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结构设置单一,形式枯燥。师范院校音乐学 专业课程中,公共课、通识课程占比不断加大,除专业核心 课程外,相关学科辅助性课程,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管 理学、运动学等鲜有开设或重视不足;
理论课程占据大半江 山,忽视对实践课程的开发,没能与理论课程有效契合,作 用不大;
具有一定研究启蒙性质课程缺少设计和开设,学生 对音乐文化内涵研究不够深入;
创业课程流于形式,教学与 应用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实现人才的高位培养,满足不了现 实社会对音乐教育及音乐文化人才的招纳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结构不够合理。师范背景下的音乐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过于专注 专业眼前教学和发展,未有长远目光,忽视对现有师资的培 训和深造扶持,师资在服务未来专业发展中存在理论不足和 能力滞后的隐患;
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眼光不够开阔,在 学科发展较为缓慢且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不能积极主动创新 人才引进机制,薄弱学科缺少优秀人才引领,发展迟缓;
未 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新技术构建区域或院校间师资课程、 教学内容等协作平台,无法实现优质师资的智力资源共享。
(四)教学模式片面化,手段和方式单一。教学模式缺 乏多样性,课程教学,形式枯燥,缺乏有效的教学互动,单 向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 情;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缺乏新意,实操性和实用性不强, 对理论教学辅助作用不大;
新思维、新手段和新技术未充分 应用到教学中,无法激发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的热情。
(五)运行保障机制平庸无“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奖励机制。在课程体系研发中, 学校在人力和政策资源上投入不足,不能形成全方位的课程 建设工作细化管理;
运行管理缺少全程化的监督和联动反馈 机制,课程体系僵化,不能根据音乐学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实际进行科学的、灵活的调整;
奖励不足或不科学,激励作 用不够明显。
忽视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教师和学生对于专业发展和自身定位的认识不够清晰,与专业实际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 出入。教师缺少外出交流机会,无法开拓视野和眼界,缺乏 思维创新、行动创新的原动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考 (一)实施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音乐学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做好人才培养定位,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 主线,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和畅宽毕业生出口。首先,实施一 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专即指具备较扎实的音乐学素养 的教育教学能力,多能是指鼓励学生兼修音乐学相关学科课 程和学位,例如,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提升毕业生 从事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进入相关文化机构的组织、管理和 运行能力;
其次,实施多层次的联合对接式人才培养方案。
主动联系地方艺术研究机构、文化部门及音乐文化团体等, 充分利用双方的各自优势资源,实施定向对接式人才培养, 实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前移;
再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 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利用科研院所、校 际交流及国际互访等途径,挖掘潜在社会音乐文化发展人才 岗位缺口,高站位思考音乐文化教育及产业发展的经济新增 长点,突破传统音乐学专业就业渠道,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指 导,创新就业载体和形式。
(二)逐步推进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优化。科学优化课 程设置将有利于高质量实现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首先,在不减缩必要的公共课、通识课基础上,逐步增加教育技能课程门类,适当增加相关专业学科辅助课程内 容,例如,心理学、运动学等,提升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综合 能力;
其次,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数量,灵活增加实践课程 内容和形式,优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实践课程 内容的核心,授课形式也应该多元化,结合课外实践、实地 调研等形式;
再次,增设专业能力创新选修课程,针对不同 研究能力和方向的学生开设具有科研性质的课程内容,把对 地方特色音乐、传统音乐文化等列为研究对象,推动学生对 多元音乐文化,尤其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最后,适当增加创业课 程,课程一方面要加强创业课程内容的理论方面讲述,另一 方面要选择性引进有代表性的机构、企业或单位建立合作关 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三)全方位加强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专业的师资队 伍是保障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师资队伍 建设基础是要做好现有师资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攻读更高 的专业学历、学位,扶持出国进修和深造,支持教师参加国 内外学术活动和会议等,不断提升已有师资的教学能力和水 平;
其次,加强人才引进也是增强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既 要积极引进能够引领专业优势方向学科继续更快发展的带 头人,又要有目的地引进专业发展“短板”的急缺人才,尤 其是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音乐人才,构建完整的专业发展师 资队伍;
