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培训计划 > 在制造业做人力资源 制造业人力资源供求技能教学发展研究

在制造业做人力资源 制造业人力资源供求技能教学发展研究

来源:培训计划 时间:2019-11-12 08:48:33 点击:

制造业人力资源供求技能教学发展研究

制造业人力资源供求技能教学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 制造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使得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 所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

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 (GDP)中所占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 40%左右, 我国财政 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 育提供的人才支撑。

从江苏制造业对所招聘职业院校毕业 生的反馈信息看:
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技术上有厚实的 功底, 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上吃苦 耐劳、敢于负责。

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态度以及团队 精神方面均得到了肯定。总体上看,江苏制造企业对化工职 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满意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 映了江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正确的。

一、入世后我国化工制造业发展的态势经过几十年的发 展, 中国制造业已具备规模化、一体化、系列化的发展优 势。以江苏为例,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产品门类也比较齐全。

其中规模较大的 6 家企业销售额逐 年快速递增, 增幅最大的两家分别为 238.76%和188.90%。

化 学工业 实现 销售 收入 765 亿元 ,实现利税 53.29 亿 元, 分别占全省工业的 10.36%和12.4%;
综合 指 标 居全 国 同行 业 第 一 位 。

全 国制造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在技术、产品、劳动组织、市场方面都有了一些新变化。

(一 ) 产 品 出 口份额加大 ,国 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入 WTO 后的制造业市场扩大了,中国等国经济的崛起和 美国经济的较快复苏等因素使原油和成品油、石油化工原料 市场处于高价位运行,世界各国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企业 利润大增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发展实力, 已跻身世界石油化工大国行列, 在世界石化业中的地位不 断提升。[1]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经指出,入世后最大 的风险其实不是关税减让,也不是市场准入, 而是我们不 熟悉 WTO 规则, 不做准备。

国际贸易竞争,不单是价格 竞争,特别是服务水平的竞争才是更激烈的竞争。随着江苏 制造业与国外的技术合作、 咨询日趋频繁,化工制造业产 品的出口份额明显加大。同时竞争激烈、价格压低,质量要 求高,迫使化工制造业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努 力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 力,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江苏化工制造业在“入 世”后不断加大研究开发和技术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 设备水平,以增强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自身设有化 工制造业研究所,专门配置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等档次较 高的进口精密仪器,建立多功能中试装置,配备、充实了不 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了生产现场的组织、指挥能力 和操作水平, 从而为生产制造过程实现安全、优质、高产、 低耗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 二 ) 瞄准 国 内 国 际两个市场 , 提 升 产 品 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江苏化工制造业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使产品广泛应用 于汽车、电子、农业、纺织、机械等领域。

如江苏某化工 制造企业针对子午胎的迅速发展, 开发了半钢子午胎骨架 材料―涤纶帘子布, 环保型橡胶制品促进剂 NS,汽车环保 产品中冷器等。

企业在质量指标上努力满足国外客商的需 求, 使得出口韩国、印度、中东、欧洲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 对企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需要不仅懂得书本理论知 识, 还要掌握本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和经营手段;
既要了 解、熟悉市场,又要信息灵通;
不仅懂产品生产工艺,还必 须懂得产品的应用、销售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因此, 制造业企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特别是输送大量技术应 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

二、 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区域制造业人力资源的需求 化工制造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使职业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逐年增多。

特别是在江苏,2/3 的职业院校在校生超过万人。但随着制造企业产业结构发生 的重大变化,对技术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 切。

同时,企业自身又面临着知识更新、从业人员老化、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高级技工短缺,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 专业设置和布局上、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师偏少和办学经费 严重不足等困扰,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化工制造业的发展。

(一 ) 人 力 资源结构 不合理江苏职业院校提供的 人力资源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制造企业青睐,但离现代企业的需求还是存在着不少缺憾和不足, 合理的劳动力结 构尚未形成。

从江苏化工制造业人力资源调查所得到的信 息看出:
企业员工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占1.3%,本科 学 历占 25.1%,大专 或高职院校 毕业占20.9% , 中 等 职 业学校 ( 中 专 、 技 校 、 职业高中 ) 毕业占 27.9%, 普通高中毕业占 16.3%,初中毕业占8.4%。

中 等 职业 学校 毕 业 占 比 例 最 高 , 其 次 是 本科院校。

员 工中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仅仅占5.1%,中高 级 技术工 人 (包括 技 师 和 高 级 技工 )比例明显偏低,占技术 工人总数的 18.6%,最低的一家受调查企业仅为 11.8%。

目前全国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

在西方国家中高级 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 35%, 中级工占 50%左 右, 初级技工占 15%。

江苏化工制造业企业虽然已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

( 二 ) 职业教 育目标定位尚 不 能 满足区域制造 业发展近些年来, 江苏部分职业院校目标定位还不能满足 区域制造业发展。首先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一些课程成了大 学教材的“压缩版”,教材内容因不能及时更新而远远落后 于生产技术的更新;
学生学的许多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 课程,有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必要掌握, 且有些内容很 难很深,是大学生,甚至是硕士生学习的内容,与生产实践 相关的只有 25%。[2]由于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满意度不高, 企业存在着岗位安排与毕业生专业方向、技能水平不对口状况。

