的程度取决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元素的数量(如概念、规则的基本成分),也就 是说内部认知负荷源于认知任务本身。内部认知负荷依据学 习的有效程度可分为外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如果教 学设计不当、教学中信息呈现无效,教学过程完成中不能将 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关联,这种在无效学习中产生 的认知负荷就是外部认知负荷;
反之,有效认知负荷指工作 记忆对认知任务进行实质性操作并产生直接关联而承受的 负荷。

在认知负荷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布式认知理论,该 理论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在于研究发现认知活动不只是发生 在个人头脑内部的活动,认知存在于认知主体和学习环境的 交互作用中,即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与个体间,也分布于媒介、 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中。Kirschner等人从认知负荷角 度来考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在应对复杂学 习任务是合作学习更有效,换句话说,认知负荷是考量合作 学习是否优于个人学习的有效指征之一;
合作学习有效性得 以保证的外部条件之一是认知负荷的适合性。Kirschner等 人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合作学习更适合在复杂学习任务下应 用。

认知负荷是否适用于合作学习是其考量有效性的有效 指征之一。合作学习产生了“联合的头脑”或者说“聚集的 工作记忆”,在内部认知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合作学习的形 式使内部任务负荷分摊到了合作成员当中,从而突破了个人学习时工作记忆的局限性,同时创造了更大的集聚的工作记 忆空间。然而,聚集工作记忆空间的成本是合作学习过程中 信息交流与活动调节所带来的附加认知负荷。合作学习是否 有效取决于附加认知负荷的优化分配,即学习者的在完成学 习任务时交流和协调活动与教学情境的有机结合和匹配。合 作组的大小、结构与学习目标、任务分配动态适配,合作学 习形式不拘一格。合作学习本身并不能保证其有效性,因为 附加认知负荷是合作学习的转换成本,也就是合作成员间信 息交流与活动协调所带来的认知负荷是否可以体现在合作 学习中内部负荷分摊的分配优势中。比如,对于认知要求低 的简单回忆任务来说,个体工作记忆负荷足够完成这一任务, 合作学习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附加认知负荷;
对于复杂学习 任务而言,其内部认知负荷超出了个体工作记忆的负载量, 个体无法顺利完成,合作学习中分配内部认知负荷的优势得 以体现,且分配优势大于合作成员信息交流转化成本,合作 学习的有效性得体现。

4团体凝聚力与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系 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是从学习任 务的复杂性程度出发的,在认知负荷相同的学习任务中,合 作学习的有效性该如何考量呢?合作学习者群体心理因素 是从学习者内部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方法,也是今年合 作学习研究的热点问题。丁桂凤(2007)通过实验发现:合 作组组长管理风格、团队承诺、团队集体效能感、团体凝聚力四个群体变量对合作学习型团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 测作用。

团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群体成员之 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程度。团体凝 聚力研究始于W麦独孤()对“聚集“的研究,20世纪40年 代K勒温就人类群体展开了大规模研究。此类研究聚焦于两 类问题:一是各种程度的凝聚力对群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二 是决定群体凝聚力大小的因素。从研究方法来看,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运用群体中出现的沟通频率和强度来 分析团体凝聚力;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侧重研究群体共同活动 中的团结性。以上研究表明团体凝聚力对群体行为有重要的 影响作用。

194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 理论基础上从目标结构角度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理论,他认为 不同依赖决定了个体间不同的互动方式:正向依赖合作导致 正面互动;
负向的依赖(竞争)会导致负向互动;
无依赖(个 体努力)则没有互动产生。多伊奇还提出了计算团体凝聚力 水平高低的公式:团体凝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团队 成员个体为其他个体成员确定相应的等级,即自己愿意把对 方当作什么样的朋友并评分,“可成为亲密朋友”(5分)、 “可作为一般朋友”(4分)、“可偶尔交往”(3分)、“不 愿意和其交往”(2分)、“不希望与其同一团队”(1分)。丁桂凤(2007)依据多伊奇的计算方法测得团体凝聚力 和团队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74;
逐步回归法测得团体 凝聚力和团队学习成绩的多元回归系数是0.041。研究表明 团体凝聚力包括三个维度: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 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勒温等人的研究表明团队的领导方式、团队成员在一起的时 间、加入团队的难度、团队规模、团队成员的性别构成等因 素也会对团体凝聚了产生影响。

5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是否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应考量学习任 务的认知负荷。几个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只是合作的表象,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受到学习任务认知负荷的影响。不是所有 的学习任务都适合合作学习;
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 实施时需要教师探索有效合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减少合作 产生的外部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探索分担内在认知负 荷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目标、进行合理分工、明晰个 人责任。

教师应营造积极互赖的合作关系。积极互赖的团队成员 关系建立在教师对学习任务的准确把握和对学习者的充分 了解上,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管理风格组长;
不同的学 习任务需要不同的分工。同时,教师还需针对合作过程中出 现的情况对学习者进行合作策略的培训,增进沟通和意义协 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Friend,M.&Cook,L.Interactions:CollaborationSkill sforSchoolProfessionals.WhitePlains,NY:Longman,1992 :5. [2]kirschner,F.,Paas,F.,&Krischner,P.A.(2009a)Indiv idualandgroup-basedlearningfromcomplexcognivetasks: Effectsonretentionandtransferefficiency[J]Computers inHumanBehavior,2009,25,306-314. [3]Sweller,.J.,Ayres,P.,Kalyuga,S.CognitiveLoadTheo ry[M].NewYork:Spring,2011,57. [4]丁桂凤.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7. [5]赵昌木.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4,24(5):42-4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