再次,拓展师资来源形式和渠道,将一些在领域内有一定造诣的“大家”以聘任兼职等形式纳入到师资队伍中, 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和实力;
最后,构筑网络师资交 流平台,打破地域、国家间限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优 质师资无限共享。
(四)多样化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 要积极破解传统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模式的痛点,创新教学 手段和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育学 水平和质量。首先,积极改变传统单向授课式教学,提倡互 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环节,将授课内 容进行科学分解,以专题讨论、课堂研究小组、小课题竞辩 等环节和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参 与和学习热情,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其次,积极推广 因地制宜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要符合学校师资状况、 软硬件条件、科研能力等实际,还要考虑区域内音乐教育发 展及文化发展特点,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和开 展教学实践活动,要做到三有,即“有地、有益、有续”, 要有实际的教学实践场地、岗位和渠道,要使教学实践活动 真正有益于课堂教学,起到辅助教育教学的效果,促进教育 教学效果的提升,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渠道,使教学实践 活动能够稳定和持久,发挥长效作用;
再次,适当增加基于 科研性质的课堂辅助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 科研或研究立项的形式分解核心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项 目化”,有益于引导和督促学生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扩展知识视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最后,搭建“全时段”网络教学课堂模式。要敢于打 破“亲密接触式”教学,积极探索和创新网络教学模式,调 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内容,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全时段 自主选择性学习,发挥无时间约束、不受地域限制、受教对 象无限等优势,同时,要探索和研究网络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新颖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网络教学效果。
(五)制定科学的运行保障和评价激励机制。课程体系 建设平稳、持续和深入开展需要搭建科学化配套的保障、激 励和评价监督机制。首先,要保障课程建设相关工作在政策、 人力和资源上的投入,要将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 类,进行层次分明、轻重有序的投入和建设,可以采取教改 立项、课程教材建设专项等形式进行量化性扶持和投入,并 成立对口的扶持资金和专项基金,根据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 科学调配和持续投入;
其次,要有对课程建设各个方面进行 全程化的评价体系及反馈联动机制。对课程体系中教学课堂 新手段、新方法,教学实践运行和成效,师资队伍建设的结 构和梯队科学性等诸多方面制定阶段性和随机性的量化评 价机制,“监控”课程体系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运行情况,及 时对出现的问题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研究、分析和改进,灵 活调整,保障课程体系建设健康、稳定、科学和可持续的推 进;
再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监督机制,加大参与性扶 持和成果性扶持的力度,充分发挥制度性引导和激励作用,鼓励教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不拘泥于成果的即 时转化,适度扶持中长期研究。
(六)加强舆论引导和“环境”营造。利用各种手段和 途径,营造自我认同的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氛围,有效激发教 师参与课程和改革的内在积极性和原动力。首先,要使教师 认清课程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专业发展前途和自己职业命 运,更要使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参与其中是实现自身专业 梦想的唯一途径;
其次,学校、学院要积极组织研讨、沙龙 等,鼓励老师发表个人看法,并给予积极回应,激发教师参 与的价值感;
再次,选派教师分批进行国内、国际交流,开 拓眼界的同时,实现思想和感官的激烈碰撞,产生强烈的“自 卑感”和“知耻而后勇”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结语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能否脚踏实地、 科学稳健的实施,不仅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 达到预期,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适应社会音乐教育 事业和音乐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地方师范院校音乐 学专业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各方投入,制 定灵活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完善保 障运行和监督机制,营造积极的参与氛围,使音乐学课程体 系建设深入人心,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看到真真切切的成 果,以期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服务国家音乐教育和文化事业。[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 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郭彪.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3]褚历.保六望九——谈音乐学专业教学之理念[J]. 人民音乐,2014(0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