有关统计证实:从业人员的专业不对口率在 22、2% 以上,这对企业和员工本人都是不利的。

其次在专业设置 和布局上,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应根据行业和区 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就业需要设置专业、安排教学内容, 不能有什么学科教师就开什么课程,导致学生适应不了市场 需求。

第三是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

很多教师尤其年轻教 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给学校安排教学工作、 实现培养目标带来很大困难。第四是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 件落后。

使得职业院校教学和实验设备所需资金投入无法 保证,必要的教学设施不能及时购置,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 慢等, 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化工职业教育与江苏化工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对 策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进入了 “快车道”,为促 进江苏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职业院校缺少特色、专业教师在“专兼比例”中的差 距、办学条件的不足、存在追求“大而全”和套用本科院校 办学模式等现状尚亟待解决。

(一 ) 架 设 培养 “三 师 型 ”师 资 的 桥梁高 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和非职业能力。专业教师不 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操作技术,为学 生起示范作用,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3]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是:新、轻、少、 弱;
新教师多,教师平均年龄轻,高级职称和“三师型”师资少,科研能力弱的现象。

“三师型”师资指:双语能力 (母语、外语);
双技能力(企业实践技能和信息应用技能);

双研能力 (课程开发、 教法改革)。“三师型”师资是高 职教育发展第一紧缺的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正着眼于“培 养岗位工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实训并重, 教师边教边干,学生边干边学”,以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为 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而要实施这一培养目标,尽快培训“三 师型”师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促 使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纳入考 核机制。对新进入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师要求必须具有硕士以 上学位;
专业教师要在与拟任课程相关的工厂、研究设计院 及其它企业、 事业单位有二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并取得工程 师及以上职称。

实践课教师主要由技术师范大学毕业的本 科毕业生充任。三、对中青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 之间进行 “轮岗”,并要取得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

(二 ) 办学 思路 、办学 条件尽快满足 化 工制造 业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 办学思想的 创新更加迫切,创新空间也更大。

包括办学观念、办学体 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制度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要克服狭隘的职教观,树立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大职教观 念,实施多元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建立地方为主、政府 指导、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增强学校 的办学自主权。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固定资产、办学经费、实验实训条件等尚不能满足化工制造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 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设置驱动因素与动力机制,主 动适应企业需求,改善办学条件。因为化工职教的教育成本 是较高的,因此需要政府和学生家长的投入也较高, 才能 满足办学要求。

(三 ) 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 教育法 》规 定 :“实施职业教育 应 与 国 家制定的职 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 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国 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 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制度。

”对违反就业准入 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令其纠 正并给予相应处罚。然而由于执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劳动准 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实施, 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 继续招聘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低素质劳动力, 不仅占用 了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为安全生产带 来很大隐患。江苏根据劳动保障部颁布的 《招用技术工种 从业人员规定》,已建立起就业准入制度框架。

(四 ) 职业院校应 体现自身固 有的特色特色体现在 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三个方面。

职 业院校的自身特色首先是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企业变化做 出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的优势, 也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 性决定的。调查显示,多数企业负责人认为职业院校首先应 把重点放在提高专业技能,抓实专业知识教育,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上, 切不能按照大学本科模式,培养出“高不 成,低不就”,缺乏实用性的学生;
其次要开展职后培训, 构建高技能的终身学习平台。

第三,重视培养企业大量需 要的产品营销、售后、维修等各环节,并懂得预测未来消费, 掌握消费心理,营造消费环境的实用型人才。加大建立实训 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 性培训比例, 减少在教室中上课的时间,增加在实验室或 生产企业的动手课时,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性。江苏职业教 育要大发展, 各类职业院校必须把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 量作为最大的追求,在多层次上体现职教特色。

做强职教 的第一选择是要人才强校。目标放在培养职教领军人物,促 进教师专业成长,激活学生创造潜能上。致力于培养教师、 大教师、大师型师资;
其次不要盲目地求全求大。

职业院 校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千篇一律模式和经验,每个学校都 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大胆试验,创 出自己的品牌。

(五 ) 校企 联 袂 加强人 力 资源开 发职业院校的 健康发展, 离不开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这是职教取得 进一步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能不能 准确把握这一定位,是职教存在的基础和能否稳定发展的关 键。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 7 千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 占 80%左右,中级工不到 20%,高级工仅占 2%―3% , 而 且 这 部分 高 级 工 年 龄 普 遍 偏 大 , 多 数 已超过最佳敏锐操作期。

因此职业院校与区域制造业缺乏良性互动, 就没有直接参与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机会, 加 上企业对人才使用和培训不到位,使得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适 应期过长。而校企合作教育正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 才培养的过程, 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 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 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 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教育系统和生产系 统的结合,建立新的合作机制, 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的关键。必须在制度层面上规范校企双方责权关系,为长久、 稳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校企联 袂,使企业和院校得到双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